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望子成龙(小说)
一
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子,倒有个文嗖嗖的名字,叫杏花村。真有很多描写杏花村的名句,如:满街青草绿,一片杏花香。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等。都特别惹人喜欢。
可这个杏花村,却与描写得不太一样,不信你看。村子没有青山依靠,还没有绿水环绕。就在村子西头有个大水泡子,一到夏天,老远就能闻到臭哄哄的味道,里面没鱼没虾。一场雨水过后,才能招惹青蛙一片嘈杂,给静谧的夜增添了繁华,这支小有名气蛙儿乐队,会吸引星星的眼睛,好奇地眨呀眨。月亮听了,会用薄薄的轻纱,遮住羞红的半边脸颊,因为这是听不懂的天籁,简直通俗得不能再通俗了。
沟沿上的陈年老柳稀疏地散落着,被夏夜的风摇来荡去。清晨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种鸟类,在柳枝上跳来跳去,叽叽喳喳。有的小孩子曾问过上了年纪的人:“咱这里也没看到过杏花啊,为啥叫杏花村呢?”
老人就会遗憾地说:“在我记事儿的时候啊,这家家户户都有杏树,因为咱东北这里特别冷,能结果子的树特别少,就杏树花开得好看,惹女人们喜欢。咱这里一到秋天啊,就没了好看的景儿了,只有杏树,红的、黄的果子,密密麻麻地挂满了枝头,谁见了都会眉开眼笑的。”
“那现在咋没了呢?”
“七十年代,还是什么代的,我也说不好。突然有一天,来了一伙人,说是要割什么……主义……什么尾巴,我是不懂啊,马尾巴,猪尾巴都在,就把家家户户的杏树给割没了。”从此,杏花村就浪得虚名了,就不是牧童遥指的那个村子了。
这个村,出了五保户,吃低保的人,就康老师拿国家俸禄。你可别瞧不起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子,虽然有不足百户人家,可还真飞出去两只金凤凰呢。就拿老石家的大儿子东子来说吧,人家就考上了上海的复旦大学,家里穷,手里攥着通知书上不了学,人家学校把费用给免了,还用小车把东子给接走了。你说人家的孩子多有出息呀!走那天,全村的人都出来看热闹,那家伙,把他爹妈给哭得呀,鼻涕一把泪一把的。那才叫激动的泪水呢。真让人羡慕啊!
人家孙向民上大学走的时候,他们家的生活,在村里还算说得过去,孩子念大学这可是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儿,爹妈摆的酒席,请全村人大吃大喝了一顿。临走那天,村支书还给送来一挂鞭放了,整个村子都洋溢着喜庆。你看把个康老师给眼红得呀,拍着两手站在人群后直转圈。有人打趣道:“康老师你急啥,你是老师,等你家孩子能念书了,肯定能考得好,办得比这还要气派呢。康老师就像真送自己孩子似的,听得满脸是笑,还不停地点着头。
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真可谓是天之骄子。离录取分数线差半分,你就别想上大学。不像现在,一本上不了二本,二本不行三本,然后大专,中专,再不行拿点钱念自费。总之,只要你想上大学,肯定能进大学的校门。不像我们那茬人,看着别人上大学,只能吧嗒吧嗒掉眼泪。别说没钱,有钱也是干瞪眼。
康老师,身为老师的他,非常清楚知识的重要性,可他的独子康大志偏偏不爱学习。小学在村子里念的,还是当爹的教,他放学后书包一扔就抓不着个人影。
吃完晚饭,康老师就拿个小教鞭看着大志写作业,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康老师对孩子的学习,真是一点不敢松懈。虽然她对大志看管得挺紧,不知道什么原因,大志的学习成绩,就是赶不上同班的李爽。要说李爽可没有大志的条件,大志不会,当老师的爹能辅导。李爽不会,只有第二天去学校问老师。因为李爽的父母,不能说一个大字不识,可真没念过几天书,斗大的字不识两麻袋。
周六,周日,康老师吃完早饭,就抄起了小教鞭,把大志的本、笔都摆在了专门给大志写字用的书桌上,屋门一关,示意老婆到另一个屋去,不许过来打扰。周六,周日只要孩子在学习,就不许老婆看电视。这已经成了康老师在这个家里,立下的不成文的规矩了。老婆崔淑云,眼看着每天都看的电视剧到点了,也只好忍着,从不敢坏了规矩。
康老师得有一米七八的个头,一张刀条脸,眼睛上架着一副近视镜。他摆好了阵势,等了半天,也没见儿子过来,去一趟厕所,快一个小时了还不回来。农村的厕所都在外面,他出去到厕所里一看,连大志的影子也没有。他刚出自家的院门,见大志怀里抱着火腿肠、果冻、还有一袋辣条,乐颠颠地从大门外跑回来了。
康老师一见气就不打一处来,嘴里说着:“你就知道吃。”上去就是一脚,大志被踢个前趴子,怀里抱的小食品散落一地。
大志索性不起来了,趴着大哭起来。还不停地手抓脚刨。
淑云听到动静急忙出来一看,赶紧跑过去抱起儿子,拍了拍身上的土,一手拿着小食品,一手牵着儿子进了屋。嘴里还不住地嘟囔:“就知道跟孩子打,不知道你这老师是咋当的,你咋不打别人家孩子?”
