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心】半幅亭小品(四)(随笔)
一、梅粥
七八友偶聚,吃茶高谈。茶已酣耳已热,一人忽然感叹这世界太浮躁了,众人啧啧称是。其中坐在角落默默吃茶的一位,冷不防淡淡说道:“只要你能先静下来。”觉得颇有意思。
霜降是腊雪的近邻,今天正逢节气。妻说:“请不要老叨念梅粥了,到时熬给你吃。”梅粥的做法简单极了,然必要有梅有雪,最好在腊月。扫雪地的落梅花数十枚洗净,雪水浸粳米煮粥,待熟后放入梅花稍拌,一大陶钵的梅粥熬成了。窗外雪舞梅飞,窗内粥香梅香,若为红梅,点点朱砂红窗内窗外都是国南兄的闲章,一幅小窗幽记,“才看腊后得春饶,愁见风前作雪飘。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恰恰钤在诚斋诗的落款上,妩媚千年。
大概二十年前,浮梁深山的朋友家中,恰逢雪飘,恰逢窗外老梅三本落英缤纷。下半昼围炉吃茶,朋友母亲捧上一钵梅粥,笑言雪天应景,又可以当茶点。白粥红英令我们讶叹不已,朋友说从未见过母亲如此艺术。这样的艺术我仅此一次,渐渐淡忘了。近来颇怀旧颇忆故人,不小心唤醒梅粥的种子,老是叨念。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有梅粥的养生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境由心生,浮躁的心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清境。《日用本草》上说:“腊雪,煎茶煮粥,解热止渴。”这尘世真需要解热止渴的,梅粥可以静心。
二、无灯无月何妨
“几度声低语软,道是寒轻夜又浅。早些归去早些眠,梦里和君相见。丁宁后约无忘,星眸滟滟生光。但使两心相照,无灯无月何妨。”
词是民国闺秀周链霞女士写寒夜的名作《庆清平》,别后的牵念,无灯无月何妨是深情是至情。反复吟读,感觉到那一代人的曲折颠簸,又辛酸又温馨,可以暖心。
周女士名链霞,号螺川,江西吉安人,中国女子书画创办人之一。陈巨来撰《安持人物顼忆》里有篇《记螺川事》专记她的人和事,说她年轻美丽到年老,诗词矜贵,书法矜贵,工笔花蝶仕女画亦矜贵,说她新文学的作品与张爱玲苏青施济美齐名。陈巨来先生,其篆刻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与周女士多有交集与馈赠。两千年女士在美国辞世,民国闺秀真是走一个少一个。
三、半黻堂记
孔塘之侧,畴野之间,有屋曰半黻堂,吾友平先兄之居也。黻者,礼服也,庙堂也。名之半黻,隐于衙而忘于江湖也。屋简陋,然置茶室一、书屋一,尤古拙。茶桌嵌石槽可流水,合琴乐《流水》,三、五友或茶、或书、或诗。然后曰吃酒去,惛然不知老之将至矣。
四、开卷有益
“印成书的形式而并不算得是书的东西”,吴鲁芹说这句话按时间推算大概是他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读书感慨。我不属读书人的一类,能挤出余钱买书挤出余闲读书聊作个人业余的偏好。吴鲁芹的这句读书感言,尽管六十年后,我还是渐渐懂得亦渐渐深信。因为业余,读书没有经验,向来崇尚开卷有益,真是愧疚两种“挤出“的用功。应该提醒自己有所悭吝了,面对余钱与余闲,不敢言开卷有益。
五、 说茶
日本茶道从日常茶饭食稍稍向上提持,注重细嚼慢咽的滋味,但还在日常中。茶道内涵“和、敬、清、寂”四谛,与禅宗有关,据说由茶圣千利休居士拈提出。千利休,日本临济宗松源派门下,即鄱阳荐福寺松源崇岳和尚的儿孙。繁复的演生更是繁复,简而言之,吃茶从内境到外境都必须表达婉顺、恭敬、干净、寂静,现代日本审美所说“侘傺”的一脉是相承的,比如枯山水。日本茶道所谓一期一会,每一次茶会都是诀别的,因为生命每一个当下都是绝对,都是绝待不二的,在诀别场合不能不和敬清寂。这是禅文化的禅茶,与花道、香道、剑道的精神一致,甚至有说日本文化从茶道出。因为诀别的人情物意,极和极敬极清极寂的表现,所以极为凄美婉约的颓废,是绝对的美的。其实质是生命的无常,从尺八的箫声可以听到,以樱花的浩大落英可以看到。日本茶道虽源出我国的禅茶,却走向极端。因为日本文化的素质缺乏儒道的悠悠人世,悠悠岁月,不知道山中七日世上千年,所以不可能有我国禅茶的闲散和人世的大信,终不能厚德载物,亦不能偷得浮生半日闲。
六、归途
早上出门前我必上三炷香,傍晚回家前妻必上三炷香。香炉在大门傍边的屋檐下窗台上,按传统的说法这个位置上香是敬天,妻说出门入门含着心香平安。时间一长,便忘了上香的意义,而上香倒成我们日常的习惯了。
都说人在途中匆匆过客,不免悲凉。每当遇一次性碗筷就餐,心中更有一种荒凉,感觉最后的晚餐了,要么不吃要么大吃都是没有下一餐的恐惧。然后赶紧回家。其它一次性用具,快餐文化之类,亦如此感觉荒荒。悠悠人世,何以安身立命?真的那么短暂那么临时那么一次性?面对生命是要起疑的,还应要大疑。
也许这样的观点趋向老派了。不是趋向,是更具保守的迂腐,不能与时俱进的落伍者。但我喜欢这样的老派。那天在阳台读书,看见盆景上只一朵小小的石榴花,不是夏红,是秋红,安静地缀在苍老的绿丛,十分妥贴,像我安安静静地在光阴里莞尔一笑。其实人生是可以这样慢慢地,又何必样样与时俱进呢?
