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根之茂者其实遂 ,膏之沃者其光晔(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根之茂者其实遂 ,膏之沃者其光晔(散文)


作者:诸葛智叟 秀才,1453.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698发表时间:2018-11-25 15:30:22

习近平总书记每一次在国际场合讲话都会引经据典。彰显文化自信和魅力,最近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就引用了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的名句典故“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这句话的本意是说我们做人做事,就要像种树一样打好基础,植根深处。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才会结出累累硕果,就要像点燃的蜡烛一样,只有把膏油加得满满的,那蜡烛的灯光才会闪闪发光非常明亮。
   总书记在这里引喻中非双方都基于相似的历史遭遇和共同使命,在过去的岁月里,同心同向、守望相助,遵循规律和逻辑,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基于此,我在学习讲话精神的同时,翻阅了韩愈《答李翊书》的原文,进一步理解典故的深刻含义。
   《答李翊书》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翊的一封书信,也是一篇说理的文章。全文六个自然段,可以分四层次去理解:(原文附后)
   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文章第一个自然段,是针对李翊提出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也就是文章的立意和开启。文章开头说到六月二十六日收到李翊的信,韩愈做了回答,他对李生说,你的来信文辞立意很高,而且提问题的态度又十分谦恭,谁能不把这立言之道告诉你呢?儒学道德非你莫属,何况你对外发文呢?不过我是所谓望着孔子门墙而不入的人,怎么能辩解其中的是非曲直呢?虽如此,我还是不能不说说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第二个层次,也就是文章的第二个自然段,是针对李翊提出的要著书立说问题的看法。既充分肯定了李翊的思路是对的,又指出了著书立说的动机十分重要。他首先肯定李翊提出的要著书立说是对的,指出你所做的和你所期盼的是非常接近。但是不知道你所立志著书立说的志向是希望胜过他人还是被他人取用?是希望达到古人著书立说的境界,还是希望胜过他人或被他人取用?如果是这样的话,你本身已经胜过他人而且被他人取用了呀!如果想要达到古人立言的境界,那就不要期盼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目标,而且不能被势利所诱惑,就像栽培和种植树木一样,深置其根,才能使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就像点燃灯烛一样,只有不断的上蜡加油,才能让它闪光明亮。仁义厚德之人,他的言辞文章必然是和蔼可亲的呀。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
   第三个层次,也就是文章的第三个自然段,也是文章的主要段落,作者现身说法,谈到自己对于著书立说的一些见解,表明自己的观点。他说或许有困难之处,我所做到的,也不知道是不是达到上面所说的那种境界,虽然如此,我学习了二十多年的古文,开始对不是三代(夏商周)两汉(西汉、东汉)的书不敢看,不符合圣人志愿的不敢放在心中,静处的时候总觉得有什么被忘了,行走的时候总觉得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是在思考,茫茫然却像是着了迷。当自己把心里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想把那些陈词旧句去掉都是非常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还不知道别人是非议还是讥笑,像这样的情形我也经过好多年,但是我就是不改变自己的主张。正因为这样,我才真正领悟古书的真伪和道理,以及那些虽然对但不完善的内容,可以昭然若揭,分清是非黑白了,当我务必去除不正确不完善的内容后,就慢慢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时再把心里想的用手写出来,文章的思路就会大开,像泉水般的涌流出来。
   再拿文章给人看时,笑之为喜,赞之为忧了,因为文章里还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像这样又经历了几年,其后才真的出现文思泉涌浩荡奔流的状态。即使是这样我还是担心文章还有杂而不纯的地方,时常反向思维,对文章提出诘难,挑剔毛病,平心静气地考察它,直到辞义纯正,然后才能放手。虽然如此,还是不能放松自己的修养,在仁义道路上前行,在诗书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方向,不要断绝源头,始终如一让自己这样做而已。文章的气势就像水,语言就像水面上的漂浮物,水势大,方能把该漂上来的东西都漂上来。文章的气势和语言关系尤其是这样,气势强盛则语言的长短和声调的高低都会相宜的。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第四个层次,也就是文章后两个自然段,带有收官总结的意思。说完以上三段后,作者反问道,虽然这样,难道说自己的文章就接近成功了吗?即使成功了,别人引用时能得到什么?即使如此,等待别人采用你的见解,能够像器具一样吗?其实用和不用都取决于别人。作为君子思考问题就应该有个原则。为人处事心中有谱,行事有自己的方法,被任用了就在人群中推行其道,不被用就把道传给弟子,让道借助自己的文章传承后世以效法,这样的话,也是一件值得非常高兴的事,难道这不是最快乐的吗?(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面对现实,说明现在有志学习古代立言者已经很少了。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已经被现在人所弃。所以我实为有志学习古人的人而高兴,也为他们(受到不公正对待)而悲哀,我赞赏那些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勉励他们,并非敢表扬那些该表扬的,批评那些该批评的人。向我问道的人很多,但是感念李生的意图不在功利,所以和你聊开这些话。韩愈言。(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史料记载,这篇书信是韩愈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韩愈(768—824)河南河阳人,字退之。贞元八年中进士,后来仕途一直不顺,颇不得志,但以儒道古文自负的志向不减,李翊跟随韩愈学习古文拜其为师,贞元十八年也就是此信第二年中进士。写信时韩愈34岁,官拜国子博士、刑部侍郎。因谏宪宗被贬。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齐名,和欧阳修、苏东坡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是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这篇《答李翊书》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信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概,并将自己学习古文的艰辛和坚定不移地信念对李翊竭诚相告,虽为人师,却并不居高临下,表达委婉,文势起伏,排偶句式的运用也颇有意境,具有古文节奏、声调之美,他借物喻人形象比喻,凸显文章的鲜明生动。如以“养其根”“加其膏”比喻作文当求根本,以水与物比喻气与言等。
   韩愈主张君子应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才能明道,他鼓吹儒道大一统和君臣名公的思想,反对藩镇割据,反对佛教迷信寺院经济,在当时很有进步意义,也就是这些主张让他被贬出京城。我们要学习他治学的严谨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学习他学习古文的推陈出新和精益求精的品格,学习他克己复礼加强自我修养的内敛精神,学习他诚实守信刚正不阿的为人之道。
   其实现代中国人写作、处世也同样离不开古代中国人的人生观念和生命轨迹,其最基本的因素就是人生哲学和文化影响,这是中华文化历史的渊源,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现如今科技现代化和网络生活化,已经是普遍的客观现实,但是人们的情感世界和处世方法,依然离不开儒释道的思想影响、掙不脱天地君亲师五尊的祖训,丢不掉尊长敬友爱的原始情结。
   就拿爱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来说,爱只有植根深厚,才能枝叶繁茂,硕果累累,爱只有像灯烛一样,不断地加油添蜡才能光芒四射。这也和韩愈说的完全吻合,鉴如此,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实乃我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闪光!

