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念】吹“箫”(散文)

精品 【浪花·念】吹“箫”(散文)


作者:陈友 童生,952.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06发表时间:2018-11-26 04:44:51
摘要:“箫”音飘然而至,宛如是在空中溅起了一串轻盈的水花,不仅悦耳而且醒目。

【浪花·念】吹“箫”(散文) 箫是我国传统的乐器,它吹奏出的乐曲温婉迷人,能丰富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歌中所描写的吹箫环境是在富贵缱绻之地,而在我们施工的隧洞里有一条熟语,也叫“吹箫”。“箫”声时刻陪伴着我们,是围绕在我们身边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像村规,规定着我们哪些可以做,哪些又不可以做;又如同耕种的节气,指导着我们何时播种,又该怎样地进行田间管理等等的隧洞生产行为。
   “箫”的村规以及节气,是隧洞施工多年积累的经验之谈。有心的人肯定发现过,在一些我们常常经过的公路、铁路隧道里,一些隧洞都只是简单地在岩石上喷射了薄薄的一层混凝土,有些甚至连混凝土浆也不曾喷射过。其中的原因通常都是比较简单,那就是隧洞中的岩石坚硬、稳定,没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加固。
   在一些地质条件复杂多变、软弱破碎的地区,喷射混凝土浆就是一种常见的临时支护方法。很多时候钢筋混凝土衬砌跟不上隧洞掘进的速度,喷射混凝土浆就成了隧洞施工必不可少的一道施工环节。
   顺着已经被混凝土衬砌得光滑、明亮的隧洞深入,突然,整个隧洞变得开阔、博大起来,游龙一样蜿蜒向开掘齐头的电灯,像一颗颗牵手的星星,在隧洞施工的天空闪烁着明亮的光芒。游龙抵达齐头,横着画过一条线,于是齐头上人影攒动、机器轰鸣的施工场面便隐约可见。风动凿岩机不停喷出的一股股青色气流,被工友们忙碌的身影映衬着,在齐头的上空轻舞起团团彩云,缠缠绵绵地,宛如在阳光下拥抱着村舍的袅袅炊烟。
   那一路高约十米左右、宽也约十米左右令人感到开阔的隧洞,就是还没有能够被钢筋混凝土完整衬砌、只是喷射过一层五至十厘米左右的混凝土浆的支护地带。支护地带大都是由强喷强锚的施工方法构成。钢拱支撑都是环环相扣,用钢筋焊接相联;拱架上面,一般采用片石或劈柴使其与隧洞的岩层抵紧;拱架本身也是用粗钢筋钻插锚杆,使其与隧洞山体紧紧相联。经过混凝土浆喷射之后,片石、木柴包括拱架都从人们视线里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那些凹凹凸凸的黄铜色的波浪了。
   这些严密的支护,能够有效地保证隧洞施工有序、安全、快速地朝前推进,是隧洞施工的“安全屋”。宽阔的隧洞在一路各型电灯的辉映下,明暗闪烁地呈现出黄铜般的肤色,那些原本锐利、坚硬的岩石也已被遮掩得严严实实。凹凹凸凸的隧洞给人一种跌宕、健康而又婉约的感觉,四下滴哒滴哒、此起彼伏渗水从洞顶清脆滴落的声音,更加增强了隧洞深邃、博大的质感。头顶上,黄铜色调的波浪抚过那些不断凸起又不断凹进的支护设施,缓缓地朝齐头亲吻过去。当她与施工的涡流热烈相拥、热烈亲吻的那一刻,就在隧洞的天空飞舞起一串串欢腾、晶莹的浪花。当她再次从明亮耀眼的齐头荡漾过来,转身的那一瞬,就婉约成了回眸一笑。
