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电影剧本】石头开花
人物:
少年石头——十五岁左右的男孩
中年石头——三十五岁左右
石头的爷爷——七十多岁,患喘病
张老汉——五十多岁,村民
杨老汉——五十多岁,村民
王大妈——张老汉的老伴,五十多岁,村民
李大妈——杨老汉的老伴,五十多岁,村民
【剧起。
【场景:深秋的乌蒙山大山里,一山连着一山,山外还有山,山上青黄,枯叶纷纷落。大山脚的小山坡上,苞谷地里枝秆一片一片的,秆细,苞谷叶耷拉着,叶片焦干枯黄。山脚,一个小村子。山路,弯弯曲曲。到处是茴香花、牵牛花,玉兰花、黄菊花、三角梅。
【镜头由远而近,山峰上出现一块巨石。
(推出片名字幕:石头开花)
(同时推出字幕:制片人、编剧、导演、摄影)
1
【日,外。山坡,一块枯黄的苞谷地。阳光直照,金光四射。
石头的爷爷顶着篾帽,掰苞谷。掰一次,站着喘几口气。再掰一次,又停下来喘口气,还猛咳几声。他眼袋明显,眼袋下发红,嘴唇发紫,头发花白,胡子花白。
风吹来,苞谷枝秆沙沙响。枝秆间隙,阳光穿进来,一条一条的,像刀,亮闪闪的。
石头精瘦,脸色通红,滴着汗水。他把爷爷掰下来金灿灿的苞谷用背篓背到路边的牛车上。路边,一头老黄牛正在低头吃着苞谷枝秆叶。黄牛背上有虫子飞来飞去的。黄牛甩着尾巴驱赶。
有几朵白云飘来,遮了一下阳光,很快飘开,向山顶落去。
2
【日,外。另一块苞谷地。阳光照射。
两鬓花白的张老汉、王大妈正在地里掰苞谷。王大妈不停地向石头爷爷那儿张望,她手里撕了黄皮的一个苞谷黄生生的,没有丢进背篓里,丢在了地上。
张老汉(不满地):望什么呀?快掰啊,掰完回家休息。今天太阳真毒,真的是秋老虎。
王大妈(继续望着):唉!可怜的石头爷爷!就这么一直领着孙子石头,把他养到这么大,熬着,真不容易。
张老汉:儿子挖煤死在井下,儿媳改嫁。有几个能遇到这样的痛苦?好在石头听话,不淘神。今年该十五岁了吧!
王大妈:是的,听说读书厉害呢!今天是街子天,石头不上课,回来与爷爷一起收苞谷。
【镜头转到石头。石头把背篓里的金灿灿的苞谷倒入停在路边的牛车里。牛车里金黄一堆。他背起背篓,望了一眼黄牛,朝地里走去。
【镜头拉到地里,石头爷爷继续掰苞谷。(特写镜头:石头爷爷手里的苞谷放大)苞谷外面裹着枯黄色的皮,另一只长满老茧粗糙的手,把一层一层的黄皮撕下,一个黄生生的苞谷在阳光下闪着黄光。
【画外音:传来一阵阵鸟鸣,低沉,沙哑。黄牛“哞哞”“哞哞”的叫声。
阳光晃着,照射着。幻化成万道金光,不断晃动,晃动。
石头的爷爷晃了晃身影,眼睛闭了一下又睁开。石头的爷爷再次晃了晃身影,眼睛闭了一下又再次睁开。石头的爷爷手抖了抖,拿着的苞谷掉在地上。(镜头特写慢动作:苞谷慢慢在掉)掉在地上……
3
【日,外,苞谷地里。
石头背着背篓,往地里走,哼着不着调的小曲。他一抬头,惊叫道:爷爷!
【画面特写:石头爷爷倒在苞谷地里,一动不动。身下压倒了几棵苞谷秆枝。
石头(快速跑过来,褪下身上的背篓,推了推爷爷):爷爷,爷爷!
