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与克拉玛依的绿色情结(散文)
绿色,对于现在的克拉玛依来说,已经不再是什么难得的稀罕物了。当年这里却是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地方。
种树——绿色回忆
最初的克拉玛依没有一棵树。直到1963年,克拉玛依也只有一招门前有几十棵杨树和榆树。1964年春,在局党委的组织安排下,全局上下开始植树,先是从面粉厂到天山路。
我们文工团分到的任务区在友谊路东侧的一段,大约一百米。那时种一棵树特难。我们要挖宽1米、深1.7米的树沟,(那时我的身高还不到1.7米)先把戈壁石子儿挖出来,再换上从小拐等地挖来的好土,再把树种下去。我那时只有十几岁,人又瘦,身上没劲,挖得手上打了好几个泡。
防风林——油城卫士
1965年,我们在克拉玛依最北边(现在已经是市区内的文化步行街了)种植防风林,大约有2.5公里长。这是克拉玛依的第一道防风林,主要种的是榆树,因为榆树耐旱,又耐寒,也有一些沙枣树,但不多。
70年代末、80年代初,克拉玛依又在现银河路南面种植了第二道防风林,也是每排20棵树,总长度约3公里。1988年,又在现重油公司北面种上了第三道防风林,总长度约5公里。这些绿色卫士,对减少克拉玛依的风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90年代末,第一道防风林已经被改造成了文化步行街。在改造前,我还专门去那里看过,有些长了三十多年的榆树还没有胳膊粗。尽管如此,那些被保留下来的40多年的老榆树,就像自己的孩子,我们看着还是倍感亲切。
梭梭柴——温暖回忆
上世纪60年代,克拉玛依的人烧水、做饭、取暖,除了烧煤以外,主要还是打柴火。
现在年龄大一些的克拉玛依人,当时可能都打过柴火。
所谓打柴火,就是把戈壁滩上的梭梭、红柳等植物砍回家,有的人是背,有的人是挑,条件好一点的是用自行车驮。柴火越打越少,植被越来越差,打柴火跑的路越来越远。
所以那时买自行车都要买加重的,最好是“大国防”,载的东西多啊。有些单位的领导,每年秋天还要专门派车、或拖拉机,组织单位职工集体到戈壁滩打柴禾,解决部分困难职工的冬季取暖问题。戈壁滩上的绿色植被也破坏的非常严重。
人民公园——绿色情结
1964年,克拉玛依建立了第一个公园——人民公园,里面种了不少树,榆树、杨树、柳树、沙枣等。一开始里面还养过一头驴、一只羊、一只鹰、一匹狼,这也成了那时老百姓惟一的一个休闲场所。那时友谊馆旁边的几棵大柳树,树腰很粗得两人合抱才行,一天到晚都有人在树下乘凉、喝茶、休息、下棋。
克拉玛依人爱绿,走到小区里随便看看,除了绿树、绿草,家家的阳台上都会有几盆花草。到政府,到机关随便走走,所有的办公室也一定会见到许多绿色植物。
在文革期间,反对小资产阶级情调,不许种花养草,老百姓就会把芹菜根、白菜心、大蒜头、萝卜缨种在花盆里放在窗台上,让生活里有绿色的乐趣。
克拉玛依引额济克工程完成后,额尔齐斯河水引到克拉玛依,现在的克拉玛依已经由一片黄海(戈壁滩)变成了一片绿海,2010年,克拉玛依区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083公顷,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942公顷,公园绿地面积179公顷,公园6个,面积7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51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42.3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79%。
有一年冬天,我在步行街拍了几张绿色灯光映照的榆树,起名叫“绿色的遐想”,贴到网上,有网友回贴说,虽然枝子是干的,但有绿色,就像珊瑚一样,挺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