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采飞扬 >> 短篇 >> 传奇小说 >> 【文采】 浪 子 回 头(小说)

编辑推荐 【文采】 浪 子 回 头(小说)


作者:陈兵 秀才,1637.9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61发表时间:2018-11-15 22:32:44
摘要:富家公子曹可成自幼娇生惯养,只知挥霍浪费,毫无生存本领。妻子虽为妓女,但了解生活艰难,一边自己省吃俭用,一边规劝教导丈夫,终使曹可成走上正路。夫妻两人共享荣华。

扬州府城外有个曹家庄。庄上的曹大公生有一位公子,名叫曹可成。这位公子长得一表人材,只因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惯得他既不能做活又不会读书,真的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因是个富家子弟,外面的人都称他为相公,宠得他更加放荡。曹大公给他娶了媳妇,可他从不在家住宿,专门出入花街柳巷,吃风月酒,用脂粉钱,挥金如土。人们背地里都称他为“曹呆子”。
   曹大公知他挥霍无度,不给他钱。他就瞒着父亲,背地里将家里的田产作抵押各处借银子。
   本地有个名妓叫赵春儿,是赵大妈的女儿,专接富商巨室,赚大主钱财。曹可成一见就迷上了,整月的住在她家。春儿见可成慷慨,要他给自己赎身。曹可成也愿意。大妈索要银子五百两,分文不能少。曹可成各处借贷,一时不能凑齐。
  
   正在无计可施,忽然有一天,听说父亲曾请银匠来家铸成了许多元宝,可始终未见元宝在哪里。仔细观察了几天,知道是藏在卧房床背后的夹壁之内,用帐子遮掩着。可成瞅个空溜进房去偷了几个出来。怕父亲察觉,他照原样做成灌铅的假元宝放回去。然后大模大样地为春儿赎了身,还置办了一些衣服首饰。从这以后,但凡他要用钱,就做假元宝来换出真元宝,全都放在春儿这里听凭她使用,究竟做了多少用了多少,他也从不过问。春儿见他大手大脚给钱,还以为他家中富裕,并不知元宝的来历。
  
   大公病重,自知来日不多,把可成夫妇叫到床前叮瞩说:“你今年三十来岁,已经不算年轻了。从今往后,你不要再去花街柳巷游荡了,收心本分一些。我这里积攒了一些看家本钱。你是孤儿一个,再也没有第二个兄弟来跟你分。这些钱全都给你夫妻使用。”遂指着床背后说:“你揭开帐子,这里有一层夹壁,里面藏着元宝一百个,共是五千两。这是我一生的积攒,一直没对你说。今天交给你夫妻俩,也可置些产业,传给子孙后代,不要浪费了!”
   又对媳妇说:“娘子,你夫妻两人一生一世都要一起过。你要好言劝谏丈夫,同心合力,一起持家。我九泉之下,也可瞑目了”说罢撒手走了。
  
   可成哭了一场,安排做了殡葬之事,还惦记着那复壁内,也不知还存有多少真银?当即搬了出来,铺满一地,仔细一看,竟都是贯铅的假货,数了数有九十九个,只剩下一个真的。五千两花银,已经消费了四千九百五十两。可成良心顿悟。早知这东西最终都是我的,我何必性急!如今大事在身,手足无措,反欠下许多债务,懊悔不迭,对着假锭放声大哭。媳妇在旁劝道:“你平日在外有家不回,如今现放着这许多银子,你不理正事,只管哭做甚么?”可成将真银偷换之事,对媳妇说了一遍。媳妇平日为丈夫不务正业又规劝不从,早就气得有病在身。今天哀苦之中又听了这个消息,登时手足俱冷,扶回房中上了床,没过几天也死了。
   可成连遭两丧,痛苦至极,勉强支撑了七七四十九天,各债主又都来逼债,把曹家庄的祖业田地房产尽都盘算去了。此时的可成孤苦无依,只得在坟堂屋内安身。
  