   如果从齐头的地方回望,在突然开阔起来的隧洞里,就像是走进了一位健康、野趣十足的妙龄女子。她的浑身上下散发着火辣的青春朝气,该遮的遮、该露的露,大胆、前卫,目光流转如炬,隧洞的天空顿时就成了她展示风姿的T台。灯光效果影影绰绰,正好对她正反、前后、上下、左右起伏滚动的线条进行了神秘、高深、无限美、美不可言类的渲染;她的音响烘托功能超强大,高昂时是各种施工机器的轰鸣,形同鼓乐齐鸣;妩媚时就转换成了琴瑟悠扬,那是隧洞滴滴哒哒渗水的伴奏;波浪的洞顶,是美人高高扬起的头颅以及她齐颈活泼的短发;凹凹凸凸起伏跌宕的洞壁,就是她健康、活力四射的肌肤以及在T台上变幻着的奔放的身姿。
   如果隧洞的开掘顺利、没有遭遇坍方,那么紧跟在我们开挖班组身后的这位火辣辣的大美女,会一直在她的T台上走下去、会一直在隧洞施工的天空展示她无穷的魅力和活力。当然,我们是以男性的目光在考量眼前这宽阔的隧洞。要是以一位女性温柔的目光审视的话,那么,以略显粗犷的姿态,行走在隧洞T台上的,极有可能就会是一个高大威猛、沉着健美的伟男子。
   ……
   就是这些宽阔的支护地段,时不时都会从顶部传来“哔、啵”的声音。“哔、啵”有时会很轻、一声;有时候又会较重,就像两块石头的轻轻碰撞,也一声;有时会是两声或更多一声,音质的轻重可能会前重后轻或前轻后重,也可能会轻重交错;如果是像游鱼一样,一路“哔、啵,哔哔、啵”地轻重交错而来,那就是一串游走的音符了。这样的音符大都不会连续、或持续太久,声音也大都不会太响,最为高亢的时候,也只能是终结在拳头大石块相撞的程度。
   这样“哔、啵,哔哔、啵”的音乐,因其与隧洞渗水滴落的声音迥然不同,有着在空中飞翔的特点,我们就称之为“吹箫”。“吹箫”的称谓,最初是从老工人的口头得到的传承。隧洞里的“吹箫”,它的准确名称应该是“吹箱”。在后来不断的施工实践中我们才知道,所谓的隧洞里“吹箫”,实际上即是一个口误也是一个听误。我们在软弱、破碎地质隧洞里所做的钢拱类支护,一般都称之是“架箱”。哔、啵,哔哔、啵的声音,就是从已经被混凝土浆再次支护过的箱梁上传出来的,自然就该被叫做是在“吹箱”才对。
   “吹箱”的称谓因其与“安全”息息相关,有别于“吹箫”,偏于激昂,令人凛然。因此我们更愿意把“吹箱”称作是在“吹箫”,这样,就能给凛然、森严的隧洞镀上一层浓浓的温婉亲和的色调。架设在隧洞顶部的支护箱梁,又像是一根根承重的扁担,担当着“安全屋”顶梁柱的重任。隧洞里“吹箫”,很多时候都是箱梁们在自我排空——即排除多余的内存空气,也是扁担们一路上都在“哔、啵,哔哔、啵”悠然地吟唱,纯属自然现象,完全就等同于大山腹地的天籁之音。
   但是箫声一旦大过石块的撞击、并且异乎寻常的多,其“风景线”的性质就改变了,也不再是一根根扁担在悠然地轻吟担当的诗句,就变成了一种危险信号,极有可能是扁担承重已达极限,或支护顶部的岩层情况发生了恶变,其后果就是扁担不堪重负,一行行轻盈的诗句已变形、扭曲,如果不能及时地得到修改、润色、调整,那么很快,我们精心构建创作的扁担担当的诗句,就会一个字一个字地被重力压得支离破碎,最终导致担当折断,引发隧洞坍塌。更为严重的还是这样的坍塌极有可能发生连锁反应,造成多排、多根扁担相继折断。
   顶梁柱折断,“安全屋”崩漏,曾经的隧洞T台以及T台上呈现出的壮美当然也便杳如黄鹤。
   安全关乎生死、关乎存亡,是不讲温情,也是不讲温婉的。要确保“安全屋”的完好、隧洞的T台不致倾覆、T台上的美人也不致出现“花钿委地无人收”的尴尬,让隧洞的壮美常驻,这就需要我们在听“箫”的过程中牢牢绷紧安全生产的弦。于是,“箫声”的轻重、出现的频率上限便成了我们施工中不成文的“村规”条文和“节气”表。
