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人间暖情”征文】一条河,从城中穿过(散文)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来到这座叫马龙的小县城。
是的,很小。我来的时候是九十年代初期,全县只有十七万人,城市人口嘛,也就两万多。整个县城只有一条主街,就是320国道。用我爸的话说,一支烟都没抽完就走到头了。我同学上昆明路过,对我的选择十分不屑,写信告诉我,那日路过,满面黄沙,实在不那么景气。不管怎样,我还是留了下来,一住就是二十年。
几年后再回到马龙。坐在水景公园的凉亭里,水边樱花、紫叶李开得正艳,依依的凉风一过,宽阔的水面上飘着粉白的花瓣。我有一种错觉,这是马龙吗?是那个满面黄沙的小马龙吗?
刚到马龙,我在一家流通企业工作。老总看中的是我一脸的懵懂可塑和爱学勤劳。打字、收发、后勤账务、招待室管理,还有四位领导的办公室卫生,每早八点不到一直扫到近十点,我才能开始我的本职工作。我还得不定时用手把招待室的被子床单洗净缝好。
公司鼓励单位职工留职创业。统计走了,他那摊交给了我,后来审计退休,他的工作也交给了我,再往后工会财务也交给了我。白天,打字发文件、记账、打扫卫生;晚上,孩子哄睡以后,我得跑到单位统计当天的销售额。当我踏着寂寂的月光从桥上走过,我感到一种力不从心和难以言说的疲惫。那个时候,我根本没有注意过,这条河从城中穿过。
我被调到民政局以后,女儿刚上幼儿园,那是我最轻松的几年。丈夫被调到乡下,中午孩子不回家,我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晚上的晚饭不容忽视,孩子还小,在长身体,需要营养。传统的营养无非是换着花样做吃的,按照季节做一些应季的瓜果蔬菜。小瓜蒸肉、青苞谷煮排骨、懒豆腐、火腿蒸青头菌、荠荠菜煲蛋、蒸鹌鹑蛋、筒子骨冬瓜汤。每次去买排骨,总是央求卖肉的人把排骨上面那根骨髓挑给我。马龙人淳朴,只要说要给孩子吃,从来没有被拒绝过,我甚至跑到羊肉馆给人家要羊脑髓。
民政工作免不了要下乡。没有手机,没法交代老师,我总是提前跟老师说,如果放学孩子都被家长接走了,我还没来,就说明我下乡了,请她把女儿带回家,做点饭给她吃,晚上回来我直接去她家接。我一直相信,善良总会与善良相遇,帮助他人就会被他人所帮。在同事朋友老师的帮助下,我一个人把女儿带到了小学毕业。由于岗位特殊,不能按时下班,单位的同事从老到小几乎个个都帮我接过女儿。
我住在河尾,单位在河头,每天逆流而上,再顺流而归,匆匆忙忙,来来往往,从来没有留意过河水的清澈和浑浊。多年后的今夜,想起这条河,居然不知道它叫什么。
我们单位门口还是土路,河埂到路上,有一段距离。勤劳的老职工松土积肥种起了菜,我从办公室匆匆路过时,他们总会拔几棵白菜掐一把豆尖给我。
独自带着孩子的我在单位受到特殊照顾,别人下乡不能带孩子,我却可以。大家都知道孩子爸在乡下,我不带就没有人带。假期里,更多的时候是给她报各种兴趣小组,让她画画、弹琴、学英语,别人报兴趣小组是为了学一技之长,而我纯粹是为了找个人带着。就这样,孩子在兴趣小组健健康康地长大了。
那年暑假,一场大雨把孩子们从院子里撵到办公室。孩子们没法安静,在办公室里打闹起来。局长终于忍不住吓唬他们:“把你们妈妈的工资扣掉!”第二天早上女儿怎么也不跟我到单位去,左说右说,让她在我办公室看书,不要乱跑,才乖乖地跟我到单位。孩子怎么可能安静躲在屋里,不一会儿就找不到她了。据说,她跑到局长、副局长办公室里跟人家说早上好。
河边的日子,让女儿非常懂事,她也明白我的不易。我生病的时候,她就会跑到楼下诊所请医生给我看病,会在周末她爸打电话说忙不得回家的时候说:“不怕,妈妈,我带你!”
女儿嗓子不好,一感冒就疼。我偷偷地跑到河边摘枇杷叶,用火烤,用刷子把叶子背后的毛刷掉,用冰糖煮水给她喝。
周末的时候,我和她带上一本书,带上一堆零食,后面跟着她的小狗“斑斑”,到沈家山看麦浪。沈家山是马龙城边的一座山,山脚是城里那条河的支流。山上松树浓密、野草横生,还有野山茶、野含笑等许多野花。坐在松树下,脚下绿色的河水就像马龙城的围巾,紧紧围着马龙。绿围巾对面就是一大片麦田,风一吹,麦浪一阵高过一阵。我敢说,那是女儿唯一看过的一次麦浪。那时她已经上小学,她给我讲学校里的趣事,学他们老师的陆良腔。她虎着小脸,一本正经地说:“莫名其妙!”我俩哈哈大笑,引得斑斑“汪汪”地乱叫。
一到冬天女儿就病,女儿一病,我也就病了起来。白天,我们到河对面的杨大妈家输液;晚上,她睡下,我又得到单位加班。每年年底,扎账、对账、拨款、做统计报表。越是事多,我们就越病。好在单位领导对我也很宽松,他们了解我的个性,也相信我的能力,病了就去打针,针打完我就会去加班。诊所很近,过了桥就到。我们一人睡在一张床上,可以互相照看。杨大妈给我们输上液,让儿媳妇守着,就去做饭,很多时候,输完液还连饭也吃了。
有人说,能见证它的成长,是一种幸运。而我,就在这条河边见证着马龙和女儿的成长,如此,我是何其的幸运啊!
一座城市的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一边是良田被吞没,一边是工业、房地产的新生。马龙终于有点城市的模样了。再来的时候,我看到一栋栋新的楼房,一条条宽阔的马路,还有一个让我走一圈都觉得累的公园。沈家山不再杂草丛生,聪明的设计者从山上修了一条人行道,成为马龙人周末、饭后散步走路的好地方。只是,爬上沈家山,再也看不到迎风翻滚的麦浪了。
我的女儿也已经从一个扎着五彩小辫的女娃娃长成了一个有思想、有见解的成年人。这条河边的记忆,在她脑海里又有多少?若有机会再来,她还会认出当初我们生活的家吗?
回忆是一场重逢。在这样安静的夜晚,想起过去,想起这条河,我好像看到我隔着窗户望着月亮照映下的那条河的样子。我心疼当时的我,也佩服那时的我。生活中这条路走过以后,再去回想,所有的苦都变得微不足道,都变得充满温情。其实,所有的苦走过了就不算苦,都能走过了,哪里还有什么苦?有的只是对过去深深的敬畏和对今天百倍的珍惜!
如果可以重来,我会不会再走一次从前的路?会不会在选择一个人带着女儿在这个小县城守着这条河默默度过?人生无法假设,也不可能重来。我只能对于我一路走来帮助过我的人,那些熟悉的不熟悉的人,充满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感激。
有河的城是柔美的、内敛的,有着水一样的柔情、水一样的低婉。它静静地带走过去,留下的是美好的记忆和曾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