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野征文“韶华易逝”】记忆中的萝卜灯(散文)
昨晚我来老屋准备陪伴母亲睡一晚,想给老人把身上擦洗一下,同时再给把该洗的衣服换洗了。转眼间老母已经离开我家一月多了,现在生活不能自理的她身边基本上不能离人,穿衣,喝水等等都需要有人帮助,解手不及就弄湿裤子。虽然小弟每天给老娘的饭食很不错,但擦洗身上、整理衣服却不方便,做这样的琐碎活路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母亲因意外骨折后,行动就更不方便了,从此也就多了一条腿——陪伴她走路的拐杖。
我前几天就来了,看到母亲的厚被子顶头已经开了花,眼看着天马上就凉了,薄被子也该换了,特意今晚来在灯光下穿针走线,想给缝上。约摸穿了一个小时的针,到底还是没穿上!因母亲病后兄弟姐妹们轮回照顾,衣服也就没有以前她好的时候自己放的有地方了,你这儿丢一件单的,他那儿遗一件棉的,凑活着才把一些春秋服和冬天的整理完毕,把夏天的留几件,其他的收藏待来年再穿。
凌晨5点零几分我又起来穿针,想缝被子,几十瓦的灯泡,加之自己戴着三百度的眼镜,穿针硬是不行…….只好把她的厨柜里的棉衣该挂的挂了。
快到六点半了天也亮,小弟起来做饭,我又穿针直到七点才把针穿上缝好被子。我问母亲:“你过去在煤油灯下咋做针线,那个时候还没有眼镜!”母亲答:那时候条件差没办法也就过来了。我心想就是的,人是贱命咋惯咋来的,条件差了,人能想办法,条件越好依赖性越强,说着就想起过去艰难的岁月……
记得在六十年代初期,当时人们的生活相当艰难,每天不但要干繁重的体力活,而且每顿都是用清汤寡水的饭汤来哄肚子,生活照明都是用小煤油灯。当时煤油须要用票才能购买,如果发油票的人存有私心,油票自然就走了岔路了,有时不得不自己去想办法解决照明的问题,要不你就得黑摸。
那个时代的妇女确实都很辛苦,但她们却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白天和男人们一样下地劳动,晚上还要加班加点搓捻纺线。因为要赶来年春天把布织出来,给全家人都缝新衣裳,只有穿在身上后才算了了心愿。打我小时记事起,在漫长严寒的整个冬天里,母亲好像从来没有睡过一次整夜的觉。
贫穷的年代,贫穷的家境,很少有人买着穿衣服。当时煤油接不上了,为让我婆和我母亲晚上纺线,爷就挑选了一个匀称的大白萝卜切成轱轮,又在中间搲了个“灯盏窝”倒上清油,再搓个细长棉花捻子。捻子不能太粗,粗了费油,那时每人一年才分半斤油,因此,大多数人炒菜都用筷子去沾点油炒,吃的辣子大多都是用开水烫的,甚至有人长年累月吃的就是干面面辣子。
勤劳检朴的人在那个年代是很受人尊敬的。所以,婆和母亲就合用一盏萝卜做的清油灯一个搓棉稔子一个纺线。我们就这样用萝卜灯熬过了那个艰难的岁月。
后来我们这里用电照明,我记得当时让每家装电灯,电线全村人都拉上却没进户。那时人都比较传统守旧,对待新生事物都不认知。连祖父都说:“点灯不用油,犁地不用牛,外是胡吹冒嘹呢!”为了家家都能对电有所了解,父亲当时是大队书记,就叫人给我家先装上电灯做个示范再说。
在那天装上灯后,全队人一个一个都跑来参观。你把灯绳一拉,他来一拽,都感觉很神奇。
我记得有个张大爷,眼睛有点问题,我村人背后都称他“瞎暮眼”,但当面见了就叫张家叔,我们就叫他暮眼爷。他来看了电灯后,伸出大挴指直夸毛主席是神仙,“想不到他这么能的,把茄瓦灯都能造出来,不用添油,灯还这么亮的!”其实人们心里对毛主席的感情,是和暮眼爷是一样的,唯有崇敬与感恩,只是嘴上不说罢了。
装上灯后,也满足了我小小的虚荣心,足足让我兴奋了多日。那天我们装灯以后,人们争先恐后陆续都装上了电灯。从那以后,不知传承了多少代的煤油灯和我家的萝卜灯,也就算真正地退出了生活的舞台。
后来,当我们这里普遍用上电,而我的大姑和三姑她们俩个人都嫁到山里边,那时都还沒有用上电,仍旧用的是煤油灯。三姑更远,住在原来的小法仪二郎沟大队的丁家沟队上边,人称乱石岙。那是个鸟儿都不拉屎的地方,不论谁去过一次到下次都不想去了,却因为血缘的关糸,我们每年至少还得走动两三次。
在我遥远的记忆之中,我家刚拉上电不久,三姑夏毕刚好来看我婆,晚上住下后就对电灯产生了新奇的感觉,问我母亲:“这灯从阿哒添油,添的是啥油,咋这么亮?”
我抢答:“是电,不用油。"睡觉时我故意让她灭灯,她就立起来用口吹,费了很大的力气吹不灭,我边笑边把灯绳一拉,屋子全黑了。等她还没有反应过来,我又拉亮了,她的好奇心让她失眠了一个晚上。从那时起,她祈愿自己家也能早早用上电灯,哪怕死也无憾了。直到七十年代的时候,三姑家才用上电灯照明,整整比我们迟了有十几年的时间,但值得庆幸的是在有生之年,最终她如愿以偿了。
追忆艰难的岁月,就是难忘那个灯不亮人心亮的年代!
如今电器化走进了千家万户,做饭用电磁炉、电饭煲,烙饼用电饼铛等等,五花八门。洗衣服用洗衣机,天热剩下的饭菜,吃不完有电冰箱冷贮着。哪种电器不需要用电?新时代给我们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让我们这代经历了艰难岁月的人,真正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如今乡里人看病有合疗,老人有养老金,出门坐车不要钱。门前有“村村通”客运车。生活如饴,绵绵不断,前程似锦,灿烂辉煌,新时代的农民真正体会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深邃涵义,共产党就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力量源泉……
作于2015年7月份
改稿于2O18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