   赵春儿多日不见可成过来,不免心中惦念。听说家中遭父丧,媳妇又为假银锭之事气死了,可不敢去问,后来知道他房产都没了,搬在坟堂屋里安身,很是凄惨,便捎信去叫他过来。可成自觉无颜相见,拖延了几次。禁不住春儿多次来请,只得含羞而去。春儿一见,抱头大哭,说道:
   “我的终身已经是你的了。我还有条件可以帮你,你有急事为何不来找我?”当即置酒相待,是夜留宿。次日早起,取出白金百两送给可成,嘱付他拿回家省吃俭用,说:“用完了再来跟我说。”
   可成得了银子,顿时就把苦日子忘了,依赖春儿,不肯出门做事,却将银子买酒买肉,请旧日一班闲汉吃喝。春儿初次不好劝阻,到第二次,就用好言劝说:“这班闲汉对你有损无益。当初都是这班人把你带坏了。今后再不可接近他们了。我劝你回去是好话。且待三年服满之后,还有事与你商议。”
   一连劝了几次,可成不听,还是一副破落财主的性子,疑心春儿讨厌他,忿然而去。春儿放心不下,背地教人打听,他依旧大吃大用。春儿暗想,他受的苦还不够,还不知稼穑艰难,先由他磨炼去。过了几天,可成银子花完了,吃饭有一顿没一顿的,却又不肯去求春儿。春儿心上虽然想着他,也不去叫他上门。约莫十分艰难了,便教人给送些柴米之类,稍微周济他一下。
   可成的朋友中有那穷困潦倒的,看见赵春儿家人来给送东西,心生嫉妒,便去撺掇可成:“你当初花了几干银子在赵家,连这春儿的身子都是你赎的。你现在如此落漠,她却花天酒地受用,何不去告她一状,讨还一些身价也好。”
   可成说:“当初之事,也是我自家情愿,相好在前;今天若翻脸,还不被子弟们笑话?”有那嘴快的将此话学给春儿听了,春儿暗暗点头,心想:“可见曹生的心肠还好。”继而又想:“若再有人撺掇,他会不会变心呢?”踌躇了几遍,又教人去把可成请了回来,说道:“我当初说嫁给你,并不是哄你。我没留你在家是有原因的,一来你服孝未满,怕人议论;二来知你艰难,我自己也须学些谋生的本事。你不要听人闲话,坏了夫妻之情。”可成说:“不管外人说些什么话,我自有主意,你不用怀疑我。”住了一两晚,又拿了些东西走了。
  
   光阴似箭,不觉三年孝满。春儿备了香烛纸钱,到曹氏坟堂祭奠,又拿些钱来与可成做功德。可成心中欢喜。功德完满,可成到春儿处致谢。春儿留他款待。
   饮酒中间,可成问起从良之事。春儿说:“此事不是我不愿,是怕你还想娶媳妇。”可成说:“我如今过的是什么日子,还说这话?”春儿说:“你眼下是这么说,只怕日后混得好了,又要找良家女来明媒正娶,可不枉费了我一片心机?”可成就对天发起誓来。春儿说:“你既如此定心,我也更无话说。只是这坟堂屋里不好成亲。”可成说:“在我家不远有一所空房要卖,只要五十两银子。若买下他的倒也方便。”
   春儿立即就凑了五十两银子,交与可成买房。又拿了些另碎银钱教他收拾房屋置办些家具。弄好这些之后,择了吉日,打叠细软,做几个箱笼装了,带着随身伏侍的丫头叫翠叶的,一起搬到曹家,神不知鬼不觉,完其亲事。
  
   完婚之后,春儿与可成商议生活之事。春儿说:“你生长在富贵之家,不会经营生意,还是买几亩田地耕种,这是务实的事。”可成自夸说道:“我经了许多折挫也学得乖了,不会被人哄了。”春儿就凑出三百两银子交给可成。
   可成是个散漫惯了的人,银子到手,还不知道经营什么才好,去往城中东看看西看看。有先前一班闲汉遇见了,知道他娶了春姐,手中有银钱,都来哄他。没几天把那点银钱都哄尽了,空手而回,又不敢去跟春儿要银子用。气得春儿两泪交流,横了心再不管他。
  
   毕竟是作了夫妻的,春儿看不过去,只得又拿出银子来,不过就是买些柴米油盐而已,而且一次比一次拿得少。可成以为她有多少私房钱,不肯都拿出来,终日逼她。春儿被逼不过,索性将箱笼上钥匙交给丈夫,说:“这些东西反正都是你的,今天都交给你,省得你惦着!我今后就和翠叶纺织度日,不要你养活,你也别再来纠缠我!”
  
   春儿从这天开始就吃了长斋,早晚以纺织为生。可成一时虽不过意,却喜又有了一些东西,暗想:“且把这些东西变成银两,作生意挣钱,也在老婆面前争口气。”虽是这样想了,却也只是想想而已。钱到了手头,只顾花得痛快,花一分少一分,坐吃山空,不上半年又花光了。没办法,就瞒着老婆私下把翠叶这丫头卖了。春儿从此失去了纺织的伴儿,又气又恼,把可成数落了一番。可成自知理亏,懊悔不迭,禁不住眼中流泪。
  