石头爷爷没有回应,还是一动不动。
石头(突然大喊,非常凄厉):爷爷——我的爷爷——
【镜头转向空旷的天空。
【画外音:石头撕裂的哭声,回荡大山中,冲向天空。几只小鸟,飞掠而起,阳光下舞动的影子,很快消失。
老黄牛抬头,“哞哞”“哞哞”叫着。
4
【日,外。另一块苞谷地。
王大妈(惊慌地):张老倌,你听。石头的哭声。
张老汉(停下掰苞谷):对,是石头哭。出什么事了?
(说完,不等王大妈回答,便放下手里的提篮,起脚,往哭声处跑去。王大妈愣了一下,丢下手里的苞谷,跟在张老汉后面,慌张地跑了起来。苞谷秆沙沙响着,纷纷往后退。)
5
【日,外。石头家苞谷地。
【张老汉、王大妈老夫妇俩跑到。石头爷爷倒地,一动不动。
石头正伏在爷爷身上,一边推攘,一边嚎哭:爷爷,爷爷,你怎么啦?
张老汉(弯下身子):石头,别哭。让我看看。
(说着,伸出手摸摸石头爷爷鼻腔口,又摸摸手腕处脉搏。)
王大妈(焦急地望着张老汉):怎么了?你到底说话呀?
张老汉(站起来,眉头紧皱):不行了。
(张老汉刚说完,石头突然大喊一声“我要爷爷”,就去扶爷爷。)
张老汉、王大妈望着石头,抹抹眼睛,伸出手,抓的抓手,抱的抱脚,抬头的抬头,还是弄不起来。这时,又来了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是杨老汉、李大妈老夫妇俩。看见这状况,什么也没问,加进来,伸出手。五人一起,把石头爷爷抬到牛车边。张老汉速度很快地把牛车里的苞谷倒了出来,然后把牛车的一头压低。五人一起用力,把石头爷爷抬上牛车里,架上黄牛。黄牛似乎懂人性,很配合,拉着牛车,往村口走。石头坐在车上,扶着爷爷,“呜呜呜呜呜”哭着。
张老汉、王大妈、杨老汉、李大妈跟在车后,脸阴着,抹着眼泪。
6
【日,外,夕阳斜照。村口。
【张老汉、杨老汉砍来松枝,木头,搭起临时灵堂。王大妈、李大妈买来塑料布。石头穿着白色孝服,跪在装着爷爷尸体的棺材前,低声哭着,声音沙哑。棺材左前方有一个小铁锅,里面装着泥灰,泥灰里插着香,香正在燃烧。
灵堂旁边。几个花白头发的老人正在议论,看着跪着哭泣的石头指指点点。
王大妈(惋惜地):石头爷爷也是,闭气在外,只能在村口设灵堂了。
李大妈(小声地):我娘家那儿也是。死在外面的,不能进村设灵堂,只能在村口。
张老汉(凑过来低声地):这些不算什么,反正是灵堂,迟早入土为安。
杨老汉(接过话):对。现在最麻烦的是如何抬上山。年轻人都在城里打工,村里没有劳力,就我们几个老头子。
(四人不约而同地叹气):唉!
天黑了下来。
【黑屏。
7
【日,外,村子里。通红的太阳,从山梁上缓缓升起。
张老汉、杨老汉领着脱掉孝衣的石头,一家家敲门。石头跪在门前,影子在地上一动不动。
第一家,敲了好半天,没人应答。
第二家,敲了好半天,没人应答。
第三家,敲了好半天,没人应答。
第四家,敲了好半天,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瘸腿两鬓银发的老人走了出来。
张老汉(推了石头一把):快叫爷爷。
石头:爷爷,请叫你家儿子帮帮我,把爷爷抬上山。
白发老人:唉,我都知道了。我两个儿子都在福建打工,快有两年了,还没回来。我来帮忙吧,这把老骨头有用处。
【张老汉、杨老汉领着石头,继续一家家敲门。
又一家,敲了好半天,没人应答。
又一家,敲了好半天,没人应答。
又一家,敲了好半天,没人应答。
终于,敲开一家。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白发老妇人走了出来。
杨老汉(推了石头一把):快叫奶奶。
石头:奶奶,请叫你家儿子帮帮我,把爷爷抬上山。
白发老妇人:唉,刚还在想着你家的事。我儿子外出打工,不知在哪里,三年了,只是来电话说回不来。我来帮忙吧。
【特写:张老汉、杨老汉对望,一脸的悲凉,同时叹气:唉!
