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01
瞬间的美丽本是那么短暂,几乎就在眨眼之间,可以消失的无影无踪,也可以被捧起。
密哲说:生活中总有一些相遇是那么地令人陶醉,难以忘怀!
晨起,晓蓉发群聊语《跨年读书聊天记录》,才知几人共聚成立了“养心斋”。内心涌出自责:怎样才能让教学勇气进入教师生命的内核?需要什么样的载体来安放教师的求知热情?一定是“教育现场”。我安慰自己,也想帮助他们。
吴老师说:“晓蓉,养心斋是不是勇气村里的一家?你的?原来都钻到自家交流了。”
晓蓉说:“养心斋是蓉儿和伙伴们的小窝。是勇气村的村民小组。感谢勇气村,感谢羊村长,感谢国珍教授,感谢彩文姐姐。”
觉察到晓蓉内心的满足和喜悦,想象昨夜他们该是如何热闹。
杨老师说:“读晓蓉发来的读书分享,觉得她与默然、竹子、晓斌等四人的读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半夜10:43,一直网聊到凌晨3点。他们的“养心斋”跨年读书,让人惊叹不已。”惊叹?刚刚成立的群,四员主将还未立战功,就偃旗息鼓,另立山头?杨老师继续说,“本群建群以来,一直有新的探索。晓蓉她们的养心斋,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新事物。我又想起了竹子和默然去年关于如何从群读书毕业的对话,觉得其间有一种启示,让我们去反思本群的读书活动路线图。”
杨老师是读书引领人。他在做“读书活动路线图”。
有瑕疵,不仅引领内容枯涩不接地气,而且如迷宫,让人头胀。话到嘴边,但没说。想打通大学与基础教育的理论通道,让杨老师的主观阅读和“词刺激”在群里生根。
“主菜还没上,就耐不住性子想开小灶?”我私聊杨老师。
“记得晓蓉、默然、竹子、晓斌四人,入群时都有一段倾听的经历,然后就是自我承担,积极参与互动,再后读书读深了,不满足群里时间有限的互动,四人相约开了一个养心斋,开始了独立的读书。”杨老师回应。
杨老师要成全大家,他总是这样,顾全他人,而不去想自己。现在读书刚到第二章,群里活跃的就这几个人,有共同语言,能思想碰撞,而更多的人在旁观。群,正是需要他们分担的时候,拉他们进来,不就是一同成长吗?总不该把杨老师拉进自己的“小窝”,而置他人于不顾吧?
杨老师入群评析:“读着他们的分享,感觉他们开始有了独立探讨自己读书路径的意愿和能力,也感觉到他们独自探讨时的纠结、坚持和豁然开朗。我想,入群的每一个网友,都有与他们一样的渴望、一样的自我承担。他们的探索路径,也为大家的进步指点了一个大致的方向。”
“指点方向?”哈哈,“勇气村”算啥?“独立探讨自己读书路径”?还成立共同体干嘛?我感觉到莫大的耻辱,是对自己用五年时间追求的“共同体”的嘲讽。原来杨老师眼里的“独立”那么神圣。
02
五年了,跟随吴国珍教授做勇气共同体。
从工作室三人起步,发展到全县26所学校,到68名校长同去北京做沙龙专场。2015年,21名教师试水叙事,引领全省共读。想自己,从基层教师到各级领导,从体制内到体制外家长学校,从下乡送课到即席讲座引领,每年读懂一个概念。第一年读懂“自身认同”,分享《成长,初恋般的感觉》;第二年读懂“恐惧”,分享《从课堂崩溃中走出来》;第三年读懂“共同体”,分享《区域推进城乡统筹教师共同体心灵成长》,第四年读懂“伟大事物魅力”,分享《勇气更新—教师共同体读书叙事探究》。共同体的初衷不是“独立”,是读书中滋养心灵,唤醒更多人用叙事探究的方式成就教育人生。
今年省读书平台版块设计不如意,引领不顺畅。
和杨老师商量,发起群聊,成立“勇气村”。
在微信平台组织专家叙事,心里没底,杨老师说随缘而行。拉省内外有读书兴趣的老师入群,边阅读边摸索,辐射省外教师,区域统筹发展种子力量,影响更多人汇聚能量。
怎想,缘分竟然这么短?
是的,“养心斋”有共同的读书兴趣和理念,也在无私分享体会和心得,可那是他们的呀!成长是这样的吗?是把别人嚼烂的吃下去就可以的吗?我们的脚还没抬起来,就把路给铺好了,我们前行还有什么意义?