   过了些日子,可成忽然对春儿说:“我看你起早带晚纺织,倒是一个好生意。你现在没了伴儿,我又没事做,何不把纺织的活儿教给我做,也是一个挣钱糊口的法子。”
   春儿又好气又好笑,忍不住骂道:“你堂堂一个男子汉,不指望你养老婆,难道连你自己也养活不了吗?”
   可成说:“贤妻说得也是。你就教我一个办法能挣饭吃,我就去做。”春儿说:“你是个读书识字的。这里村前村后,就没个教书的先生。这坟堂屋里又空着,何不招集几个村童过来,你教书挣点学费也是好的。”
   可成说:“‘有智妇人,胜如男子。’贤妻说得对。”
   当下便与乡老商议,招了十来个村童,由可成教书识字。初起之时,可成尚不习惯,也没耐烦,过了些时候渐渐惯了,粗茶淡饭,再也不想分外之事。春儿又不时地教导规劝。可成追思往事,不禁悔之无及。
  
   如此过了十五年。有一天可成进城,忽然撞见一个人头戴乌纱帽足穿皂靴乘轿而来,后面跟着仆从。此人认得曹可成,出轿施礼。可成躲避不迭,路边相见寒暄。此人姓殷名盛,同府通州人。当初与可成一同在国子监读书,近来选得浙江按察使,正起身赴任。
   可成别了殷盛郁闷回家,对妻子说:“我的家当已经败尽了,还有一件败不尽的,就是监生。今天看见通州殷盛选了三司首领官,正往浙江赴任,好不热闹!我与他是同一班学历的。可我的选期已经过了,怎么才能拿上银子上京使用?春儿说:“别做这梦了,现今饭也没得吃,还想做官?”
   过了几天,可成想起殷盛的荣华富贵,又跟春儿提起此事。春儿问:“选这官要多少费用?”
   可成说:“本多利多。现今的世界,中了科甲的也都是钱来钱往,更别说监生。使用多些,就有个好地方,还能多得些银子;若再经营得好时,还有一两任官做。若使用得少,把个不好的缺打发你,有官无职,连监生的本钱都弄不出来。”
   春儿问:“使用多些要多少?”
   可成说:“想要个好缺也得千金。”
   春儿叹口气说:“百两尚且难凑,何况千金?”想了一下又说:“你生于富家,长在名门,难道没几个好亲眷?何不出去借贷一些?待求官有成,再偿还也不晚。”
   可成说:“我自小不务正业,亲戚中都以我为不肖,不愿理我。现今穷困如此,谁还愿帮我?”
   春儿说:“你今天是为求官借贷,比先前挥霍浪费不同,或许有人肯借也未可知。”
   可成听说有理,真的到三亲四眷家去走了一遍。不料有闭门不见的,有回说人不在的;就是有见面的,听说为借贷求官之事,有冷笑不答的,也有推辞没有的;还有念他开口一回,拿出一点零钱碎米打发的。可成大失所望,只得又去坟堂屋里教书。
  
   可成教书之际,想想前程无望就要流泪。春儿劝他说:“哭什么?没了银子就哭,有了银子又要去挥霍!”
   可成说:“到了这步田地,做妻子的都信不过我,更别说他人了。与其如此,还不如死了干净!只可惜辜负了赵氏妻子十五年相伴之情。如今也顾不得了。”
   可成正要寻死,春儿上前解劝道:“天无绝人之路。你为何这样看轻性命?”
   可成说:“蝼蚁尚且贪生,哪有人不惜性命的?只是我生而无用,倒不如死了干净,也省得连累你终身。”
   春儿说:“且不要忙,你真个要收心务实,我还有个办法。”
   可成连忙下跪问道:“我的娘!你有什么办法?快些救我性命。”
   春儿说:“我当初未从良时,结拜过一十八个姊妹,一向不曾去拜望。现今为你这冤家,只得忍羞去走一遍。一个姊妹出十两,十八个姊妹,也有一百八十两银子。”
   可成说:“求贤妻这就去吧。”
   春儿说:“初次上门,须有礼物,要备十八副礼。”
   可成叹道:“别说十八副礼,就是一副礼也没有呀。”
   春儿说:“当初若留下我一两件首饰在,今天也不致如此为难,谁叫你全都变卖了?”
   可成又啼哭起来。春儿说:“当初谁叫你只顾快活不留后路?你若真知道后悔,现在就去办理买官的文书,等你的文书有了,到京中的费用我去与人讨借;你若弄不来文书,就什么也别说了。”
   可成发狠道:“我若起不来文书,誓不回家!”
   可成把大话说出去了,出门后想起来,要办文书,那府县公门也得用钱才行,又不好再跟妻子要,只得自己去向那几个村童学生的家里告借。全仗十五年教书的功夫,一分一分的总算把办文书的费用凑足了。
  
