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院墙的变迁(散文)
走进东北乡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院墙了。院墙是村庄的一张名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向前发展的典型标志。
村庄里的院墙,同时也作园墙,早先是用树枝作的篱笆,俗称障子。夹障子最好用柳树枝,笔直细长的新枝为佳,笔挺、柔顺,有韧性。赶在无风天气,先用铁锹挖成一溜窄沟,一锹多深为宜,再将备好的柳枝的根部顺次插进沟里,埋上土,踩实,一条青纱障便展现在眼前。然后,再挑选些粗细适中的长柳枝作“腰”,障子里外各横放一根,对齐,每隔一小段距离就用细绳或铝丝勒紧。若障子高的,最好作两道腰,以免枝头旁逸斜出。两道腰顺次接力下去,整个院篱笆便水到渠成。此外,还可将障子的梢头用镰刀削齐,整体会显得更美观。
可以说,这种柳枝式的院墙,在人们的眼里,也不失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更奇妙的是,得到雨水的滋润,篱笆墙中的个别柳枝竟然生根发芽、吐叶展枝成活下来,有的竟能长成粗壮的柳树,给偌大个庭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树荫下便成为夏日里人们纳凉闲聊的休息场所。倘若每根都有幸存活,那就真的成了高而密的青纱障了。
如果找不到相宜的柳枝,人们也常常会用杨树枝或葵花杆,也有用高粱秫秸、苞米秸秆的。杨树枝大都宁折不弯,枝棱八翘,勒腰时就要费力气,整个障子看起来就不如柳枝篱笆墙整齐美观。将粗细均匀的葵花杆掐去弯头,围成的篱笆墙倒是齐刷刷的,但埋进土里的部分极易腐烂,风一吹便可能成片倒地,顶多能挺过一年。
家家有篱笆墙,家家就有了温馨的庭院和碧绿的菜园。回想起来,篱笆墙还承载着儿时的好多故事。炎炎夏日,长长的障子里,蚂蚁在上边爬上爬下,蜘蛛在那里拉网,蛾子在那里藏匿,蜻蜓、蝴蝶、麻雀常常在稍头小憩。爬山虎、豆角秧、葫芦藤也会乘势而上,篱笆墙便成了绿色的屏障,且点缀许多五颜六色的花朵。屋门前的障子上还晾过衣服、夹过盖帘,镌刻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记得有一次,我在院道边的篱笆墙上发现个秘密,一枚小向日葵般的灰色“窝煤”挂在枝间,上面有些马蜂在忙碌着。顽皮的我虽已知道其为何物,却因好奇,还是忍不住拿棍子去捅。结局可想而知,我被暴脾气的马蜂蛰得好惨,额头上鼓起好几个红包,疼痛难忍。此事不径而走,很快成了伙伴们的笑柄,同时也更加深了我对儿时的种种记忆。
过去村民们夹障子,是件司空见惯的事。但如今谁还会看到那种场景呢?古老的篱笆墙,不知不觉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就连泥土墙也不见了踪迹。要说土墙对我们来说,有好多情结令人难忘。土墙的历史也不算短暂,十年前,土墙在农村相当普遍,家家都有。那时,各家各户房前屋后若没有土墙围护,就不成其为庭院及家园。几乎每家都备有打土墙所需的工具:四根粗细均匀的原木、八根细麻绳,一两副墙堵头。此外,我还记得外婆家有几把大木槌,那是手巧的外公自己制作的,多数人家都没有。
工具备全了,打土墙就有了着落,但要打好、打结实还真是不容易。村民们大都就地取土,在墙外挖沟,沟与墙根儿还不能太近,否则雨大水满,墙就会被泡倒。沟挖太远也不行,上土费劲不说,一旦破坏了道路,定会给乡亲们出行带来不便。墙里外各两根原木,起底时稍宽,逐渐往高收缩。可以接原有的墙打,另一端便可用木板钉作成的墙堵头,外支一根柱。里外原木由麻绳交叉固定,系绳头有专门的方法,确保系得紧,还容易解开。填上一层湿乎土后,全家老小齐上阵,穿着平底鞋在上面来来回回地踩,用脚跟狠劲往下点,尤其是边边沿沿更要踩实;否则工程未等竣工,便会堆帮,势必前功尽弃。记得外婆家打墙时总是边踩边抡起大木槌夯实,这样定会更结实。
