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祝福祖国】重游尚书故里,缅怀甘泉先生(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祝福祖国】重游尚书故里,缅怀甘泉先生(散文)


作者:柳絮依依 举人,4774.9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15发表时间:2018-11-16 13:18:11
摘要:记载了参加“湛甘泉先生公祭及采风创作活动”的全过程以及自己内心的感慨!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岭南的谷雨节,早已不见桃花的芳容,“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在这里只是传说。暮春的岭南,炎热如盛夏,山野鸟儿鸣叫,花朵飘香,树木苍翠。
   清晨,我身着黑色中式服装,乘楼巴去新塘,重游尚书故里,参加“湛甘泉先生公祭及采风创作活动”。新塘广场上几支舞蹈队伍随着音乐翩跹起舞,我下车后直接来到湛甘泉铜像前。此刻,增城区湛甘泉文化促进会的工作人员在作准备工作,菊泉中学的学生身着橘黄相间的校服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向铜像前的广场。不一会儿,新塘镇政府、增城区湛甘泉文化促进会、新塘文学协会、南华书院、菊泉中学等各界代表三百多人齐聚新塘广场,参加公祭活动。举办公祭活动意在大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甘泉先生思想,激发大家的创作灵感。新塘有“尚书故里,礼仪之乡”的美誉,了解这里的风俗风貌、传承这里的传统文化,是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古典音乐声中,以中华民族传统礼仪举行公祭仪式。各届代表抬着彩色花篮来到湛甘泉先生的铜像前祭奠后,代表们站立在广场,按照祭奠礼仪四次拜谒甘泉先生,然后在湛甘泉文化促进会的工作人员带领下,围绕湛甘泉铜像行走三圈,祭奠甘泉先生的英灵。
   公祭活动中,看着甘泉先生栩栩如生的铜像,拜读着铜像下的文字: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谥文简,广州增城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考取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曾奉命出使安南(今越南),册封安南国王;后连任南京礼部、吏部、兵部三部尚书并参赞机务;提出“刑德并用,以德为主”的治国方略,力戒奢靡,主减赋税,史称良臣。他在岭南师从陈献章(号白沙),为岭南心学传人,有“白沙门下,规模宏阔,独开户牗者,终推若水”之誉。受白沙“心与理一”、崇尚自然思想之影响,倡导“随处体认天理”,践行知行合一;与王阳明时相往来切磋,各立门户,并重于世。学者称“王湛之学”。居官之余,游历讲学,至耄耋而不辍;足迹所致,必建书院,以祀白沙。为官数十年,创办书院四十所;门下弟子四千,几遍天下。晚居广州、增城等地,有吴藤川、黎养真、黄慎斋三人,年逾古稀,仍前来拜师求学,称“三皓同门”,传为佳话。
   难忘参加增城市新塘镇举办的首届甘泉文化节,我独自一人前往新塘图书馆的甘泉文化展厅,参观一代鸿儒湛若水的生平事迹、不同时期所写的诗歌、石刻、手书真迹、纪念遗址图片、海内外甘泉文化研究前沿及湛若水研究现状等。这些展品如一幅幅古画,泛着历史的陈香,沉淀着浓厚的民俗文化。有人说湛甘泉是新塘人的骄傲,这些展品对研究湛甘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
   参观甘泉文化展,我第一次知道了湛若水的生平事迹,第一次知道了岭南心学是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广东特色的儒学。湛若水为官三十多年,连任礼部、吏部、兵部三部尚书,历史上绝无仅有。他为官数十载,从未中断学术研究,晚年回归故里,对发展教育事业全力以赴。他捐款赞助的书院有四十多所,门下弟子三千九百多人,从事教育实践活动长达55年,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不多见。他树立了修身、齐家、治国的典范,令人肃然起敬。
   离开新塘广场,我们乘车前往湛甘泉先生的墓地。湛若水墓地位于增城区永和镇陂头村。我们下车后,踏上树木青翠、茅草丛生的小路,只见路边滴水观音结了果,路中间铺有一层绿绿的青苔。进入古老的荔枝林,树叶遮住了天空,遮住了红尘喧嚣。
   湛甘泉古墓坐落在幽静的荔枝林深处,随着山势分成四级,每级逐渐扩展开来,此墓气势恢弘,保存完整。甘泉文化促进会的几位工作人员踏过草丛走向前方的古墓,拿出祭祀的水果、蜡烛、香、酒杯等,摆在墓前。有位老师介绍此山叫天蚕山,墓地所在处是天蚕的头部,是风水宝地,站在高处可以远眺四周风光,与东莞交界的东江可尽收眼底。我们来到古墓牌楼前的平台,觉得光线一下子亮了。墓墙上的篆文“山斗八座真儒千载”依旧清晰可见,是湛若水一生辉煌学术的赞铭。
   优雅的古典音乐响起,祭祀礼仪按照国学礼仪有序进行。我们面对先生的古墓四次鞠躬,拜谒先生英灵,并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在墓前绕行三周。
   礼成后,我们离开甘泉先生的墓地,缓缓走在荔枝林中,听着脚下荔枝叶的沙沙声,不由想起尚书怀荔枝的传说。甘泉先生从福建枫亭怀核而归,带领家乡人在四望岗种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此种清甜爽口的荔枝取名“尚书怀”。
   走出荔枝林,我们马不停蹄,乘车到了钟氏祠堂。钟氏祠堂坐落在增城区永宁街陂头村北面街前,保存明清时的建筑风格,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古香古色的祠堂牌匾上的“孝悌雍睦”为甘泉先生所题。透过时光斑驳的痕迹,我们仿佛看到了旧时光阴的晨昏日落。
   离开钟氏祠堂,回到新塘广场,伫立新塘名人长廊前 ,重温名人长廊前言,观看古时名人雕塑,感慨万千。新塘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各个时代的名人造福乡里,报效国家,他们如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新塘历史的天空,他们爱国爱家的情怀激励着后人奋发图强。从前,新塘,是沙泥贝壳沉积在古海岸线而成的小村落。如今,新塘交通发达,经济飞速发展,已是增城区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被评为“中国绿色名镇”“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名镇”“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
   从烟雨江南来到新塘,惊异于新塘从海边的滩涂、塘堰发展成青山碧水的宜居之地,也曾暗自思索,新塘竟然居住着像湛甘泉这样的名儒,有着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湛甘泉先生教化桑梓,心系故里,名震天下,我们缅怀湛甘泉先生,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推动这里的风俗风貌,让“尚书故里,礼仪之乡”名扬天下。
  
