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老公的芝罘记忆(散文)

编辑推荐 【看点】老公的芝罘记忆(散文)


作者:太行飞剑 进士,6545.6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80发表时间:2018-11-12 14:16:14

我跟老公是大学同班同学,他是从我的蓝颜知己演变成老公的,为了这个原因,后来的我们经常是周末的时候打开一瓶张裕干红,两个人对饮起来。喝醉酒后老公就开始对我讲述他小时候的故事,随手捡来几个印象深的故事记录在此,以见证我和老公的爱情生活。
  
   故事一:那年的孙家滩花生
   1960年,我9岁,家就住在烟台芝罘区的民生胡同里。那时候我上三年级,哥哥上四年级。有一天,是星期四我们应该上学。早晨四点多,爸爸对我说“快起来,我们去孙家滩拣白菜叶儿。”我说:“爸爸,不行呀,我们还得上学呢,今天你休息,可是我们学校不休息。”爸爸说:“少废话,赶紧起来,跟我走。”我还要争执几句,爸爸拿起火钩子就朝我打来。我只好旷课随爸爸去拣白菜叶儿。心里很不服气:为什么不叫哥哥去?他上学要紧;我上学就不要紧?
   一路上,我撅着嘴,不和爸爸说话。那个时侯,已经是深秋季节,天气比较冷,爸爸穿着大棉袄,骑着自行车,带着我飞快地从市区来到郊区,来到了孙家滩。我只穿一件单衣服,冻得直哆嗦。我们看见农民已经收完了白菜,就开始拣那些掉在地里的老菜帮,也顾不上冷了。爸爸说:“拣回去,让你妈给咱们包包子吃,这一大麻袋能包许多包子呢。”我一听说能有许多包子,就想终于可以吃一顿饱饭了,旷课也值得呀!
   晌午时分,我们装满了两麻袋白菜叶子,爸爸用自行车驮着麻袋,我只有自己走了。爸爸怕我冷,把他的大棉袄给我穿上。爸爸有一米八的个头,他的大棉袄,就等于是我的袍子,我饿着肚子,穿着那么大的破棉袄,艰难地从孙家滩往家走。很快我就看不见爸爸的影子了。
   走着走着,突然,我看见收完花生的地里有些小孩子在拣花生,我的食欲立刻被调动起来,赶快加入了拣花生的行列。我用手去挖那些漏收的花生,收获真大呀,一会儿就装满了大棉袄的两个大口袋。花生真好吃,脆生生的,带着泥土的香味。我吃了几颗以后,突然想到爸爸,他早起也没有吃饭,推着那么多的白菜叶,一定饿了,累了。我飞快地追上爸爸,把拣来的带着泥土的花生给爸爸吃。爸爸眼睛里含着泪花说:“儿子,早上我还打你呢,你不嫉恨爸爸呀。”我说:“不嫉恨。爸爸也是为了全家人的生活呀。”爸爸听了我的话,眼泪就在眼窝里打转转。回到家里,我把花生分给哥哥和弟弟吃,弟兄们吃得十分香甜。孙家滩的花生就这样定格在我的记忆中了。孙家滩的花生承载了我们家艰难岁月、父子深情和兄弟情谊。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后代人也都结婚生子成立了幸福的小家庭,每当全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孙家滩的花生,想起那些苦难的岁月,想起我和父亲之间、兄弟之间的亲情。
  
