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祝福祖国】八斤奶奶(小说) ——----南垣村之十二
真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这位令人尊敬的邻居老人。
巷子里的大人不管男女都尊称她“婶子”。我的父母也叫她“婶子”,我想,我该称“奶奶”,她的大儿子生下来有八斤重,为了好管(好养活),取名“八斤”,老年人说“名字越糙,越好管”,就这样“八斤婶子”衍生出"八斤奶奶”。嘿嘿!
"八斤奶奶"欣长的身材,匀称挺拔,脸庞微黑,秀气的瓜子脸,圆圆的眼睛炯炯有神,笔直的鼻梁透着刚毅,极象歌星德德玛。这位奶奶,当年是妇女队长,率领一队中年妇女李双双们,女青年铁姑娘们泥里水里滚打摸爬,农活干得出色,修水库打水坝扛红旗拿头奖,深受大小队领导的好评,说起这个队的妇女,人们无不伸出大拇指。当时流传一句话:南头巷姑娘人人夸,田里家里难不住她,妇女队长好榜样,谁家娶了都发家。
八斤奶奶土改时分得地主曹木家四合院中东西厢房,与我家一墙之隔。北楼拆除,剩个半人高的残墙。隔着半截墙,八斤奶奶家的生活一览无余。未见过其丈夫,只见八斤奶奶忙碌的身影,还有两个儿子,八斤与七斤。偶尔,会在院里看到一位年纪挺大的残疾人,两条腿伸不直,向外撇着,走路一拐一瘸,随时可能摔倒。脸上的坑坑洼洼,是过天花留下的印迹。他常发脾气骂人摔家具。这是她的什么人?丈夫,不配。父亲,不像。八斤奶奶进来出去的忙活,也顾不上搭理他。有时实在忍不可忍了,会拿起手中的笤帚把子扔过去,院子里安静半晌。难道这位?儿童的好奇心顿生,总要刨根问底,问大人不理睬,去问井台边抽旱烟的老爷爷或纳鞋底的老奶奶。
唉!那年闹饥荒,关外来了一伙难民,有老有少,有男有女,衣服褴褛,面黄肌瘦缺营养。饿极了,看到人家院里泔水桶里的菜帮,坏馒头都抢着吃。那个可怜啊惨不忍睹!
逃荒队伍中,有个扎牛角辫的姑娘,十多岁的样子,脏兮兮的衣服遮盖不住她的秀气聪明,而且很懂事。她总是跟在大人们的身后,不与人争饭,不与人抢食,却见活抢着干。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很讨人喜欢。于是,地主曹木出一块大洋将这个女孩收留了。她的父母在讨荒路上先后毙命,为了活命,她擦干眼泪跟着讨荒的人群一路往南,来到董村,无亲无故,孤女一个。
她被收留,有饭吃,算是捡了条活命,其他逃难的人都不知去向,她像被随意抛下的一粒草籽,在董村落地生根。地主曹木家有个长工,从山东逃荒过来,长相丑陋,双腿残疾,但双手却灵巧,他用麦桔杆会编织各种用具,比如女人们用的针线笸箩,装馒头用的筐筐,淘菜用的器具,等等。他来到董村有几年了,当年也是个大孩子,父母早亡,哥哥也给曹木家扛活,虽已成家,但日子过得紧巴巴,为了给弟弟找个吃饭的地儿,向东家求情,只管饭,不要工钱。这样,把残疾弟弟带在身边。因排行老三,人称"三宝",这位三宝,心灵手巧,虽干不了农活,纺线却是把好手,很讨地主家眷的欢心。
后来,哥哥扛长工多年后,置了几亩薄田,离开曹家。三宝却因手巧被留下来,眼看着三宝过了结婚年令,曹木心中盘算着为他成个家,将来老了有个着落,怎奈托媒婆说了好几个姑娘,谁家愿将女儿嫁个丑陋的残疾人?遇到这个逃难小姑娘,无父无母无依无靠,曹木不加思索,出钱买下来,就为给三宝储个媳妇儿。
三宝快三十岁了,逃难小姑娘才十几岁,曹木想着等小姑娘长到十八岁,就为他们成亲。日子就这样平静的过着,小姑娘手脚勤快,脑袋瓜聪明,一双眼晴忽闪忽闪会说话,但嘴巴紧闭不发声,曹木暗想,这真是巧了,三宝娶个哑巴,也算般配!
