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路(散文)
1996年,我与妻相识并结婚。从此,一个与妻相识前从未听说过名字的村庄——乳山市白沙滩镇吉林村便成为我生活穿梭轨迹的常点。
乍到吉林村,可以说是印象很差,穷乡僻壤,山丘环绕的破旧小村庄。村中槐树村中旧瓦残垣的房舍随处可见,居家主要的经济来源便是几乎家家户户种姜的主业。印象最深的要数通往村落交通不发达的幽长小路,蜿蜒不平,雨雪泥泞。一年春节与妻打的从市里回岳父家,打了好几个车,司机一听说到吉林村就挥手而去了。村里的纵横巷路,更是泥石相掩、杂草斑驳,不时有哪家流出的浊水,破路恣流。村里的主路边上时常站有七八个闲散聊天的老人。这种环境尽显了山村的萧条冷落,每到吉林村,我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阴晦。
结婚三年来,我到岳父家我几乎没有串过门,对于性格急躁的我来说是难得的。第四年春节,终于耐不住寂寞,我便开始偶尔与村里近乎同龄的年轻人打打小麻将、扑克与下下象棋。在这简单的交往交流中,我知道在村里的行辈与称呼,也大致了解了他们的性格与差异,但都不失农村人的纯朴与本分。
在交往的人中,一个比我小一岁按村里行辈叫叔的年轻人引起了我的格外注意,他叫马才,那时他只有二十九岁,脸颊修长,神情刚毅,为人憨厚热情,说话在同龄人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马才当时家境很一般,家中布局简单,除一台17英寸彩电和一辆125摩托车及结婚时简单的家具外,几乎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当。
2009年,随着威海市村村通公路的规划建设,通往吉林村的路犹如一夜春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泥泞,原来的飞尘,原来的狭窄,原来的蜿蜒不平与斑驳,全都焕然一新,变得大道如砥了。
2010年暑假,我开着新购买的家庭轿车,载着妻子女儿,谈笑间不觉便到岳父家。与以往相比,那种速度、舒适与惬意,心情格外舒畅。
“老高,什么时候来的?到我家来坐坐!”马才见到我非常高兴,热情地招呼道。在简单的寒暄中来到马才家,我这才注意到他家里家外全变样了,原来院落里辟出一块盖起了宽敞的车库,库内容纳了一辆崭新的联合收割机和一辆家庭轿车;屋内进行了精心的装修,原来的家具全换了,电视也换成了42英寸超薄型的,还安装了电脑宽带网络。
“马才叔,你发财了啊,怎么还购置了联合收割机?”我惊奇地问道。
“近几年多种了几亩大姜,赶上大姜价格好,是发了点小财。今年从网上了解到大姜市场恐怕不太好,我也不打算做这生意了,就买了这收割机。一方面不用再外出找机器割麦子了,另一方面为三邻五里村里群众解决收麦难的问题。”马才一边倒茶水一边说:“老高,有个问题想问问你,我刚买了音箱,想在门口安装音响,通过电脑播放广场舞音乐,让大家每天晚饭后在门口跳跳舞,可不知怎样设置,刚想打电话询问卖家,你来得正巧,电脑又懂得多,看能不能帮忙?”说着便搬出了刚拆封的音箱。
这对于我来说确实简单,放下水杯,我便和他在闲聊中接好了音响,这期间他拿着本子非常认真记着一步一步的操作。当清脆悦耳的优美旋律响起时,整个山村在浑厚的共鸣中震动起来了。
看着他家中神话般的变化,听着他这么专业的生意经和超前的观念,真难以置信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山村农民能有这种创新思路。
2012年,由于岳父和岳母到深圳为小舅子看孩子,我到吉林村次数少了,自然到马才家也少了,后来听自家大伯说他被推选到村委会干了主管会计。
再次见到他是今年清明节头天,因岳父回家为三代老人树碑,我到山里帮忙。路经他家门口时,只见他在修旋耕机,一身的油渍。
“马才叔,挺忙哈,又整新式武器了?”
“老高,不能陪你聊哈,我换换犁,还要到山里旋地。”
“马才叔,今天我们向山里运砖与水泥,把人家地给碾了,明天有时间帮旋旋吧。”
“好的!”
本以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他可能忘却了,第二天傍晚他打电话告诉说下午已经帮把地旋好了。
傍晚时分,欢快的音乐响起,他家门前聚集了很多村民,在围观十几个妇女跳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