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冬到紫蒙湖(外一篇)
冬到紫蒙湖
冬天是一个沉静的季节,也是一个沉思的季节。
看过夏天烟波浩渺的紫蒙湖,一望无际的水波,总给人身至江南的错觉。尤其是首届世界大学生皮划艇赛举行的时候,又让人仿佛置身世界。同样的一个地方,不同的时间节点,会给人不同的感受,那么,冬季的紫蒙湖呢,是否依然雄姿不减,风光依旧呢。我是一个喜欢静优于喜欢动的人,所以会选择一个特殊日子去和紫蒙湖会晤。
那一年的正月初二,儿子和我来到了这里。原因很简单,儿子马上要大学毕业了,想趁最后一个寒假拉我见识一下我没见识过的风景。我本不愿意去的,一想就无趣,冬季的紫蒙湖除了冰,还有什么好看的呢?
果真如我所料,又出乎我的意料。
此时的紫蒙湖已经静化成一个巨大的冰面,依然一望无际,但确实是有南方绝无仅有的平静的美。缺少了波澜起伏,自然就缺少了动感。可是宁静自有宁静的致远。冰,是如此的浅淡的蓝,和蓝天相互呼应,遥遥相望,两不厌。看得久了,你会发现,冰天相接,物我合一。雨果说过,比蓝天更宽广的是大地,比大地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忽然就觉得有点不合实际,蓝天,大地,心灵此刻都一样的宽广,一样的无边无际。美,是无法譬喻的,也是无法比拟的。比如此刻的冰面,你说出何种的比喻都是稍逊一筹的,大自然的美是无法用语言和画笔描摹的。是那种你觉得它有多美就多美。
站在冰面上,依然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虽然狂澜已被寒冷驯化,可是留在心底的威风犹在。此时的冰面,犹如巨型的镜面,晃得人不能细看,一会就会有眼泪流下来。那冰面不是特别的平,有少许的凹凸。像是水与寒冷有过搏斗。而搏斗的结局是那些无规则的裂痕,很远,很细,很深。我不仅有一些心疼,美好的事物总是难以十全十美。但换一个角度,正因为有了裂痕才有了与众不同的美。画面的立体感更强了,那些不规则的痕迹会引发你无穷的想像力,反而新生很多意象,觉得妙不可言。而且正是因为有了那些裂痕,也构成了冰的动感。把耳朵贴在上面,竟然听到冰下流水的声音,不那么强烈,像小夜曲一样温和。或许偶尔也会有鱼儿跃起吧,水下有着一个多么灵动活泼的世界。一块冰面毕竟遮不住,绿水依然长流。万事万物都有它自己存在的哲理:我们有时只看得见外在的平静,而内在的灵动却无法企及。这样想着,觉得眼前的冰也动了起来,似乎有了水的神韵。
人站在冰面上,是如此渺小,如此寂寥。两岸光秃秃的。除了山,还是山。除了树,还是树。最好的交流是沉默是金。静静地走在冰面上,清晰得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喘息声甚至心跳声,觉得这仅有的声音也弥足珍贵起来。风有时静静地吹来,不那么凛冽,毕竟已经立过春了,阳气上涨。偶尔有一只或一群不知名的鸟在冰面上空划过,然后一切又回归宁静。我可以长叹一声,也可以自言自语。儿子指挥着我摆着各种姿势照相。的确,美是可遇不可求的,也许下次再来,就不会有如此的心境。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很难从喧嚣的生活里抽身出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过儿子也提醒我:事业已经拼搏过,家庭已经建设好,有什么理由不走出来,享受一下外面世界的美好呢。是啊,这些年,对自己太囚禁了,以至于生活缺少了太多的活力,倒是有点像此刻的冰面,有凹凸,有伤痕。但唯独不变的是对生活还有着流水一样的激情,心如流水,永不停息地流向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儿子突发奇想出了一个艺术的姿势,让我的身体和思想一样飞翔,我努力做着更完美的造型,就这这次旅行定格于此,回味无穷吧。
英年
我和英子只有一面之缘。然后永不能再见。
英子是我好朋友的同学,有一次我们在一起吃饭。那一天,她给我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
她搞温室大棚种植,但她不死种菜,更讲科学。她种植的蔬菜也随着她的改革不断更新花样。
刚一开始是种植黄瓜,有两三年特别赚钱,可后来种的多了,就利润少了。于是她响应政策种了葡萄,是端午节上市的那种茉莉香,也好卖过两年,后来因为价格低,产量也低,不得不改种辣椒,那种极富营养的彩椒。可惜有一年冬天下大雪,棚顶压坏,一棚辣椒全部冻死,英子损失惨重。但她不死心,接着种起了水果柿子,为了种好,她四处奔波学习,不断向政府下派的技术人员请教。政府领导为了扶持农业,四处寻找销售渠道,终于小柿子走进了京津唐,英子的日子才渐渐缓过来了。但她不甘心眼前的情形,又亲自出马在北京办了收购点,这样本地区的柿子全经过她收购销往京津唐,既保证了菜农的利益,自己也能从中有所收获。大家都夸英子有办法,英子就笑笑说:谁叫咱不好好读书,亏的有国家的好政策,不断帮扶咱们,否则咱只能顺着垄沟找豆包。
人们觉得这下英子该消停了,可是她不停止发展,敢于创新,又开始了芦笋种植,而且加入了县里的重点棚室种植发展项目。在种植后,她又和县里的领导去全国的很多相关产业考察,回来后开始上项目,开始有关芦笋的项目生产。一时间,芦笋面,芦笋酒,芦笋菜相继问世,并且还参加了全国农产品博览会,产品受到农业专家的好评。尤其是在全国设施农业十年的论坛大会上,她做经验发言,一时语惊四座,更是被县政府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英子仍继续一路研究,一路前行,她正在探索芦笋的新出路,芦笋具有抗癌功效,她想研究出一种芦笋精华粉,既实惠,又有实效,让更多的人吃到,享受到。那次我们在一起吃饭,她侃侃而谈,虽然是一介农民,但比起我们这些国家工作人员,生活要有意义的多。而且,她还一再邀请我们去她的园区看看,保证让大家眼前一亮。
可是,计划还没有成行,却传来了噩耗,英子走了,年仅30岁。听到消息的时候,朋友们都为她的英年早逝感到可惜。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夺去了她的生命——一天天气突然大雾,需要拉上卷帘机,可机器被打结的绳子卡住了,她动手去弄,不料卷帘机把她的手卷入,然后整个身体也被卷入棚顶,窒息而死。朋友们在去她家送葬时发现,她那满满一写字台的学习笔记,电脑上还有她向全国各地联系的通讯录……
天妒英才,但英子应该走的并不遗憾,因为她拓展了自己人生的宽度,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