康老师正有火没处发,这下对着老婆吼起来了:“这孩子就是你惯的,骂不听,打也不行,难道就由着他的性子去吗?”
淑云不敢再犟嘴了,大志一看事儿不好,急忙坐到书桌前拿起了笔。
有件事康老师总是琢磨不透,他对大志管教这么严,一考试总是人家李爽第一,大志第二,跟李爽总是差上十几分,第三名的马云华,倒是跟得挺紧,跟大志只差一分。马上又要考试了,康老师看着大志写完作业,就去了李爽家。他想就家访的名义,看看李爽周六周日,在家都干了些啥,他想搞清楚儿子不能超越李爽的原因。
二
李爽妈一看孩子老师来了,感觉有点蓬荜生辉,康老师在这个小村里,可称得上是个人物了,人家有文化,又是拿现钱的,谁不敬他三分啊。李爽妈急忙把康老师让进西屋。因为三间草房,东屋李爽的爷爷奶奶住着,李爽爷爷气管炎,一到冬天就起不来炕。所以陌生人一进屋,虽然开着窗户,但也能闻到长期有病人吐痰那种怪味。康老师一进屋就四处观看,他想看看李爽在做啥,他发现李爽根本没在屋。屋里四壁都只刷着白灰,由于时间长了,农村都烧柴,烟熏火燎的,表面看上去有些发黄了,没有任何装饰的屋顶,吊着一个几十度的小灯泡。一组老式家具,还是李爽妈妈结婚时打的,没有沙发,没有茶几,只有个饭桌,靠着门后的墙边站着。家具上摆的一台老式电视机,跟家具到是极其相配。这都是李爽妈的结婚纪念物品。窗台上有两盆月季,开得到是非常鲜艳,开着窗子,外面的微风一吹,室内就飘散着淡淡的花香。给这个陈旧的屋子,增添了许多生机。属于李爽的物品,唯一就是放在家具写字台上,摆放整齐的一些用过的旧书籍了。
康老师见李爽没在。就急忙问了句:“你家李爽没在家呀?
“没在家。老师你找她有事吗?”李爽妈妈急忙回答。
“没事儿,没事儿。就是想知道她的作业写没写完。”
“康老师,她去大地给鹅鸭挖菜去了,您放心,她回来就写,肯定能完成,她一般都白天帮我干点家务,晚上写作业。我们这个家呀,夏天活就是多,孩子一放假,就得帮着干点零活。”
“没事,能完成就好,小学作业少。我就是随便走访走访,了解一下学生在家里的情况。那你忙吧,我回去了。”还没等康老师走出院子,李爽就背着一袋子野菜回来了。康老师一看,急忙走过去接过李爽肩上的袋子。李爽发现接袋子的是自己老师,顿时有点不自然了。李爽要比同龄的孩子长得瘦小,圆圆的小脸微微有些发红,弯弯的柳叶眉下闪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质朴的眼神透着坚毅。李爽一边用袖头擦着顺脸淌下的汗,一边说:“老师您再坐会儿吧!”