待一层土墙打完了,就将墙里外下边的那根原木卸下,托到上边来,拽住绳子的粗头将其抽出,拽绳切记拽粗头,省时省力,于是墙体就可见虫洞般的细眼儿。再用这绳子将原本固定,墙顶再次出现凹床,地上的人用锹取土继续往上扔,上边的人并排踩实。边上土边踩实,一堵墙不到一上午就矗立起来。等墙体够高了,就将四根原木卸下来,这时要先卸上边的两根。将八根绳通通拽出,把堵头挪到下一段要打的墙的一头。最后一道工序,是用平板锹将墙里墙外的表面削平,大都是有经验的长辈才能做。削得好,墙面平滑,墙体上窄下宽,挺拔而美观,常会得到过路的人们啧啧称赞:“这杆墙打得真漂亮,活儿干得地道!”
为了保护土墙,让土墙能够经受住狂风暴雨的考验,父辈们还有一招。就是用车从草甸子上运回些碱土,卸到墙边,掺些羊草,和成泥,一锹锹顺次扔到墙顶,再用泥板抹成馒头壮。为了防止鸡们跳墙祸害菜园,人们时常还将剁好的一段段柳树枝、杨树枝或榆树枝插到刚抹好的墙顶。泥干后相当结实,这样盖了帽子的土墙,抗雨淋、耐风蚀,能保持多年坚挺不倒。
倒塌的土墙大都逢在汛期。一场大雨过后,院子里、村道上汇流成河。雨一停,人们就房前屋后地去察看。这时候,总会看见谁家的院墙倒了,或是一段,或是几个豁口。村民一碰头,就不停地议论起来,雨如何大,谁家的土墙倒了,还有谁的仓房后墙或大山墙也没挺住,堆帮了。砸了园子里的蔬菜,还好顿可惜,脸上流露着无奈的笑意。每每这时,乡亲们也就忙碌起来,互相伸出援助之手,窜换着使用打墙杆或四齿叉、二齿子。土墙倒塌的面积大,就要用打墙杆重新建起;土墙头有了缺口,最好就地和泥,掺些羊草或陈苞米皮,用羊叉垒上,看起来与土墙不太协调,如同打补丁、贴膏药。
当然,叉墙也是一项技术活,首先泥得和好,不宜太稀,羊草掺得适量。如果叉得不好,还不等完工,墙体就会坍塌倒闭。当年村里住的泥土房,也大都是用墙杆打的。也有用土坯一层一层垒的,但要许多坯块才行,每年人们大都会在草甸子上拓出几十块坯,以备入冬前换土炕时用。所以,叉土墙盖房就很普遍,干燥后也特别坚固。当时,一些淘气的男孩,总爱在没插树枝的墙顶上走来走去,就像走独木桥似的,张开两只臂膀,掌控着平衡,互相比赛着,看谁走得稳、走得快、走得远。每每这时,总免不了大人们摆手、吆喝,担心孩子们摔下来,害怕他们踏坏土墙。所以,有些土墙并不都是雨水冲倒的,也有的是被孩子们踏坏的、骑坏的、扒坏的。
后来,不知是谁发明了水泥板。两米高的方柱,相对的两面作成凹槽,用以连接水泥板。水泥板大约两米长,一米半高。方柱和水泥板均由细钢筋和混凝土构成,利用现成的模板制作,既方便又快捷。这样,有头脑的个别农民自己也就成了小老板,天气暖和时,农闲时也忙个不停。自己忙不过来,就在本村雇佣几个工人,制作好了就上门给各家各户安装,便会得到一份收入。农民的日子富裕了,也不在乎出那几个钱,求的是省时、省力、省心,院落整洁、规矩。有了整齐、美观的水泥板院墙,那些老土墙也就逐渐被淘汰了。如今放眼再望,村庄里大都用红砖修筑起了坚如磐石式的院墙,和平坦的水泥村路与漂亮的砖瓦房配合默契,墙外树立起了太阳能路灯,墙面还可绘就一些宣传标语或公益广告、图片新闻。不知不觉间,一幅幅祥和、幸福、和谐、秀丽的乡村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
从原始的篱笆墙,到老土墙、水泥板,再到现代化整齐划一的砖院套,这一系列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无不印证着改革开放40年来村容村貌的大变迁、大兴旺和大繁荣!