一天,曹木的老婆发现小姑娘会说话,只是听不懂她说的什么。曹木传小姑娘过来,问她家是哪里,叫什么名字,小姑娘头摇着听不懂,她说的话曹木也不懂。语言障碍,无法交流。唉!愁人。
奇怪的是,曹木的孙子曹德,比逃难女大三岁,他俩却喜欢一块儿玩,俩人很有缘。小姑娘说话曹德好像能领会她的意思,有人喊她哑巴,曹德会为她解围,抱不平。还常常拿好吃的给小姑娘,俩人情投意合,心有默契。曹德放学回来常教逃难女识字学文化。过了两年,逃难女像含苞荷花,出落得亭亭玉立,曹德从私塾转到了新学校,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接触到新思潮,对逃难女也滋生了爱慕之情。这些微妙的变化,被曹木老婆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时光如梭,转眼,曹德到了结婚年令,爷爷要他即日完婚。原来爷爷早年给孙子订了娃娃亲,女方是邻村赫赫有名的王大财主的二小姐。家境殷实,财大势大,与曹家可谓是门当户对,美满姻缘。一个逃难孤女怎么敢与大家闺秀抗衡?曹德与未婚妻是指腹为婚,从未谋面,更谈不上感情。曹德中学毕业,踌躇满志,现在让他与一陌生封建女子结婚,岂不是笑话? 曹德苦闷至极,只能找逃难孤女倾诉,在这个家,只有她理解曹徳,能帮曹德排忧愁。在曹德的帮助下,逃难女能写简单的汉语语句,俩人互相交流并无障碍。逃难女不是哑巴,她是蒙古族人,听不懂汉语,不会说汉语,所以不敢开口说话。现在,不但会说汉语,还会写汉字了。曹德给她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文姬。他附在她耳旁说,你就是蒙古国王派回来的蔡文姬,你的模样,你的眼睛,你的笑声多像戏中的蔡文姬,我要教会你写字,写诗,画画,成为真正的蔡文姬!从此,逃难女有了好听的名字:文姬。文姫受宠若惊,她沉浸在莫名其妙的兴奋中。
一天,曹家人去镇上看戏,曹德以学习为由,没有同去。深深庭院只有曹德与文姬,文姬用蒙语给曹德唱歌,跳舞,她甜美的歌声,优美的舞姿令曹德神魂颠倒,如痴如醉。曹德许诺文姬,我一定会娶你为妻,立血书为证!文姬傻傻地看着曹德咬破指头,直到殷红的血滴在白布上写下一行字,才惊醒过来,她抱着曹德的头痛哭,直哭得天边响起惊雷,划过闪电,降下瓢泼大雨。雷雨闪电中,两个懵懂少年偷吃了禁果。
幼稚的文姬相信了富家子弟的话,憧憬着美好的愿望实现,期盼着心中的白马王子早日兑现承诺。盼望中,曹徳的婚期如约而至。在喧天的鼓乐声中,曹徳用十八抬大桥娶回了富家女王小姐。
文姬却被蒙着眼送到残疾人三宝的床上。穷人的命贱,文姬死过三次阎王没有收她,为了腹中那个小生命,她顽强地活了下来。第二年,在曹家狭窄的长工茅屋里,文姬生下8斤重的胖儿子,三宝乐得咧着大嘴直笑,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娶妻生子,娶到的还是小自己十多岁的俊巧姑娘,文姬是南头巷里最漂亮能干的媳妇儿。
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如春风般吹进董村,穷人翻身得解放,曹木被斗,财产被分,一口气没上来命归西天。
三宝与文姬分得东西厢房,五亩水地肥田。三宝不能干农活,在家纺线,文姬织布。她心灵手巧,织出的布细密均匀,花色好。每到逢集的日子,文姬背着布匹去赶集卖布,她织的布是全集市上最好的,常被抢购一空。
农田的活儿,文姬样样精通,她家的庄稼,长势旺,收成好。不比男人们经营的庄稼逊色。不几年,文姬把东西厢房翻新重盖,家里添置了新家具,买了牲口置办车辆,日子过得充裕殷实,是南头巷首屈一指的殷实家户。后来添了小儿子七斤,虎头虎脑,招人喜欢。大儿子聪明过人,孝顺懂事乖巧,在学校学习成绩突出,奖状贴满一面墙。人们都夸文姬教子有方,会过日子。
成立合作社时,文姬带头将车马肥田入社,她感恩共产党让她过上好日子,扬眉吐气不再受人欺。
成立了人民公社,因文姬懂农活能吃苦,干练利索有魄力,大家一致推选她当妇女队长。她不负众望,配合队委会,出谋划策,带领全队妇女顶起半边天。抗战时期,南头巷群众觉悟高,支持抗战,当兵打鬼子,爹妈送儿上战场,抗战胜利后,子弟兵有的南下,有的随军留驻,有的在各级地方政府任职,所以男劳力少,女劳力多。文姬这个妇女队长,身先士卒,领着全队姑娘媳妇儿苦干实干,真正发挥了半边天作用。文姬一任接一任,连任十多年,从俊媳妇儿演变为婆婆,从"嫂子"变成"婶子",她在全队人的心目中,成了主心骨,带头羊。年青队长视她为"佘太君",有事总要找文姬商量,拿主意。全队上下都尊敬她为"老婶子"。
长江后浪推前浪,文姬的大儿子八斤,学校毕业回乡参加农村建设,能写会算人品好,宽宏大量有担当,被众人推举为信得过的掌舵人。文姬果断让位,不再担任妇女队长,可队里的大事小情总离不开她,干部们有事还是习惯找"老婶子"商量,她仍是人们心目中的主心骨。
八斤奶奶早已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是乡亲们口中的偶像,心中的楷模。八斤奶奶的一生,善良,勤劳,有责任,有担当,倔强耿直,不屈服于命运,以惊人的毅力撑起一个家,培养了优秀儿子,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前程。
八斤奶奶,是生活的强者,是女中丈夫。
八斤奶奶,永远是全队人尊敬的"老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