共 35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开门见山,直接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引用了韩愈的《答李翊书》中的一句话,“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喜爱诵读古文研究精典的作者,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并再次阅读原文探究韩愈文章中的深刻含义。韩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可见他的文章在当时影响之大,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也起了重要作用。作者认真剖析《答李翊书》,分四层次解读文章,深得文章精髓,对韩愈的为人处世、思想见解极推崇。水到渠成地结合开头总书记的讲话,告诉我们做人做事就要像种树一样打好基础,然后才能像蜡烛一样燃出光亮。【编辑:莫道不消魂】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莫道不销魂        2018-11-25 15:32:40
  欣赏老师勇于探究古文的精神,勤学好钻研,这才是文人的立身之本。
用点滴文字,守候心灵家园。
回复1 楼        文友:诸葛智叟        2018-11-25 21:34:54
  谢谢莫道老师给予的肯定和理解,勤奋学习才能深入了解典故的精髓。
2 楼        文友:莫道不销魂        2018-11-25 17:47:59
  古为今用,古代的文化不可丢弃,佩服老师喜爱钻研的精神。我也从中知道了韩愈这句名言的意思。感谢分享!
用点滴文字,守候心灵家园。
回复2 楼        文友:诸葛智叟        2018-11-25 21:38:54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挖掘潜力,深入研究,才能身临其境。我也只是粗浅的体会,和大家共勉而已。
3 楼        文友:莫道不销魂        2018-11-25 22:28:34
  老师的名字起的好,一看就想起诸葛亮,智叟又是反面形象,怎么一正一反?反正都是智慧的化身,老师一定也是智慧的代表!
用点滴文字,守候心灵家园。
回复3 楼        文友:诸葛智叟        2018-11-26 21:29:27
  莫道老师幽默,本人姓诸,原与葛姓为复姓,宋朝赵匡胤当政时追杀诸葛十朋,于是将诸葛复姓撤开以躲避追杀。智叟算是个聪明的小老头是也。谢谢老师追问。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