  

共 221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柳絮依依老师给我们认真细致地描写了参加“湛甘泉先生公祭及采风创作活动”的全过程,每个活动都描写的非常详尽和有特色,紧扣公祭仪式的细节,重点写出了湛甘泉先生的丰功伟绩和他作为大儒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以及对当地风化的熏陶。最后作者感慨“重温名人长廊前言,观看古时名人雕塑,感慨万千。新塘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各个时代的名人造福乡里,报效国家,他们如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新塘历史的天空,他们爱国爱家的情怀激励着后人奋发图强”!“湛甘泉先生教化桑梓,心系故里,名震天下,我们缅怀湛甘泉先生,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推动这里的风俗风貌,让“尚书故里,礼仪之乡”名扬天下。”整篇散文游踪清楚,文化厚重,语言老辣,哲思满篇,是一篇难得的文化类大散文!谢谢老师赐稿丁香,倾情推荐阅读鉴赏![丁香编辑:嘉禾]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嘉禾        2018-11-16 13:21:04
  老师带着文化的使命感,给我们介绍了大儒的事迹,让我们深受教育。谢谢老师!
回复1 楼        文友:柳絮依依        2018-11-16 15:17:40
  因为参加了此次活动,就开始记录下来。谢谢老师留评!
2 楼        文友:嘉禾        2018-11-16 13:25:44
  本文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从中了解了中华文化传统的代代流传,我们民族精神的根深叶茂的源头。
回复2 楼        文友:柳絮依依        2018-11-16 15:18:59
  具有文化底蕴的作品很难写,尝试着动笔的。祝老师创作愉快!
3 楼        文友:嘉禾        2018-11-16 13:27:24
  希望老师以后多介绍一些传统文化的精髓给我们学习,使我们老祖宗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回复3 楼        文友:柳絮依依        2018-11-16 15:20:12
  去了古村落,就会搜集资料,一定会支持丁香!谢谢老师鼓励!
4 楼        文友:柳絮依依        2018-11-16 15:16:39
  谢谢嘉禾老师精彩的编者按!敬茶!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灿烂,天自安排。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