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说三道四话烟台(散文)
初到烟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烟台人的自豪感。第一次在大哥吃饭,处处都感受到烟台人的热情、好客和自豪感。烟台人不稀罕吃外来的食品,对本地的美食情有独钟。吃海参,一定要烟台海边的刺参,烟台人很讲究吃海参,流传着一种说法是海参大补,对心脏病和提高免疫力有特效,有心脏病的人或是身体素质比较差的人,每年冬天吃两斤干海参,保证一年不犯病,不感冒。还传说有个外地人第一次到烟台,一连吃了二十个海参,结果鼻子流血怎么也止不住,只好上医院找医生。可见烟台人对海参的迷恋程度。
不仅如此,烟台人吃带鱼一定要是芝罘湾出产的,外来带鱼再宽再长无人问津,本地带鱼再小再贵,大家都争着买,说是本地带鱼比南方带鱼味道好。还说“我们吃的就是本地带鱼独有的味道”。本地带鱼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是外地带鱼不能比拟的。还有本地野生的黄花鱼,个头不大,价钱很贵,本地人抢着买,一边买一边说:“赶紧吃吧,再不吃就没有了,这几年海里的野生黄花鱼越来越少了……”。
最让烟台人推崇的是烟台的加吉鱼,每条一斤左右的加吉鱼,肉质细腻、刺少肉多,无论是清蒸还是红烧,味道都极其鲜美。只有招待贵客或嘉宾的时候,才点上一盘,平时是不舍得吃的。
烟台人吃水果方面更是喜欢本地的新鲜水果,烟台的苹果是全国有名的,再就是烟台的老婆梨,无花果,大樱桃,草莓等,每个季节都是不同的水果上市,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水果供市民吃。
不仅仅是吃的美食,就是穿着和戴的,烟台人对自己本地的产品也是格外喜欢。80年代初我刚到烟台的时候,办公室的同事穿的都是烟台本地丝织厂出品的丝绸上衣,或是烟台针织厂生产的T恤衫;手腕上带的是清一色的北极星牌手表;脚下骑的是烟台自行车生产的自行车;家里都有一个北极星木钟。哪个同事要结婚了,同事们就会凑份子给她买一对烟台丝织厂产的丝绸提花被面;再送她一套烟台铝制品厂生产的铝锅,家里的防盗门一定是三环牌子的门锁……
由此可见,烟台人对自己的城市是多么喜欢。关于这一点,我还有许多话要对你说呢,可惜咱们的版面有限,不然我可要细细地为您道来呢。
烟台的美食一条街
我这个人是最没有方向感的,可是第一次到烟台我就感觉这里是个不会走失的城市。烟台市南靠大山,北面临海,整个城市是东西长、南北短的狭长布局。以前,海边都是些低矮的平房,现在都成了高楼大厦,高楼下面就是宽阔的步行街,步行街的尽头是烟台山公园和古文化名街——朝阳街。那里都是外国人留下的老建筑。
在海边坐上6路车就来到上夼西路的美食一条街。烟台最具特色的风味小吃都聚集在这条街上。一般外地人到烟台都喜欢点些海味尝尝鲜。那我给你介绍几样;油焖对虾,喔对了,对虾是烟台人的骄傲之一,据说出口到国外的对虾一个就有半斤,两个一斤,一个包装盒。对虾这东西真是美食,你要不懂得烹饪,直接放笼屉上蒸就行了,不用放任何调料,纯天然的味道鲜美!喔,我接着点菜,清蒸螃蟹,爆炒花蛤,凉拌蛏子,清蒸海虹,蛤蜊豆腐汤,海鲜焖子,芙蓉虾仁,芙蓉干贝,芙蓉青蛤,烩乌鱼,炝青蛤,凉拌海蜇皮。这些都是家常小吃,价格非常便宜。主食嘛,就要鲅鱼水饺或者马步鱼水饺吧。我们家就住在美食一条街的附近,每天都可以到那里去享受美食。
每天晚饭时间,是美食一条街最为热闹的时间段。烧烤的味道飘在街上,整条街都是诱人的香味。烟台烧烤和外地不同,不仅是靠羊肉串、猪肉串、烤鸡、烤鸭。还有烤鱿鱼头、烤干鱼、烤对虾、烤海肠子……总之,能串在铁棍上烤的海物很多很多。
除了本地的美食以外,还有许多南北各方的特色美味,如:四川的酸菜鱼,云南的过桥面,兰州的拉面,北京的烤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杭州的东坡肉……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这些都是烟台人津津乐道的。
烟台人很讲究吃,特别是一些有家的男人,下班以后不回家,几个哥们聚在一起,到美食街上的一家饭馆,点上几个下酒菜,叫上一捆烟台啤酒和几瓶张裕红葡萄酒。对了,烟台人喝酒,一般不喝外地酒,就爱喝烟台本地的啤酒和烟台张裕公司产的红葡萄酒。最近几年又喜欢上烟台张裕的干红和味美思酒。弟兄几个边吃边吹牛,说星期天去北岛钓鱼,就跟拿着鱼竿从海里取似的,一杆一条鱼,竿竿不落空,一上午钓鱼二十多公斤等;还说,上周买的彩票都中奖了;又说我那儿子上月月考又是班级第一等等。对了,烟台的中小学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是有名的,每年都出很多优秀考生,分数线也是最高的。总之烟台人很知足,总感觉自豪的地方很多很多……
烟台人的历史荣誉感
