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家乡的小丘刀剺面(散文)
小丘刀剺面是这个地域的特色面食,起源于明代,历史十分久远。
嘉靖年间,《耀州志》撰写者乔世宁官居四川。多年在外为官,回到家乡后,族人团聚,家人就以刀剺面来款待他,乔世宁吃过一碗后,亲切之感油然而生。由于久居异乡,很难吃到这种家乡刀剺面。此时此刻,浓浓的亲情乡情溢于席间,称此面为“乡亲面”,意为食之如见乡亲,遂成乡党互传的佳话。
此后乡人常常说起,时间一长演变成了“相亲面”。此地每逢男女相亲,男方挽留女方吃饭,就用红漆方盘端上数碗香喷喷的刀剺面,女方家人若吃了这顿刀剺面,就意味着这桩婚事已经八九不离十了,若是女方婉言推却不吃,则表示对此婚事不满意。
另外还有一种讲究,就是给老人祝寿,除了坐席喝酒、上菜献寿桃(馍)外,非得吃细长的刀剺面不可。这面条的“细长”,有祝老人长寿的意思。为了表达孝心,还非晚辈后生的媳妇亲手非做不成,还要亲手敬献给寿星,称为“长寿面”。平时家里来了主要客人,也以刀剺面待客,以示敬重。
“接风的饺子,送行的面。”一道寻常的面食上升到了礼仪的高度。不难看出,刀剺面不仅是一碗普通的面条,人们不断给它附加了这么多的內涵,因而对其制作就非常重视。大姑娘未出门就开始在娘家学习做面,结婚为人媳后,主家品评媳妇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面剺得如何如何好,久而久之,小丘这地方及其周围等地家家媳妇都有一手刀剺面的绝技。
就刀剺面的一个“剺”字,有耕作工具划过禾谷的岁月留下足迹的意味;剺面用宽刀剺细面,臊子里面放肉,融合了西域商贾特别好肉喜荤的饮食风俗,是外域风情与关中文化的融合。西域商贾团队经过此地都要休憩一会,离开之时,为表达深厚情谊,热情好客的当地人会献上又细又长的刀剺面,蕴含“情谊深厚”、“长长久久”之意。
“小丘刀剺面”和普通面条截然不同,其最大区别在于“剺”,剺者,用刀划也,用专门的剺面刀剺出来的面条粗细均匀,长、韧、筋、光很是讲究。这里乡村人家家巧手媳妇均会制作,人们习惯称之为“小丘刀剺面”。它普及民间乡里,不失待客之佳肴,男女老少适宜,是深受百姓喜爱的特色名吃。
刀剺面要做好,从原料制作、烹调都有一套讲究。首先是选料,选取当地的优质小麦面粉为原料,用新磨的头遍面粉为最佳。加碱后开始和面,碱的多少和面的软硬,是两个关键环节。用双手狠劲搓揉几下面团,然后放置起来,在上面盖一块薄布,一两个小时后拿起来再搓揉一番,使面、水、碱充分化合后,面中的麦胶蛋白吸水便会膨胀,揉的次数越多,面越光越韧。经过反复揉光后,用一根木檊杖在大案板上把面团擀成薄厚均匀的面片,面片是否擀得成形、匀称、圆满,要靠多年使出的手劲和技巧,擀成后将圆形的大面片从中心对折两次,成掇起扇形,一手轻按擀杖,一手提刀,顺擀杖向前推划,随着刀起刀落,粗细均匀的面条并排着,展现在了眼前。这种开剺,才是最显手法技艺的时候了。高手剺面看上去身姿优美漂亮,剺出的面如丝如线,匀称雅致,把剺出的面捋顺一把一把,码在盘子里撒上些许“面泼”。这种做法特别费时费力,因此要吃一顿好的剺面,是要付出艰苦劳动的。
臊子汤又是个关键,做法多种多样,可根据食材和喜好去做。民间最讲究的是清油呛辣子出头,用豆腐萝卜做底,飘上几叶绿菜。吃法因各人喜好而异,干调、凉拌、浇汤均可,浇汤臊子面最受人们的青睐。
百年陈酿装新桶,经过历史的沉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小丘刀剺面”也由家庭开始走向了市场,越来越多的人看谁了“小刀剺面”这个特色面食,在小丘街道开起了一个接一个专营“小丘刀剺面”的门店,小丘福安广场的“剺面坊”、耀州城和铜川新区“小丘刀剺面馆”应运而生,“小丘刀剺面”成了铜川地区的一个金字招牌,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各方食客。
2015年2月14日,习总书记一行来到革命老区照金参观、访问,招待习总书记的耀州特色饭食中就有“小丘剺面”,引起了总书记的极大兴趣,总书记吃得津津有味,并详细询问了“剺面”的“剺”的含意和讲究,总书记听完后啧啧称赞,市、省新闻媒体为此做了专题报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是耀州人引以为傲的事情。
2015年3月27日,耀州区小丘镇政府举办了首届“丘刀剺面”制作大赛,用亮法子、比手艺、推名人、争名次等办法,推动了“小丘刀剺面”更广泛地走向了市场,“小丘刀剺面”品牌叫得更加响亮了。祝愿“小丘刀剺面”走出耀州,走出陕西,香飘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