   故事二:难忘民生胡同的童年岁月
   我的童年时代是在民生胡同里度过的。民生胡同是一条狭长的胡同,胡同两边都是低矮的平房,我家就住在民生胡同七十二号。
   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我的奶奶、大爹、二爹和十个堂兄弟都与我们住在一个院子里。全家加起来二十多口人,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工厂里上班。每月挣三十多块钱。大爹和二爹都没有正式工作,他们两个人合伙开磨坊,每天天不亮他们就到郊区农村去买麦子,用马车驼回来,然后大爹和二爹就合作磨面,磨完面的麦麸就是全家人的口粮了。母亲和大妈把这些麦麸掺上野菜和槐树叶,给全家人做菜饼子吃。有时候,大爹和二爹拉回来的是玉米,磨成玉米面,扣除卖掉的以后,剩下的就缠上野菜或者是槐树叶做成野菜玉米片片给人吃。还有时候,大爹和二爹会买回一些花生,我们全家人就坐在一起剥花生,小孩子们嘴馋,一边剥花生一边吃,结果剥出花生买的钱刚刚能管住本钱,一点儿利润也没有,就赚了个全家十几个孩子解解嘴馋。说实在的,那时候不管是磨白面还是玉米面也都赚不着什么钱,只够糊口而已。父亲的工资是全家人唯一的现金,平时,家里开支都是靠这些钱。包括我们每年二元钱的学费都是从这里面出。到了过年的时候,就用这些钱给我们买新衣服。
   虽然,那时候的生活比起现在来是艰苦多了,但是我们当时并不感觉有多么苦,因为那时候左右邻居都差不多。我和胡同里的小伙伴们依然快快乐乐地生活着,玩耍着,成长着……同时也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叫我至今难忘。
   印象最深的是,我和胡同里的小伙伴们去开花石头爬山,为了比赛谁爬得快,我们以民生胡同的出口为起跑线。一声哨响,十几个小伙伴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去,你追我赶地向开花石跑去,一路上,谁也没有注意花园里那些熟透了的苹果。不多一会儿就顺利地爬上了开花时,我和哥哥是第一个到达开花石头还有些得意洋洋。可是回来的时候,我们被苹果吸引住了,偷偷摘了果园里的苹果。那时候华侨村以南的山坡上都是苹果园,没有任何建筑,我们一边摘一边吃,不但吃饱了肚子,还揣满了所有的衣袋。结果,被看果园的老大爷发现了,一直追着我们到民生胡同的家里。把我们偷偷摘苹果的事情告诉了我们的家长,结果我们都被家长好一顿又打又骂。记得父亲打我用的烧火棍都断成了三节。从那次以后,我们再也不敢偷偷摘果园里的苹果吃了。
   那时候我们的家庭作业都很少,放学以后,几个小朋友一起写作业,不一会儿就写完了。写完作业以后,我们就在胡同里的路上玩耍。经常玩的是弹玻璃球和做迷藏。一般来说,天黑以前都是玩弹玻璃球的,我从小是近视眼,而其他小朋友都不近视,所以玩弹玻璃球,我总是输。天黑以后,我们就开始玩捉迷藏。我们藏的范围在不断的扩大,一开始,只限于民生胡同,后来就藏到了三马路和二马路,结果害得找人的一方总是非常失败。我们一直玩到晚上九点多才回家睡觉。
   那时候还没有洗衣机,全家人的衣服都是母亲和大妈用手洗。民生胡同的西面就是一条小河,我母亲经常到河里去洗衣服,有时候我也帮助母亲洗衣服,我虽然洗不干净大的衣服,但是,手绢、袜子等小物品我还是可以洗干净的。所以母亲经常叫我和她一起去洗衣服。后来由于有些小朋友说我不像个男孩子,像个女孩子。我就不愿意帮助母亲洗衣服了。
   不洗衣服了,母亲就叫我和哥哥抬水。那时候自来水没有进户,水管子在东南台子那边,我和哥哥用扁担抬水,每次只能抬一桶水。而要把水缸灌满需要六桶水。母亲为了鼓励我们抬水,经常给我们几个零钱,我们就到三马路去买焖子吃。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心里就特别高兴。
   后来我上学了,那个小学叫体育巷小学。由于我比较淘气,老师经常找家长。每当这个时候,我就非常害怕母亲责打,母亲打起孩子来是特别狠的。有一次老师说我上课不注意听讲,还做小动作,母亲就当着老师的面拿起笤帚把打我。正好这个时候,我大姐回家来了,她就夺过母亲的笤帚说:“别打了,建利是个好孩子,他以后一定会认真听讲的”。于是,母亲就不打我了。我感觉我的大姐是最亲我的人了。可是不久大姐就出嫁了。那天姐夫用自行车带着大姐,大姐穿着漂亮的衣服,在人们的祝贺声和鞭炮声中离开了民生胡同,我的心里很是难过,我躲在门后面哭了。这一天我感觉自己长大了,朦胧的童年时代结束了。
   再后来,我随着父母亲告别了民生胡同,到内蒙古的呼和浩特生活了几十年,一直到一九八五年回来,民生胡同还是老样子。当我走进民生胡同的狭长的街道时,仿佛通过时间隧道回到了童年一样……
   弹指一挥间,二十多年过去了。是中央关于十四个沿海城市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改变了民生胡同的面貌。推倒了低矮的平房,建起了现代化的民生小区,我的亲人们都在小区得到了合理的安排。每当过年过节,我还会去哪里探望我的亲人。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在民生胡同度过的童年岁月。
  