烟台开埠以来,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历史。比如奇山所首任千户抗倭的故事,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组织的活动,比如张裕葡萄酒公司创立的故事、比如甲午海战的故事等等。烟台人很看重这些历史和本地文化。烟台晚报专门为此开设了一个栏目叫《烟台街》,主要刊登回忆烟台的文化和历史的小短文,从1992年烟台晚报创刊到2012年的二十年间总够发表了近四百篇文章,专门介绍和回忆烟台当地的风土人情、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美食美味,地理民俗等等,集成一本书竟然有500多页。可见烟台人对烟台的历史是非常重视的。
如果你从外地初到烟台,不认识路不要紧,你只要搭乘一辆出租车,司机师傅就会给你介绍烟台的旅游景点,就会给你介绍烟台的历史,比如,烟台的地名是怎么来的呀,烽火台、东炮台、西炮台、蓬莱阁、牟氏庄园、所城里、招远金矿、福建会所都有什么典故呀,他们都会免费为你讲解。而且讲解的过程中充满着自豪。
人们印象中的烟台只有芝罘区,实际上烟台现在包括六个区七个市和一个县,总面积13739平方公里,海岸线909公里,烟台于1861年开埠,至今已经有六百年的历史了,开埠以后陆续有十七个国家在烟台开设领事馆,开办医院、学校、教会。在历史上烟台曾经是比较繁荣的。改革开放以后,烟台被国家定位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以后,烟台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很快的。提起这些烟台的变化,烟台人也是很健谈的。
一次我到芝罘的所城里去讲学,一个学生告诉我学校的院子是所城里张家的住宅,然后他给我讲了张家院子的历史,讲了张家在所城里是有名的家族,经历了什么兴衰故事等等。一直讲到我发现在已经过了上课的时间,他才非常遗憾的说:“老师,你喜欢听的话,有空我再讲给你听,我家就住在所城里南门外,这段故事我最清楚。”是的,老烟台人对烟台的历史和本地的文化都很看重。而且充满着荣誉感。他们都为自己是烟台人而自豪。
小小的烟台市还有一本纯文学的刊物《胶东文学》,里面都是本地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浓郁的乡土特色跃然纸上。在这个以经济利益为砝码的历史时期里,能有这么一本非盈利性的文学刊物,能够为培养本地的文学新人提供一个成长的平台,真是难能可贵啊!可见烟台是个文化名城了。
烟台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我在烟台生活了二十多年,对烟台人的善良是深有体会的。公交车上给老年人和带小孩的旅客让座、帮助老人、小孩或盲人过马路以及邻里间的互相关照,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和遇到的事情,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了。一次我站在马路边上等出租车,那个地方离着斑马线很近,一个小伙子以为我是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过马路有困难,于是一把搀住着我,就要搀我过马路,我知道他是一片好心,只好说:“谢谢,我是想拦一辆出租车”。他很抱歉地笑了。随即帮助我拦了一辆出租车。可见烟台人的乐于助人是很普通的事情。
开始我住在单位的福利房里,邻居都是自己单位的同事,互相之间都经常帮忙,我不觉得有什么可感动的。后来,我买了新房子,搬家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邻居都不是一个单位的。但是这并不影响邻居间的互相帮助,我到外地去一年多,家里的煤气卡和信箱的钥匙都留给对门的邻居,他们帮助我收报纸、收信件,划煤气卡等等,让我十分放心。都说现在大家住楼房了,邻里关系不如以前了。可是在烟台,邻居之间互相帮助还是常见的。我楼下住着一位转业干部,看见我一个人买菜买粮比较忙乎,就问我说:老伴是否病了?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就说话,别客气。电表改造的时候我不在家,邻居们都帮助我照应着,恐怕落下我。就连换下的旧电表都帮助我收好了,等我回来的时候还给我。
二十年在烟台的生活,已经使我产生了归属感,现在我也会像烟台人一样,管自己的单位叫“咱家”,跟邻居说话是“咱们烟台人都乐于助人……”,我的潜意识中已经把烟台当成自己的故乡了,当成自己的家了,把自己当成烟台人了。
这就是我生活的烟台,自豪的烟台,热情的烟台,有着600年文明史的烟台,有着一些善良人的城市——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