“不了,看把你累的,赶紧进屋休息一下吧!别忘了写作业就行。”
李爽目送着老师远去了。这才回屋。
康老师一边往外走还一边纳闷,人家孩子还帮助父母干零活,学习还那么好,你说咱这孩子……大志让他很伤脑筋。
三
这不,李爽和大志一同在村里念完小学,又一起上了县里的初中,由于县里离家远,所以在县里上学的学生都一律住校。每两周回家一次,有专门接送的校车,当然坐车肯定是要付费的。李爽这一住校真是如鱼得水,最起码她不用再干家务了,学习的时间就更加充足了。她虽然是从农村进城的学生,可学习成绩仍然是名列前茅。家里除了给她交食宿费用之外,几乎没有什么零花钱,因为李爽的父母就是个靠地吃饭的纯农民,爷爷常年有病,她还有个弟弟在上小学。
李爽每次回家,临走时妈妈就会给她带上几个煮鸡蛋。夏天还会带上几根黄瓜、西红柿之类的,都是自家小菜园里种的,妈妈说这是绿色的,拿着也能当水果吃上几天。李爽就因为这种节俭,也没少被同寝室的同学耻笑,就因为敬畏她的学习成绩,所以没人敢当面奚落她。也有部分同学,对她的学习成绩,那真是羡慕嫉妒恨。
再说康老师,最近一看到学生家长群里发的成绩单,心里就像有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的。大志的数学竟然打了三十分,刚进城的时候,儿子在班级咋的也能排个前三啊,现在可好竟然十六名了。每次回家,零花钱要的也越来越多了。一开始几十,后来一百,现在两周回一次家,走了就得给拿二百块钱,不拿竟然扬言就不去念了。儿子前脚一走,他晚上就跟老婆商量。“你说,咱家大志不但越来越能花钱,这学习成绩也越来越不像话了,这可咋办?究竟什么原因呢?”康老师现在一提儿子真是唉声叹气。大志妈,就因为自己没什么文化,总是被康老师留作话柄,大志一学习不好,或者有他看不惯的事情,他就会说:“跟你妈一样无知。”每当这时,大志妈也只能看着康老师,白愣几下好看的大眼睛。
康老师有个毛病,一着急那个有点发红的酒糟鼻就会冒汗。特别是当他看到群里发成绩单的时候,鼻子尖总是渗满汗珠。今晚他不但鼻子冒汗,就连额头也全是汗,他烦躁的向外推了一把老婆说:“过去点,炕烧这么热干啥。”
大志妈说:“你别一心烦就拿我出气啊,想想办法,光着急有用吗?难道我不急?”
“你急就有用了?明天你去李爽家,再打听一下李爽妈,看看李爽回家说啥没,也许能打听出点原因。”
“行,你睡吧,明天我去问问。”两个人都不说话了,可却谁也没有睡着。
大志妈知道,康老师现在被大志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又像掉进灰堆里的豆腐,拍也不是,打也不是,他一心想弄明白,大志学习成绩下降的真正原因。大志妈也是翻来覆去。眯了一会,天一亮她就起来做饭了,康老师吃完饭上班去了,她急忙收拾完家务,换了一件干净衣服走出家门。
大志妈赵淑云,个头得有一米六,别看嫁个老师,她连个初中都没念过。当时的康老师家里挨肩五个男孩,生活困难。有人介绍邻村的淑云,两个人一见面,康老师觉得,淑云除了没多少文化外,真的挑不出任何毛病。一米六的个头,看身段真称得上是窈窕淑女,特别匀称,白皙的皮肤,嫩得真能掐出水来。小瓜子脸上,配着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是那么的有灵性,又特别地会说话。第一次来康老师家串门,就把康老师的父母,哄得是提溜转。把个二老给高兴的,真是乐颠馅了。
康老师看着也是满心欢喜,他二人的婚姻就这么定下来了。淑云也没要彩礼,买买衣服,做做被褥就结婚了,一共花了能有两千块钱。
淑云过了门,特别能干,再加上康老师是挣现钱的,小日子过得挺红火。可就是有一样,去他家借取来往的,都得是村中有头有脸的人。什么大队书记,小队会计之类,除此,亲戚朋友都不好使,淑云自己更节俭,很少买新衣服,她的头发,从来不去理发店打理,总是绑个马尾,长了干农活不方便,就自己剪短一点,门帘总是自己剪的齐眉,看上去跟她俊俏的模样有点不搭。
康老师在这个村子里很受人爱戴,因为每家的孩子都得他来教,人家不但日子过得好,又有文化,学教得也好,在乡里,总能被评为先进教师。每到冬腊月,村子里都有个习俗,那就是杀年猪,村里除了特别困难的人家,几乎都能杀上一口猪。每年这个时候,康老师也就到了最抢手的时候了。只要有杀猪的人家,就没有不请康老师的,要是有两家,或者三家同时杀,邀请康老师真得提前打招呼,不然你就得再往后排。
可康老师家,杀年猪的时候特别少,康老师一说:“淑云,咱家今年也杀个年猪吧!又不是杀不起,每年都挨家挨户吃人家的,怎么隔三差五的,咱们也得请请人家啊!”
“杀什么年猪啊,杀一口猪,请一村子人吃,吃完也就不剩啥了。有请客吃的都够过年了,买点得了。你要吃了人家的,觉得不自在,再往后你就别吃人家的。”这两口子这么会算计,日子过得还能差么。
淑云走出家门,低头看了看好久没穿的新西裤,叠放得有点褶皱,她急忙用手抻了几下,又拍打拍打。小方领蓝格上衣洗的虽然有点褪色,整体上看去干净利落。她不再耽搁,急忙往李爽家走去。走到村中小卖店的时候,她竟迟疑地停下了脚步。她想就这么去问,人家不一定会告诉,她家正好有老人还病着。于是,她就进了小卖店,买了二斤苹果。说心里话,二斤苹果真不多,可淑云自己都从来没买点吃,除非大志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