
遇三毛(读后感)
玫红色的书皮,深棕色的套子,这便是我读的《三毛》册中的第一本——《雨季不再来》。
记得我刚看这本书的时候完全不懂她在说什么,想表达的又是什么?愁?对,这就是我悟出来的表层含义。“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倒是与这个小孩十分贴切。可是渐渐地我似乎窥视到了这个小女孩内心的情感,那是对自由的向往。
她不是那种中规中矩的乖小孩,尽管她尤其热爱着读书,充满着书生气。她不喜欢按部就班的生活,尽管她是如此的平凡。她在班级中一直是模范作文写手,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文章《我以后的梦想》,由于她的作文一直受着老师的青睐,所以想都没想便让她起来读。三毛写的是拾破烂的梦想,老师对之十分不满,撕掉了作文本让她重写。可是这便是她儿时的梦想。
那是每个孩子都有的童年,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被人丢弃的塑料瓶会将它一路断断续续地踢到家门口,也许会将它捡起来,洗洗干净,做成其他的小手工把玩。在回家的路上,偶尔看到篱笆上的牵牛花,如同挥毫泼墨的大师一般,而篱笆架就变成了它施展风华艳丽的舞台,总是会停下脚步,痴痴地望着,细细地瞧着。最后才犹豫着用抖动的小手小心翼翼地去摘“风华绝貌”的牵牛花,再满足地捧在手里,一蹦一跳地回家。
就像三毛所说的“童年,只有在回忆时才尽显完美。”这么一想,好像的确如此。三毛对于童年的描述深深地打动了我,因此我尤其喜欢写“童年”,可这也成为了我那时挥之不去的枷锁。
童年,童年,又是童年!我是那么想把儿时的美好,单纯无害的情感,安逸的片段以三毛般细腻的笔触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相反的作文本上一次次的“B”让我从一开始的渴望变成了急切和烦躁。我变得再也不愿意去书中见三毛。
慢慢地,那种气急败坏犹如一层雾霭将我心中向往的童年蒙蔽在遥远的天边,我也渐渐地淡忘了那最初流淌在心中温暖的感觉。我随意地拿起收纳盒中的书,我并没有在意它那玫红色书皮和深棕色的套子。我的思绪进入到了书中,望着远处一个人的背影,她的声音在我耳边徘徊,“童年,只有在回忆时才尽显美好,不要为了那过去的记忆而怅惘,如果那便是成长,那就让我们安然面对。”
我突然想起了,拿到作文纸时内心的抗拒,思考作文素材时那苦思冥想和抓耳挠腮的模样,那满怀信心的落笔,以及期盼结果的目光,发到成绩时内心的安慰和无限的失望,现在回想起来确是如此可笑,如果这便是成长,我想我已懂得如何面对。
我捧着这本玫红色书皮、深棕色套子的书。“初见惊艳,再见依然。”曾经沧海,只怕是换了人间。
我与三毛在此刻相遇。
桃李园实验学校8年级6班,马怡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