   “箫声”过大、过密,表示是触动了村规的警戒线。这时,就要求我们要按照村规标准放下手上的活,仔细探究“箫声”背后的密码,并且对其进行诸如观察周边、加强支护等等手段的解码处理。等到解码通过,“箫声”正常,警戒解除,隧洞里扁担担当的诗句再次轻吟起来,诗意轻盈,韵律平和、整齐,隧洞的天空静好,我们又才接着进行被终止了的施工耕作和播种。
   隧洞里的“吹箫”,它只是隧洞里“吹箱”的一个变称。“吹箱”有其“吹箫”一面的妩媚和温婉,又有其现实一面的严峻和危厉。妩媚、悦耳、赏心悦目的一面令人松懈麻痹,严峻、现实的一面时刻潜藏危险、令人严肃警惕。如果心中没有牢固的标准、底线意识,很多时候,面对“吹箱”,温婉和危厉两个方面的度就容易混淆、很难把握得准确。
   只要我们时刻紧绷着安全生产底线的弦,也就不会为一些玄幻、妩媚的表面现象所蒙蔽、所异化,“吹箱”两个方面的度自然也就了然于胸。于是,我们每天的施工就会被一缕缕温婉亲和的“箫声”及壮美的T台表演陪伴着,即饱含艺术的张力和情调,又充满创作的欲望和激情。
   有很多事情的标准都具有多重选择的性质,面目多变,令人迷茫,然而底线又都在人们的心中;要保证生活的风景线不被迷失,这就要靠我们自觉地去警惕和坚守心中的那些底线了。

共 32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过作者的好多篇文章,一直在想,这是有着怎样情怀的人,才能将开挖隧道那样艰辛困苦的工作,写得这样如诗如画?才能将那些危机重重的瞬间,化为轻描淡写?众所周知,开挖隧洞,随时面临着塌方、崩漏、渗水、坍塌的危险,可是我们的铁路工人却以娴熟的技术,巧妙的设计,敏捷的身手,迅速将那些危险化为乌有。让工程能够顺利进行。本文着重介绍了“吹箱”的来历,由于开挖隧洞过程中产生的声音很有规律,工人们可根据这声音的强弱太判断安全隐患,可谓妙招。而作者却宁愿它是“吹箫。”将那凛冽森严的隧洞,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身临其境一般。我想,作者一定是个热爱本职工作,热爱生活,苦中取乐的人。同时也给我们展现了中国工人敢于天斗,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一篇绘声绘色的文章,一群有血有肉的人,让人肃然起敬!感谢您对浪花征文的支持,预祝取得佳绩!【浪花诗语编辑:孤独的鱼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81129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陈友        2018-11-26 09:53:15
  感谢老师理解。也感谢老师辛苦编辑,远握!
2 楼        文友:红英格格        2018-11-27 16:02:45
  读完这篇文章,脑海里没来由的浮现出了毛泽东的诗句“乌蒙磅礴走泥丸”。也许你的文章和伟人诗词的相似之处就是举重若轻吧。但是这样的“轻”让我读出了工人的艰辛,读出了工程的浩大,更读出了路桥工人的艰辛与勇敢,乐观和豪迈。向你们致敬,更为你精湛的文笔叹服。
3 楼        文友:陈友        2018-11-27 16:38:06
  哎!真实的施工场景比写出来的要激昂得多,只抢一线、千钧一发是生活常态。我这枝拙笔也只能是描摹其一些皮毛罢了!感谢老师留墨。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