   可成凑足了银子,就到江都县去办文书。县里有个朱外郎,为人忠厚,与可成是旧相识,晓得他穷了,在官人面前替他周旋其事,先写个欠条,容稍后有了钱加利归还。这样总算把文书办成了。
   可成欢欢喜喜怀揣着文书回来,一路上想着买官的钱又该怎样去借?借得来还好,借不来这文书也是白费。走进门时,只见老婆依旧坐在房里织麻,光景甚是凄凉。口虽不说,心下慌张,预感到这钱是借不来了,不觉眼泪汪汪,不敢声张,怀着文书站在房门之外,低低的叫一声:“贤妻。”
   春儿听见了头也不抬,问道:“文书之事办得如何?”
   可成进门,从怀中取出文书放在桌上说:“托贤妻之福,文书已有了。”春儿起身,将文书看了,心里想道:“这呆子也不呆了。”向着可成问道:“你真的要做官?只怕为妻的还当不起奶奶呢。”
   可成说:“说哪里话!可成的前程,全赖贤妻帮忙维持。但不知借贷之事如何?”
   春儿说:“都已说过了,只等你有个出头的日子,大家就送来。”
   可成也不敢问借了多少,赶紧到外边找个先生替他选了个吉日,回复了春儿。春儿说:“你去邻居家借把锄头来用。”
   锄头借来了。春儿挪开了织麻的篮子,指着地下说道:“我嫁你时,就替你办了一顶乌纱帽埋在地下。”
   可成想:“乌纱帽埋在地下,还不烂了?”犹犹豫豫地拿锄头抠了几下,只听得一声脆响,翻起一件东西。可成吓了一跳,拿起来看,是个小小瓷坛,坛里面装着散碎银两和几件银酒器。春儿叫丈夫拿去城中兑换,看是多少。可成去兑回了一百六十七两,双手捧着交给妻子,笑容可掬。春儿早知数目,是有心试他,见分毫不差,心下欢喜。随后她将十五年常坐着织麻的一个小矮凳子搬开,叫可成再取锄头来挖。可成再挖下去,挖出了一大瓷坛,内中都是黄白之物,总共不下千金。原来春儿见可成浪费不知俭省,预先积攒了这许多东西悄悄埋藏起来,自己终日在上面坐着织麻,十几年来不曾透露。
   可成见了这许多财宝掉下泪来。春儿问:“官人为何悲伤?”
   可成说:“想着贤妻十五年来勤劳辛苦,节衣缩食,谁知留下这一片好心。都因我曹可成不肖,以至连累你受苦。今天贤妻当受我一拜!”说罢,就拜下去。春儿慌忙扶起说:“今天苦尽甘来,咱们可以共享荣华了。”
   可成说:“盘缠已有了。可我上京听选,留贤妻在家,孤身一人,不如同到京中,遇事也有个商量。”春儿说:“你去了我也放心不下,这样最好。”当即打起行李,找了两个童仆,夫妻两口一同上京。
   可成到京,找个客店安顿了家小,到吏部投了文书。有银子使用,就选了出来。初任是福建同安县令,不久又升了本省泉州府尹。在官场中用钱公私两利,又有老婆帮他做官,可成官运亨通。
  
   三年之后,春儿对可成说:“想当初在坟堂中教授村童,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今日为官三任,位至六品大夫,一个监生到了如此地步也该知足了。常言道‘知足不辱’,官人宜急流勇退,以为山林养老之计。”可成点头称是,即托病辞官,夫妻衣锦还乡,在曹家庄重新发展起来。
   这虽是曹可成改过之善,却都亏赵春儿赞助之力。后人有诗赞云:
  
   破家只为貌如花,又仗红颜再起家。
   如此红颜千古少,劝君还是莫贪花!
  
   (改写自《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
  

共 603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篇小说改写自《警世通言》中的《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一文,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弘,叙述层次清晰,尤其是对名妓赵春儿富有心机,多次试探,千方百计帮助丈夫改邪归正,官运亨通的贤妻的形象塑造和对挥霍无度的浪荡公子曹可成悬崖勒马,一心求官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很典型很成功,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美中不足的是,个别语句表述拗口,不够准确通畅,如能细细推敲,将会更佳。推荐阅读。【编辑:纪昀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陈兵        2018-11-16 08:47:44
  谢谢编辑点评。个别语句表述拗口。这个问题确实存在,在另一些稿件里也有。这是因为下的功夫不够,只要多推敲几次,应该可以避免。谢谢!
陈兵
2 楼        文友:老枪爷        2018-11-16 13:30:48
  原来改写也可以。学习了!
骑友、摄友、网友,开心三友!!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