我想到了——“掠夺”——大家成长的权利被侵犯。
“从心底停止冷漠、嘲讽和批评,会是一段长久的、在自我拉扯中的沉默。沉默的力量是自己做回自己,而不再依赖。”
杨老师没有回应。
看着杨老师渐渐远去。我不认识他了。
03
晨起,刷屏。
“遏制不住地批评、发飙……亦有它的合理性。它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要想从中走出来,就必须用悖论的视角去看世界,既接受批判的对象,也接受自己的批判。像山水所说:从心底停止冷漠、嘲讽和批评,会是一段长久的、在自我拉扯中的沉默。沉默的力量是自己做回自己,而不再依赖。”
“悖论”刺痛我的眼睛。我知道杨老师背后的语意。
“悖论”是对立的矛盾,是潜藏的整体,是认识世界的方法,是“勇气村”的境界。
“悖论”是包容的“度”:群资源大家共享与个体占有是一对矛盾,而不是悖论整体。我想尽自己绵薄之力发展壮大群,为共读出力。我的任务是引领河北省教师读书,让满世界都是教学勇气。做“心灵的捕手”,看到“心灵拓荒”,唤醒更多心灵,内生勇气力量突围体制,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日,强忍旁观!
三日后入群。
杨老师说:两日离群,归来发现群里气象大变。甚是喜欢。记得元旦子夜,上传对养心斋的第一感觉之后,自己心中有一种预感:养心斋作为群阅读进步的一个自然产物,虽然可喜可贺,但其本身也是一个悖论,对群中所有的人都是一个挑战。养心斋出现之前,群里的气氛热烈,但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最积极的参与者,就是养心斋的那几个人。他们独立凌晨读书,虽然将记录原原本本上传大群,但那毕竟是一个记录的文本,没有那种现场的存在感和互动感。群里的各位朋友,角色不同,对其反应也各有不同。虽然我无法预测具体会有什么,但是我以往的经验告诉我,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大家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觉,并在互动中觉知自己,觉知群的力量所在。于是那天罢笔的时候,给群留言:我明天要去旅游。借此机会,我也乐得给自己放假两天。
恼怒。与之对笔,怒气冲天。
04
两天默语。
盼着杨老师观照。
我发他聊语记录,显示下载成功,但依然不见留言。
我想用他的判断否定自己,用他的眼光和境界发展每个人。我也想用我的判断否定他,让群里的教师多留些时日。哪怕把《教学勇气》读完再散。毕竟,多一个视角多一份灵性,多一个在场多一份激活。
心灵相遇,即将发生的魅力源源不断。
我觉察我的愤怒,我不能压抑它,我要和“甚是喜欢”打一架。
我说:老师教拳,是师傅带弟子,言传身教,习得为己。来不迎去不送。养心斋风格如此。勇气村是共同体读书叙事,习得技术不是终极,吸引伟大事物,唤醒心灵,推动大环境朝良善发展,需要好人联合起来,至更高境界攀岩入流,而不是你来他走,满足自身强己之欲。就像修佛入道,心系之随之念之,体察试水,分享亲悟。这是心灵成长与技术习练本质的区别。几人畅聊,把讨论结果示众,看似辛劳,实则剥夺他人思考的权利。与他人相遇对谈,是灵魂碰撞,不是参观展演。当然,学习需要示范,读书叙事非得体悟不得要领。但凡教师收关门弟子,一律秘不外传,何故?怕被习得要害。
我试着用“意功”理解我内心的不舍、不忍,但没有交流渠道。
暴力反抗的不可理喻强势而来,无法阻挡。
我的本意不是这样的,我想表达:原来的势不两立,在“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融汇中,可以成为自立立人的真理。
如果共同体“关键时刻”的息息相通这么脆弱,我们怎么与自我联结?怎么与世界联结?怎么与万物联结?“伟大事物”在光天化日下被扒光,就像我自己被贴在电线杆上。
我把矛头对准杨老师。
我要告诉他,他是怎样被自身的“悖论”捆绑的。
我说:群里角色不同,引领者才要博爱同仁,而非情投者聚合聊欢,昼夜不分,视群中他者为无物。入群者,被群的安全温馨所吸引,是共同体主体。每个人的权利义务均等。如果我们可以分割大家的财富,我们可以把全省43万教师的故事据为己有,然后聚合几人梳理,成书发表,或者发一个通知,让大家完成作业,要上来几万字ok,可以吗?可以,日常读书不都是如此吗?为谁?为我,小我。可以吗?不可以,教育大环境不改善,我何在?勇气村,养心斋,聚合,分离,表面看是悖论,非也,是矛盾的对立,需要拆开细细觉察,否则,让全世界都是教学勇气仅是空谈。全国勇气活动每年一次,公益增能,是大情怀吸引众人,空手与体制搏击,且斗志昂扬。练功之人体悟会更透,没有对手的陪练和等待,要得技术口令,动作也会变形。只有心到意到,日日切磋对打,才是属于自己的技能,才会成为健康的助手,而非花拳绣腿的表演。不分离!天地人,和心贯通,共情聆听,珍惜每个相遇的机缘,做也好,聊也罢,露出自己的尾巴,摘下世俗的面具,从悖论整体看,不善转向善至更善,不离不弃。
一泻千里的情绪与自我相去甚远。
但有一点是明晰的:读书,是为了自身认同和完整。
05
每每心绪不宁,读教学勇气,找答案,寻支撑,一定有!