夹障子的认真和美观程度在东北被认为是衡量这户人家过日子态度的标准。障子夹的整齐又漂亮的人家,一定是干净利索,好好过日子的人家。反之,障子夹的不好,或者干脆没有障子,院子落了荒,就会被人笑话主人的懒散和不着调。

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观念。足不出户便可办公、购物,处理许多事务;快递、物流日益发达,效率的提高今非昔比。有了视频通话,人与人之间即使远在天涯亦近如咫尺;借助网络平台,就连失联多年的老同学、老朋友和亲人都得以团聚。所有这些,简直就是奇迹。
改革开放40年的沧桑巨变,圆了我儿时的梦,圆了我家的梦,同时也实现了亿万同胞的富裕梦。呈现于眼前的美好生活面貌与新时代发展愿景,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啊!
—— 辽河心源《改革春风圆我梦》
【第一句】管好自己的嘴,讲话不要图一时痛快、信口开河,“良言一句三冬暖,伤人一语六月寒”,说话要用脑子,敏事慎言,话多无益,不扬人恶,自然就能化敌为友。
【第二句】没有爱的生活就象一片荒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要“学会爱别人其实就是爱自己”,让爱如同午后阳光温暖每个人的心房。
【第三句】多去理解尊重别人,常怀宽容感激之心,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海纳百川是多么广阔,感激你的朋友,是他们给了你帮助;感激你的敌人,是他们让你变的坚强。
【第四句】这个世界,有两件事我们不能不做:一是赶路,二是停下来看看自己是否拥有一份好心态,好心态是一生的好伴侣,让人愉悦健康。
【第五句】人情,人情,人之常情,要乐善好施,长于交往,“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是行不通的,所以,“人的情绪要储存”,就象银行存款,存的越多,时间越长,红利就越大。
【第六句】遇事不要急躁。不要急于下结论,尤其生气时不要做决断,要学会换位思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复杂的事情尽量简单处理,千万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第七句】学会知足,人生最大的烦恼是从最没有意义的比较开始,这世界总有不如你的人,也总有比你强的人,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了脚。
【第八句】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了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不要太在乎别人的咒骂。
【第九句】别把工作当负担,与其生气埋怨,不如积极快乐的去面对,当你把工作当作生活和艺术,你就会享受到工作的乐趣。
【第十句】人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应该珍惜,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更多的遗憾,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小的时候,我才从秦岭来到渭北大平原,最喜欢骑上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奔驰。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相接了。
天和地已经不再平行,形成个三角形,在交叉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拼命儿向那树丛奔去。骑了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一个老头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悠悠然如仙翁。
“老爷子,你是天边来的吗?”我问。
“天边?”
“就是那一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去那儿还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有些不大懂了,以为他是骗我,就又对准那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然而我失败了:矮屋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那一道地平线。
我坐在地上,咀嚼着老头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正因为是个谜,我才要去解,跑了这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与我有一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辛、苦楚、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交叉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