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让亭的故事
在很多年以前,礼让镇是没有场镇的,只是个叫老鹰坝的地方。坝子上田多土少,居住着很多农民,都以种田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
那时,有个王老汉,是个小富人家,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王大发,身材魁梧,五大三粗,是个彪形大汉,肩挑百八十斤健步如飞。他仗着自己身强力壮,从来不怕人让人;二儿子叫王大富,身材没有大发强,但能说会道,说话做事都讲大的一头,谁也惹不起,见他都惧三分。人们都说,他们两兄弟硬是城隍庙的鼓槌——一对!
王老汉刚过六十大寿那年,不知什么原因,突然不幸去世,大发大富兄弟俩忙完后事,便开始分配王老汉的遗产,对房屋、耕牛、农具,锅碗瓢盆的分配,都无异议,在田地的分配上遇到了难题,就是有一块六、七方丈的一块土地分不了,兄弟俩争得厉害,争得脸红脖子粗。大发说,他宁愿少分一块大地,也要那块小地;大富说,他就是不要那头牛,也要那块小地。因为曾有地仙说,那是块风水宝地。他们都想据为已有。
两兄弟为这区区一小块地始终相持不下,不少亲友好心相劝都无济于事。秋种的时候到了,兄弟俩把那块地,你挖过去我挖过来,老大种上小麦,老二把小麦挖了种胡豆;老大又去挖了胡豆种大蒜,老二又去挖了种葱。两兄弟是铁刷子刷锅——硬对硬。一直闹到提刀动杀的地步,要不是邻居相劝,他们可能早就打得头破血流。
最终他们闹到了县衙门,打起了官司。知县是个面貌慈善,断案公正,有本县的包青天之称的人。他他们为争一小块土地而来,第一次开堂审案,敲响惊堂木,对两个当事人,事先约法三不准:一不准说假话假事,二不准大吵大闹,三不准打断别人说话。接着再拍惊堂木问:你们争一小块土地,谁先来陈述理由?
“我来!”两兄弟几乎同时这样回答。
见此情况,知县就叫老大先说,然后老二再说!
“我分得的田地差些,这块地应予搭配给我!”这是王大发说的理由。
“这块地挨着我分的地,是连成片的,就应该搭配给我才合理!”这是王大富说的理由!
知县听后认为,两兄弟说的既有理又无理,为区区几丈土地,争得如此激烈,有无这小块地都无多大利弊。便开口劝说:你们是同胞兄弟,要以和为贵,不要为这小块地,伤了和气,结下冤仇,不然,可能你们的父母在九泉之下,也不会安心。本官的意见是:最好你兄弟二人,有一个人高姿态,让出那小块地?
两兄弟听了知县的话,都装聋作哑,半天不语,都怕争不到这块地丢了面子!
“啪啪!”知县见状,又拍响了惊堂木,声色俱厉地发话:今天你们都哑口不言,本应各打五十板,今天免了,你们各自回去把枕头垫高些想一想,是相让好,还是不让好,七天后再来县衙门,陈述你们不相让的理由,本官再作判决,说完便打鼓退堂。
且说这个知县官不是糊涂官,而是凡事都要弄个清楚明白才断案。退堂以后,第二天他换了衣衫,装扮成小商贩,到了老鹰坝,查看了两兄弟争的那小块地,访问了王老汉的左邻右舍,了解了两兄弟之所以争那块地的原因,心里便有了主意。
到了第七日那天,兄弟二人来到县衙大堂上,敲过升堂鼓,知县在上拍了惊堂木发问:你们兄弟二人这七天想好没有?
老大老二异口同声说:“我想好了,请大人明断!”实际他们心里都存在着幻想,希望知县把那小块地判决给自己。
知县说:我知道你们心里还是都不想让,主要是认为那是风水宝地,我找了最好的大师(实际上是知县自己)来查看了那块地,实际上不是宝地,而是一块短命地,你们的母亲早逝就与那块地有关,何必听那地仙的话。
兄弟二人听了仍然不语,认为知县是有意这样说的……
“啪!啪!啪!”知县气愤地连拍了三下惊堂木说:既然你们还是互不相让,本官就这样下断了:“谁要这小块宝地,谁就出三千银子!”
兄弟二人听了这笔天文数字的银子,都瞪大了眼睛,心里十分震惊,像遭了铁锤猛击一样击呆了。万没想到县官会这样决断,那小块地上银子都能铺满。王大发想到,把自己全部家产卖了,也凑不起这笔钱,忙对知县说:县太爷说得有理,我听你的话,这块地我就让给老二算了!
王大富想,自己一家人干一辈子,也赚不了这些银钱,即使有这么多钱,也不能拿去买这一小块地,没等知县开口问就说:老大说他分的那田地差些,就把这小块地让给大哥,我甘愿不同他争了!
知县立刻面露喜色道:这下算是你们两兄弟坐在磨子上——想转了,只要你们以礼相待,什么难事都好办了。现在你们都推让不要这块地,唯一的办法就是这块地充公,本官决定拨银子三百两,在这块地上修建一个亭子,定名“礼让亭”,让过往行人走路累了的在亭子内歇息,天晴烈日暴晒在亭内躲阴乘凉,遇暴风雨在亭内避风雨,为让过往行人做好事,让每个人都牢记礼让二字,人与人之间处处以礼相让,不发生不必要的争夺和伤害!
两兄弟对知县的决断,心服口服,对这小块地的争夺也就从此罢休!
知县说话算话,事过不久,便差人请了工匠,打了石头,购买了树木、砖瓦等原材料,在这小块地上,修起了一个高二丈,宽、长各一丈五尺的亭子,亭子内有石桌、石凳,供过往人们歇息,亭子四方都书有“礼让亭”三个醒目的大字,四面八方的来人都看得清清楚楚,“礼让”二字便在当地百姓中扎了根,遇到磕磕碰碰的事,大都以礼相让而化解。
自从这礼让亭修建以后,过往行人都在这亭子里歇息,王家两兄弟,首先开始在亭子两旁卖茶水、点心,周边的百姓看到了商机,也先后来这里买地,修房造屋,摆摊设店,久而久之,这里便形成了一个做生意买卖的场镇,如今的重庆市梁平区礼让镇,就是因有礼让亭而得名的。提起礼让镇,人们也都会想到礼让亭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当今还有正能量的意义,它提醒人们,随时随地都不要忘记了以礼相让的道德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