   故事三:烟台附件厂的迁徙
   三十年以前,烟台机床附件厂曾经有这样一批职工,他们拖家带口的从美丽的沿海城市烟台去了祖国的塞北城市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在那里建设了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我们家也是那批职工子女中的一个。
   当时,烟台作为反帝前线,需要向内地转移,上级决定要搬迁一部分生产车间去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有个诱人的条件是到呼和浩特以后可以安排子女和家属参加工作。所以,许多人高高兴兴地去了内蒙古的呼和浩特。但是,有些困难是在烟台的时候不可想象的,就拿吃水来说吧,在呼和浩特到了冬天水管子经常被冻住,全厂职工家属都没有水喝了,又是开水烫,又是用火烧,忙乎半天才把水管化开。大家都说这也不是个长久的办法,后来我父亲(当时是车间主任),他带领着几个徒弟研究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种新的取水方法,他们做了一个深井,把手拉式水龙头安置在井中,当人取完水的时候,多余的水就流回井里,水管里没有存水,这样就不会冻住了。从此解决了冬天吃水难的问题。
   当时,在呼和浩特粮食供应的都是当地人喜欢吃的攸面,我们烟台人吃不习惯。星期天,半拉小子们结伙骑上自行车,车上带着攸面,到附近的农村去和老乡换小米或者小麦粉,有时候,还可以买到议价的粮食,这样就可以解决供应粮食不够吃的困难。寒冷的呼和浩特,北风吹的象刀子一样,年轻的孩子们被冻的哭爹喊娘的,但是,为了全家人能吃饱饭,再冷也得去,我当时只有十五岁,就是那些孩子们中的一个。
   当时我们本来想:只要能够安排在工厂里当工人,就是再苦也值得。谁曾想,当我们到十八岁的时候,当地政府要求他们必须和其他知识青年一样上山下乡。于是,我们都下乡到了内蒙古大草原。我们在草原上成了牧马人,我们十分怀念大海,做梦都是回到了烟台,再一次看见了大海。对大海的思念,对海鸥和鱼的思念经常折磨着他们。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都陆续回到了烟台,三十多年过去了,内蒙古的那家机床附件厂已经招收了许多当地人,我们已经把烟台的技术深深扎根在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和烟台也结下了友谊。许多烟台小伙子找了内蒙古的当地姑娘,组织成了美满的家庭。回想起当时的一切,就好象是梦境一样。三十年,对自然界来说,是短暂的,但是对我们来说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在这样的岁月里,我们经历了祖国的许多变化,从把工厂往三线搬迁,到重视沿海开放城市的建设,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呀!从粮食不够吃,到吃韩国料理,这又是多么大的差距呀!
   老公越讲越来劲儿,不禁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如下的诗句:
   童年的时候,
   芝罘是母亲的怀抱,
   期盼长大的我,
   一心想挣脱您的牵绊!
   青春的岁月中,
   芝罘是遥远的思念,
   卧雪塞北的我,
   千万次梦回到您的海湾!
   四十不惑的年代里,
   芝罘是母亲的呼唤!
   游遍大江南北的我,
   重新登上您的烟台山!
   夕阳的光辉里,
   芝罘是开心的乐园,
   怀抱孙儿的我,
   烽火台上把您的雄姿御览!
   啊,芝罘,
   我的梦,我的海,我的大山!
   啊,芝罘,我的牵挂,我的思念
  
  

共 434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老师的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可谓是别具一格,类似于套中套。文章一开始便以介入的笔法导入了其老公的主角身份。接着以老师老公的口吻写了“那年的孙家花生”等三个小故事。在花生的小故事里,体现的是在困顿年代里人们生活的艰难。因为生计的尴尬,父亲为了带儿子去野地里捡拾菜帮子可以枉顾儿子上学的正当理由。与此同时,野地里遗漏的花生会成为孩子乃至一大家子的珍馐美味。在“难忘民生胡同的童年岁月”里,因为粮食的紧张,全家二十多口人生活的拮据更是可想而知的。家里开着磨坊,却只能将杂合了野菜的麦麸、玉米等当做全家的口粮。值得一说的是,那时的生活水平是低,但人的素质却令人敬仰,而那次偷苹果遭到大人狠命的大骂便是例证。当然,民生胡同的童年记忆不仅仅如此,里边还有弹玻璃球和捉迷藏等等属于童年生活里特有的趣事……最后的小故事是关于烟台附件厂的迁徙。同样,那也是过去年代里值得回忆和感叹的事情。文章脉络清晰,语句朴实平缓如话家常。欣赏荐读。【编辑:兰花悠悠香】 ”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兰花悠悠香        2018-11-12 14:25:30
  最近编老师的文不少,从字里行间看到的都是老师对故去老师的恋恋之情,由此可见,老师曾经有一个多么和谐温暖的家啊!真心劝慰老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斯人已逝,也许对于活着的未亡人而言,过好自己的余生才是对逝者最大的安稳。
回复1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18-11-12 14:47:18
  兰花妹妹,我感觉这一辈子运气不错,找了一个好老公,还有你这样的好朋友,知足了
2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18-12-03 19:03:07
  2018年纸媒发表文学作品
   1、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晨6点》2018年1月27日周六
   2、 草原苍茫《奔流》2018年第二期
   3、 云开雾散《楚风》2018年第一期
   4、 教坛风云长篇连载《当代文学》2018年第一期,总期27期;
   5、 顽童虫趣《今晨6点》2018年6月2日周六;
   6、 难忘1965年的雪《华东文学》春季刊
   7、 我的大学老师《当代文学》2018年4期总期30;
   8、 母亲的生活哲理《今晨六点》2018年5月12日;
   9、 两粥一汤记深情《胶东文学》2018年第一期;
   10舌尖上的乌兰察布《楚风》2018年第三期
   11斯人已去(小说)《胶东文学》2018年第四期
   12太行飞剑微篇小说两篇《当代文学》2018年总期31期
   13斯人已去《华东文学》2018年秋季刊
   14父亲的小发明《烟台晚报》2018/8/25
   15两个女人的战争《参花》2018年10月下
太行飞剑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