8
【日,外,山路上
山路弯弯,枯草在风中摇曳。晃动的白幡下白发苍苍。
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神情哀怆,拥着棺木,踉跄迁移。一个光头老人吹着唢呐,哀声凄凉,回荡。
石头披麻戴孝,泪水和着鼻涕,哭天抢地:爷爷,爷爷啊,你咋不要我呀!
抬棺木的几个白发老人身子摇晃,泪流满面。
张老汉:娃娃们长大一个,就离开村子一个,不再回来。让我们白发人抬白发人,这……?
杨老汉:以后我们死了,谁来抬我们上坟地……
李大妈(在前面丢黄纸):唉,咋个办呢?
老人们都在哭。
【特写:白幡下一个个白发,在晃动,在晃动,在晃动……随之,镜头推远,越来越远……
【推出字幕:二十年后
9
【日,外,小镇上。
【画外音:欢快的音乐。
宽敞的街道,两边花花绿绿的广告牌,绿油油的行道树。(镜头前出现一个大院子)大院子宽宽的大门,没有门槛。门上方,写有“夕阳红养老院”。
院内,有花有草有树,有木凳子。树上有小鸟,飞来飞去,叽叽喳喳。
防滑石头铺的过道。一间房子门口,一个穿白衣服的护士走了进去。另一间房子,一个穿白衣服的护士走了出来。
三三两两的老人,有的聊天,有的下棋,有的慢走,有的在躺椅上闭目养神,有的听收音机,收音机里传出京剧歌曲。
在院子里,一个走路的老人一只手拄着拐杖,一只手捏着两个核桃,发出咯哒咯哒的响声。他走得很慢,突然停了下来,望着大门外,脸庞皱纹展开,露出笑容。
一个三十五岁左右的中年汉子正大步地从外面走了进来。他一身灰色夹克,面带微笑,很有精神。
中年汉子走进大门。大门处,门房,值班老人(笑着问):石院长,昨天从你老家接老人累了吧?
中年石头(笑容满面):不累。我老家村子基本没人了,只有这几个老人还守着,我说通他们,全跟我来了。
(正说着,摇摇晃晃过来了几个佝偻老人。是张老汉、王大妈和杨老汉、李大妈两对老夫妻。李大妈眼睛失明了,由老伴杨老汉搀扶着。)
李大妈(眼睛看不见但笑呵呵地,脸上的皱纹叠加):石头,谢谢你挂着我们,有钱了也不忘我们几个老不死的。还盖了养老院,把我们接来。不然,在那个人走房空的村子里我咋个过啊!
王大妈(来到石头面前,把手里的一个鲜花编成的鲜花帽戴在石头头上):大伙儿推荐我,给你编织的,给你带上。
中年石头带着鲜花帽,眼睛里闪着泪花,说:谢谢爷爷奶奶们!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张老汉望着中年石头,又望了望他头上的花环,眼睛有些花(幻觉出现,花环上的花正在从中年石头头上绽放)。张老汉大声说:石头开花了!
众老人乐开了,一个个缺牙漏齿(哈哈笑,也说):石头开花了!石头开花了!石头开花了!
(特写:阳光下,石头头上的鲜花帽越来越大,越来越大,万紫千红……)
【画外音:响起了歌声:
……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
【屏幕上出现演员字幕。
【剧终
编者按语说的正是这个剧本要表达的主题,谢谢!
人间一定要有爱,有暖,有感恩,是爱与暖和感恩支撑生命延续。缺乏爱与暖和感恩的世界是可怕的。
再一次谢谢编辑!
编者按语说的正是这个剧本要表达的主题,谢谢!
人间一定要有爱,有暖,有感恩,是爱与暖和感恩支撑生命延续。缺乏爱与暖和感恩的世界是可怕的。
再一次谢谢编辑!

山地老师的这个微电影剧本反映了这个极为普遍的“白发人送白发人”的事实,以期引起上头的重视,全国的偏僻农村的老年人都会感激山地老师替他们的大声疾呼!
谢谢,向孙老师学习!
你这名字好熟悉啊,似乎在哪儿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