永清解我意。他说:你弃我便离,率性而为本书生气息。我虽无经典之言但还算勤恳,每日繁忙工作后都要把各位专家聊语细细品读,增内涵长见识,一点点的积累初见成效。我时不时跟老师们聊教学勇气聊u型理论聊伟大事物聊叙事于我等之功,老师们也欣然接受专家们的引领。可是!自昨日见不和谐之声,无可奈何花落去,我一根小毛毛草更是随风飘散。现在有些乱了。有时看上一个小时没收获。
永清校长于我一面之缘,参加省骨干校长培训班相识后拉他入群。他网购《教学勇气》组织教师共读。学校工作励行厚淀,虽建校起步,但校园生机勃勃。
他的老师是这样的:每天放学,孩子们的书包太沉,他们背书包太难,我喜欢帮孩子们背书包,喜欢帮他们拉拉链,喜欢摸他们的小脸,在出去上操的时候,从后面把他们的帽子给他们扣在头上。
真的暖心。
吴老师觉察到我的隐情,知道我本没必要生气——不起眼的小事,她劝我说:平息,要善于从中看到光明。因进入读书思考的真状态,您又提供了勇气村安全小窝,交流进入状态忘记其它而已。点到即够。何况如果真的分章执笔,勇气村各小窝要发挥作用了。章聚焦,主群交流、客串安排、静思下笔,都要有空间时间,需细致安排一下。归根结底这个群的交流至今主要靠几位主力,要吸引更多,向下扎根,准备写的这本,会是重要桥梁。每位构思阶段,就像备课,多想想身边的教师读者能否共鸣?愿否共读分享,让这本书有召唤力量。静思下笔!
吴老师在用另外的方式引领,她在聚合大家的力量,我懂。
她也懂我。
寒假将至,引领任务繁重。
年底收官。开会。
夜以继日,着急!
06
群里气氛紧张,大家在互相安慰,私语。
他们有他们的委屈和不解。
不忍心置大家于囧地,发群解心。
我说: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凡吾人身体与精神,均含一种潜势力,随外围之环境而发达。故欲其发达至何地位,即能至何地位。若有障碍而阻其发达,则萎缩矣。
“必须用悖论的视角去看世界。”这是杨老师的视角。
我说:“学”有大小之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这是做学问的三纲领,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高屋建瓴,令人叹为观止。
读完《大学》,内心酸酸的。
想起第一年当校长,上班才四个月,被老师贴了小字报。学校外墙、县局门口、各大局交通要道的电线杆子,赫然醒目:X校长独断专行八大罪状。前七条都是污告,有工作上的,有经济上的。最后一条是污蔑,是泼脏水。是关于女人的。
找局长。
“我不说话,就是对你最好的保护。”
找公安。
“没有证据,我们怎好出面?”
我哭了一宿。
第二天照常上班。照常站在校门口,笑脸迎接老师和学生。
否则,我能怎么办?
做校长是我的选择。就像现在,我选择“读书叙事”——少人问津的心灵成长之路。
自身认同,不是被别人,是自己给自己贴了小字报。
每晚手聊。老公以为在网恋。
工作坊对话。老师说像传销。
“一本书读五年,谁信?”这是领导的评价。
想到严元的“习行格物”,人们难穷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