人生总是有归途的。比如我,夕阳将下,微风吹衣,悠悠然在回家的路上,一天快乐事也。
七、温情
“外头雨下大了我会撑着雨伞带你回家”,不记得董桥是哪篇文章里对故人说的,依稀记得后一句“天一晴她倒笑我是老民国旧小说里的迂腐老书生,灰布长彬袖子里藏着太多过时的操心”,细细体会全是人世的温情。读董桥不中毒可以诊断他的血液里没有传统的成份了,也是一种提醒记得自己的根,否则倒真成西学的浮萍了。
八、杨妃菊
陈松龙会寮友于多景楼赏杨妃菊。杨妃菊是不是今天的皇菊则不得而知,然而从富贵态大抵是的。令诸妓各持纸笔侍立众官请诗。李山节姗姗来迟,酒一杯行数步,吟诵道:“命委马嵬坡畔泥,惊魂飞上傲雪枝。西风落日东篱下,薄幸三郎知不知。”人情花情事情诗情举一杯酒临风,简直七步成诗,然后搁笔,风流极了。
宋未元初蒋正子撰《山房随笔》记其事。《山房随笔》中华书局1991年版,封面封底浅绿云纹,装祯简朴,藏书印封面右下角依稀可见,如随笔的散淡。直排繁体字 ,我素觉繁体是字直排是书,简体横排字不像字书不像书。书中知道李公节汾州人,朱湛庐使北谒祭八陵偕其南来。陈三屿,字松龙,不知其何许人也,他的“庭暗梨花疑有月,堤晴杨柳自生烟”句反复吟诵大好。《山房随笔》载李山节作诗场景雅致。传统娱乐场都雅,反差现代k歌,我便有疑问是不是宋人都会作诗作词,都爱作诗作词,反正雅极了。
蒋正子年代离李山节不远,应该有其事。蒋正子字全愚,宋末仇远有《和蒋全愚韵》诗:“金坛有耆英,学博声名早。搜奇薄庄骚,稽古极羲昊。君甚似乐天,税冕居履道。息游鬻骆马,尚友敬胡杲。我生六十年,独欠识此老。来游溧阳学,文物委秋草。黄沙眯人目,忽见石皓皓。君坛高难陟,我垒虚易擣。新诗十八韵,韵韵俱压倒。交情托以宣,一字一大好。自惭沟中断,未足被华藻。但令小儿辈,藏弆以为宝。相望衣带水,波弱限蓬岛。玉石资汤磨,钟鼓宜击考。何由即会面,疑义共探讨。岂无问字酒,可以濡吻燥。昔为坚多节,今为科上槁。穷达等醉醒,何庸宽怀抱。”
多景楼,即镇江北固楼,历代诗多诗好。但我尤喜李山节杨妃菊诗。
九、下班后
下班后,转道紫金山步行街中发兄书法馆讨杯茶吃。中发兄是书家,山谷行草独步,尤稳中求变,变出的风格和灵性是自己。听说走山谷行草的路子容易把书法写野,观中发兄书却较山谷敛气尤可喜,盖能够静得下来方能如此。他说他用一年时间读了《论语》。一年时间读一本书,他的心应该是静的。他还说读完《四书》将读《尚书》,《尚书》可以养书法的高古。我们谈黄庭坚,观黄庭坚。几轮茶后回家,高吟一句“出门一笑大江横”,是不是我亦沾了些许黄庭坚?
节外生枝转道是小说是闲笔,直截了当到家是论文是科学。落下藤蔓的黄叶零零乱乱像狼藉,沙沙地我走上二楼石阶的曲折处,夕阳斜过我的脸,留在小院桂花树上。今年的桂花没有飘香。我到家了。
“江湖夜雨十年灯”,灯下读山谷诗。
十、殷商的调酒器
从影视、图文和小说看西方调酒,调酒器、调酒的动作、场景和氛围都雅致,都向往。曾经的印象,以为调酒只有西方。
读书读到盉(音禾)字,《说盉 》 :"盉乃和水于酒之器,所以节酒之厚薄者也。”盉是商周的器物,一种调酒器,静安先生说随宴饮者的酒量,调和酒和水的浓度用的。原来在商周就有调酒这种雅事。从出土的器物看,西方所谓高雅的调酒器恐怕远比不上三千年前的中国贵族。
殷商时代,大抵是酒鬼的世界。《史记》说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酒池肉林的奢糜,纣王无道,失天下是必然的。殷商青铜酒器之多,造型之美之大方,爵、角、斝、觥、觯、觚、杯、樽、壶、卣等等,所以有殷鉴之说,成王乃作《酒诰》。近年考古发现殷人制酒的青铜蒸馏器,说明那个时代有酒的蒸馏技术,可以酿造烈性酒了,所以产生了盉这种调酒的器物。
盉,《说文解字》说:“调味也,从皿,禾声。”盉已延伸到调味了,后作和。和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范畴,和则容,有容乃大,难道始于调酒吗?是我的姑妄之言,实不可取,亦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