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行万里路(散文)
小时候,爷爷和老师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求我好好读书,多读书。但那时候因为穷,除了老师教的课本和他们搜集的资料外,几乎是没有书可读的。市面或者书店里的书一般都是世界名著和武侠小说,价格昂贵不敢去问,只有租赁了来读一半本就算多的。再就是用省或者父母挖山药的钱买一本获奖作文,就是最大的财富了,不过也从中获益不小,尤其是在写作文的时候感觉自己文思敏捷了许多。
真正对那句话有所悟是通过反复再反复的题海练习后,运用到做题时的一挥而就,那是多么的快意和自豪。
到后来,除了正常学习之外,就租来一大堆武侠小说看,同时也借读了最热的《还珠格格》,再一口气读完了琼瑶阿姨的爱情小说,喜、笑、怒、骂,爱、恨、痴、缠皆在其中,整个人不是处于武侠的那种豪情,就是在青春的爱里伤感。但那种感悟却是豁然开朗的,即使感觉到迷茫也在书里知晓了自己从未认知的人生,原来人生竟然有那么多不同的路径。
再后来,席慕容,刘墉的书让我坚信,即是世间人,就有理由相信美好,在努力和善良里一定会实现。于是也坚信读书万卷可以达到明代董其昌《画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的那种境界。
可是现在,我有能力买到自己想要读的书,买来了,读了,觉得离自己很远,不几时就忘了。也没有以前那种读书的激情了,但学习是被动的。俗务太多,整天囿于十公里的范围内苟且的为生活奔波,读书也是偶尔闲暇打发时间,倒是被周围的人和事强灌了思想,狭小了目光。习惯了生活圈就那么大,让手机引领方向,浮躁、盲目。
直到有偶然的机会,朋友邀约出去看看邻近地区的发展情况,才将整日这种浑浑噩噩的日子惊起波澜。那日车行进在路上,漫山遍野的野桃花艳艳地盛开,仿佛春天一下子来到了眼前,天地间到处是忙碌的人们,一种生机勃勃顿时让我为之一震,那种被囿的眼光顿时开朗了许多。
在叹服于介绍者超前的发展眼光及意识的同时,也喟然而叹。不是我们学习不够,也不是我们眼光不犀利,是我们行路太少。整天累牍积案的报表,问题整改,检查指导,导致我们没有精力,没有时间去接触外面的变化,更没有获得去学习交流的机会。只是在那么有限的同志之间相互看着进步,被要求着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更多的是牢骚满腹又无可奈何。
恰恰“人类进化是从行路开始的。从树上到了地面,我们的祖先首先学会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为了寻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大禹是在随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非常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古人都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境界,一种追求。它概括了每个人获得真知的途径,强调了读书领悟和亲身实践的关联,二者都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智慧,发挥潜质。
阅读对人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命运,读书会让我们的眼界和心灵的感悟提升,也让我们审美得以进一步的升华。但将阅读的体验转化为实践,只有行路,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我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也是最有用的。只有切己体察,身体力行,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学习并领悟了从而分析和决定,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我的路,才能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智慧。
约游是短暂的,但感悟是深刻的,读书只是喜好,那么行路的这种开阔和对自己无知的冲击才是致命的。渴望成就感,更渴望所读的书能指导行动,却往往堙没在快速的物质文明中。
虽然,现实的困境我们无法自由任性的说走就走,去体验不同生活,看不同风景,与不同的人交往,但我们不会放弃学习,不会放弃思想和灵魂有一个在路上的坚持,更不会放弃每一次珍贵的可以走走看看的机会。
让我们在处于困顿的时刻读万卷书,再在适当的时候行万里路,去丰满想要飞翔的翅翼,随时准备着实现“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夙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