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家乡坑边的老杜树(散文)
在华北平原上,有一个小村庄,坐落在清凉江畔,这便是我的老家。
清明那天,来去匆匆的行人,大多是回家祭祖。
川流不息的车辆,风驰电闪。坐在车上的人们,心情一样地沉重。
我坐在车里,车窗外的杨柳,绿油油的田野,路旁在微风里摇扎的小花——匆匆而过。
这一切告诉我:春天里真美!
也许是老天的眷顾,大自然的造景,与人们的心情遥相呼应——竟然下起了蒙蒙细雨。
真的应了古人的一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驱车半个小时的里程,便到了老家。家乡的变化可真大,已经寻不到旧时的模样。
我排行老四,姊妹五个,回家只能投奔哥嫂家。
吃过午饭,稍息片刻,一家人便去祭祖。
坟地离村子不远,一路上,我低着头——母亲的身影、音容笑貌一幕幕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她老人家已经走了有些年头了。
我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里:父母这一辈子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把我们姊妹几个拉扯大,一个个搬进了新居——宽敞明亮的大瓦房。
可老人依旧住在低矮的土胚房里,无论谁说、谁劝——都无济于事。又一次,我对母亲道:“娘啊,搬进新居去吧,晚年了,也享几天清福!”
母亲摇摇头,笑着道:“我住习惯了,只要你们过的好就行了。”
我的眼睛模糊了:天下的母亲都是伟大的!
上坟燎纸,依旧是农村的习惯。
约半个时辰,便回来了。在哥嫂家小坐片刻,突然又想起村中的老屋——三间破旧的土坯房。便问哥哥:“咱家那几件老屋怎么样了?我想前去看看。”哥哥点了点头。
那老屋对我来说有着很深的感情,我在那老屋里度过了童年、青年。直到上了学,参加了工作才离开了家乡;那老屋还是父母养老送终的地方。
哥哥见我一脸深沉的样子,感慨道:“老屋因多年失修,已经破旧不堪了。去吧,看一眼少一眼了。”很显然哥哥也有点伤感——
这就更增加我想去看的意愿。
出了哥嫂的家门,向村中走去。
眼前的一切,全然不是旧时的模样。我极力地寻找着儿时的记忆。
咦!坑边那颗老杜树,依然是枝繁叶茂,开着一树的白花。
它向一个驼背的老人,弯曲着身姿,历经沧桑见证着村里的一切变化。
见到这棵老杜树,想起了童年的我——
童年的我,知道大名的不多,很多人都喊我小四!
一个灾荒年的秋天,那时我才七八岁,虽然是金秋十月,田里却颗粒没收。
但,眼前的这棵杜梨树却是果实累累!
有一天,我和邻家的四妮,她大我一岁,我长她一辈。我们俩在外面玩耍,来到这棵杜梨树下,饥肠咕噜的我对四妮道:“咱们上树钩杜梨吃吧!”
四妮愉快地道:“好啊,你上去吧!我在下面拣。”
“好!”说着我便抱住树向上爬。
我天生的笨,爬了半天也没爬上去多少。四妮仰望着我爬树的姿势——笑了,在下面道:“四叔,你下来,我上树!”
我向下看了一眼四妮,又向上看了一眼高大的树。伸了伸舌头出溜了下来。
四妮三下五除二,便爬到了树上,不一会儿杜梨扔了一地。我赶忙拣,一会儿便拾了一大堆。
差不多,我赶忙向树上喊道:“四妮,好了,快下来吧!”
她答应一声便出溜了下来。
我拿起一码杜梨,揪了几个放进嘴里,青青地杜梨又酸又涩,都有点拉不出舌头。我咧着嘴——
四妮笑着道:“听我娘说这东西得捂,放到麦秸垛里,堵严实了,等一阵子,捂熟了才好吃呢。”
我点了点头,脱下上衣,把杜梨用袄一包,两个人向场院边上的麦秸垛跑去,边跑边环顾着周围是否有人看见——
若让人看见那可了不得,自己就吃不成了。
来到麦秸垛旁,把麦秸掏了一个洞,将杜梨放进去,然后又用麦秸堵严实了,像是做了一件很开心的事,便回家去了。
不知过了多少时日,这件事我竟忘了。
一天,出去玩回来,一屋子的人,全是邻家的长辈。我感到诧异,忙问母亲道:“娘,他们在咱们家干嘛?”
母亲擦着眼泪道:“你奶奶快不行了,快去看看吧!”
我拨拉来众人一看:奶奶躺在炕上,气息奄奄。
.邻家的爷爷叹了口气道:“这是饿的,这灾荒年,老天爷不睁眼!”
母亲叹了口气:“唉——,为了这群孩子们一口东西都舍不得吃。”
突然想起了和四妮捂的杜梨儿,我推开众人,不顾一切向外面跑去。
来到场院边,扒开麦秸垛,伸手把捂的杜梨抓了出来,那杜梨变成了紫褐色,软软地表皮透着光亮,叶子也全黑了。我揪了一个放到嘴里,酸酸的甜甜的,好吃极了。我急忙捧了一捧撒丫子向家里跑去。
来到奶奶身边,手里捧着杜梨:“奶奶,快吃——”
母亲忙接过来,揪了几个塞进奶奶的嘴里。
慢慢地吞咽了下去,奶奶缓了过来,睁开了眼睛——
奶奶活过来了,就这样,奶奶又活了两年便辞世了。
望着眼前这棵老杜树,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它那历经沧桑,苍老的树皮,无限感慨!
突然,身后传来一个声音:“四叔,你在干嘛啊?”
听到声音我从往事的回忆中回过神来,回头一看——
这不是四妮吗?
只见她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已经寻不到儿时的模样,我憨厚地一笑:“四妮,你也来上坟啊?”四妮点了点头。
我又道:“你还记得我们小时候一起钩杜梨、捂杜梨吗?”
她像是陷入深深地回忆:“记得,记得,我们把它捂进场院边的麦秸垛里——”
随说着用手向着曾经是场院的地方——
一座鲜花簇拥,绿树成荫的美丽校园,不时传来孩子们琅琅地读书声。
——儿时的场院,早已无有了踪影。
我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四妮说:当年我们捂的杜梨曾经救了我奶奶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