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心】半幅亭小品(五)(随笔)
一、茶味
我以为吃茶在于过舌即空,不空不足以知茶。偿苦回甘在舌,闻香在鼻,眼见茶色,耳听茶声,乃至茶境茶人,都不过外在的境况耳,不可粘滞挂碍,否则颠倒梦想,终不得茶之真味也。天下至清之物曰水,水中至清之味曰茶。真正的好茶不在其香,而在其清,清人梁章钜《归田琐记》谈茶:“香而不清,凡品也。"凡品有二:执着于口鼻之味者为其一,说人;茶浊者又其一,说茶。其实这些都不是重要的,关键在于茶能否入心?口舌之味通于道,茶为清物。而心亦是清净的,六祖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庄子亦言:“无听以耳,而听之以心。"
所以吃茶要闲得下来静得下来,才心如明镜般清净。清净大概是见素抱朴澹泊宁静的一类,大凡举止散淡、性格恬淡、言语冲淡、色彩浅淡、音声闲淡及味道清淡之类可入清净,说到底就是素雅。这样的人吃茶在心,过舌即空,则茶味自现。
二、火锅
天阴小雨,江南的初冬亦寒。凭窗读书,雨声似有还无像纸声,偶尔浅吟几句小词。将暮未暮时候,忽然想吃火锅,三五友围炉,几盏薄酒,笑语一堂到深宵。但愿再寒些,雨声再响些可以听阶前的点滴,最是应景应心。
火锅是后来的名字,南宋名曰拨霞供,雅得不可思议。尤其“拨霞"二字,“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几双筷子在滚烫腾浪的汤锅里翻搅,形象极了,诗意极了,落霞孤鹜一般。据说拨霞供是火锅最早的文字记载。林洪《山家清供》记他游武夷山得兔的山家吃法;"山间只用薄枇、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筋,令自夹入汤摆熟,啖之。乃随意,各以汁供。”既热闹温馨又有山野的趣味。与现代火锅的吃法几乎沒有区别。
口舌之味通于道,一句足够传统的老话,所以有“拨霞供"之审美。也许名字太阳春白雪了,不得不淹沒而逝,倒不如下里巴人的“火锅"声名远播。
汤因比说如果让他选择,他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诗意的生活,我亦向往
三、普安咒
佛曲《普安咒》古琴,异于道调的仙意飘渺与雅乐的雅正幽淡,儒道之外的一种新情操,如水滴古木,无反射音亦无回音,乃沉色素朴的慈悲之音,令人踏实安心。以近世王孙溥雪斋所奏为最。王孙清贵,历三代之变,66年携女出走,至今下落不明。五十余年了,愿溥先生父女普安。
四、菊有黄花
季秋之月,“菊有黄花"。花开九月,故又名节花。
赏菊最好有萧疏之意,野篱秋色,悠悠然南山远景,风轻云淡。不妨菊边趺坐,等夕阳西下。
濂溪先生说:“菊花,隐逸者也。"菊花的自性,在隐在逸的怡然冲淡。若菊展之千万人千万花,洋洋大观,既富且贵矣,却全无生趣了。
菊有黄花,黄色大概是菊花的正宗亦未可知,肯定小朵菊黄,书上称“真菊”,才是真正的菊花。《群芳谱》上说:“甘菊,一名真菊,一名家菊,一名茶菊,花正黄,小如指尖。”陶渊明采菊东篱边,应该是这样的菊花的,所以他悠悠然南山便在眼前了。
五、遣闲
“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期。"
读《困学纪闻》读这句话的,反复咀嚼,意味深长。这一句,《困学纪闻》转摘《金楼子》,又《金楼子》转摘《尸子》,《尸子》录曾子语。好句子辗转几千年,读之犹新。王应麟《困学纪闻》与《梦溪笔谈》、《容斋随笔》并称宋代三大笔记,深宁学派影响清代学术颇深。《金楼子》乃梁元帝萧绎所撰,尚未读。《尸子》战国时书,较孟、庄早。《尸子》曰:"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最早的宇宙之说,古人视野真大。大概心中无事,自然大。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而与古人居与古人期,这样的远朋真是四方上下古往今来,读书的乐处在于有朋自远方来。这时候,便不得不学而时习之了,因要与古人遇,心悦啊。
六、忘忧草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但说以酒解愁愁更愁,既刚且利如刀终不能断水之流是常识。所以解忧不若忘忧,忘掉忧愁,自然快乐算是绝妙的一法了。有一种忘忧草,嵇康说:“合欢蠲忿,萱草忘忧。”即是。
忘忧草本名萱草,又名谖草,诗曰“永矢弗谖”的谖字是忘的意思。《博物志》上说它“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我觉得它不是天涯芳草的那一种,而是瑶草的一株。可是,又那么寻常的“焉得谖草,言树之背”。种在庭院旁边,说“忧思不能自遣,故树此草玩味,以忘忧也,吴人谓之疗愁。”当忧愁来袭,方便采摘。
采摘新苗洗净,焯水后切碎,拌以适量的酱油与醋即可食,也可以做肉臊子。这款菜名曰忘忧齑,把忧愁碎为齑粉,是很有意思的。都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了,又何忧之有?
人世最大的忧愁莫过游子远行母亲的牵忧。古人远行都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母亲减轻思念忘却烦忧。孟郊有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春日载阳,采萱于堂。天下乐兮,忧乃忘。”据传是一个宰相所志,有范仲淹胸怀。天下不乐,忘忧齑吃得再多也白吃。
七、虫二
曾见一枚闲章,朱文“虫二”两个字,极素朴。钤在老旧宣纸上不动声色,小小一粒苔花似的,空空如也着一点朱砂红。久看才看得出风月无边,以色显空的性灵,妩媚极了。
古人真雅致,谈风月也谈得那么含蓄,“虫二”而已。果然,“虫入凤中飞去鸟,七人头上一把草,大雨落在横山上,半边朋友不见了。”吟哦一番,风花雪月,良有以也。
瓦屋纸窗,一把蒲扇一盏茶,惯看春花秋月,湖山云天,一枕“虫二”且高眠去了。
八、和尚家风
问如何是和尚家风?资福如宝禅师随口应答:“饭后三碗茶。”请不要拟议禅机的深浅,冷不防或棒喝下来或请吃茶去,能醒悟则谢天谢地,否则更莫名其妙了。茶饭事而已,平常心而已。一箪食一瓢饮,孔颜乐处,简简单单便成圣人了。
九、晚茶记
宋人赵希鹄有言:“晚茶令人不寐,有心事者忌之。”时逢夜雨,寒窗可凭也。一盏、两盏、三盏,直教天大地大人亦大,犹未足也。恍恍然窗角有粟一束,天雨否?
山人曾传余吃茶法,宜夜雨,宜心底事,宜独饮,但教不可示人也。今夜试之,妙绝。以为记。
十、阅读
阅读之于作品可以说具有某种翻译的意味。能读得懂文字,能感人的文字,这双向的基本要素才能建立真正的阅读,亦即读者与作者的一种互动。可见作者不容易,而读者更不容易。听到“一辈子爱读某某人或某某书”之类的话,这个作者是有幸的,这个读者引他为知己了;这个读者亦有幸,他终得一知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