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今弹】【高僧大德颂】之三 七律 ——【高僧大德颂】五首(原创 新韵)
11、姚秦译经大师鸠摩罗什大师颂
罗什总角誉才星,沙门龙象法通灵。
天竺游学究玄义,姚秦传译书真经。
文简理莹和氏璧,诠妙释卓独秀峰。
莲出淤泥净不染,梵行功德垂汗青。
注释:
①唐太宗李世民诗赞罗什法师:“秦朝朗现圣人星,远表吾师德至灵。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翻经。文成金玉知无朽,口吐兰芳尚有馨。堪叹逍遥园里事,空除明月草青青。”(以上《颂诗》乃步唐太宗颂诗原韵奉和而成。因其颈联的“馨”字【唐韵】与【新韵】不谐,故以“峰”易之!)
②罗什总角誉才星,沙门龙象法通灵。鸠摩罗什(公元 344~413 年),简称罗什。祖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家世显赫,其祖上为名门。他自幼天资超凡,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他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师第一人。
③天竺游学究玄义,姚秦传译书真经。他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攻伐后凉,亲迎罗什入长安,入逍遥园西明阁,以国师礼待,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请罗什主持译经事业。尔后十余年间,罗什悉心从事译经和说法。先后译出《金刚经》等经论74部。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④文简理莹和氏璧,诠妙释卓独秀峰。由于他所译文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无碍,深受众人的喜爱,而广为流传,对佛教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中国佛教为有其良好之译本,系统之教义而面目一新,故被誉为佛典汉译之泰斗。
⑤莲出淤泥净不染,梵行功德垂汗青。前秦皇帝苻坚仰慕鸠摩罗什才学,派将军吕光去攻打龟兹,抢夺鸠摩罗什。吕光俘虏了鸠摩罗什之后,看不出他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就把他当作凡人戏耍,硬逼着他与其表妹龟兹公主成亲,酒醉破戒。后秦弘始三年(401年),皇帝姚兴遣硕德率军西伐后凉,又迎鸠摩罗什至长安。姚兴为能让其留下“法种”,强逼鸠摩罗什接受伎女十名,不让他再住僧坊,鸠摩罗什“一媾而生二子”。当时众人对此议论纷纷,毁誉渐起,甚至有人以此效仿。为能弘法传经,鸠摩罗什仍然忍辱负重,每到讲学时,总先语重心长地说:修行人“好比臭泥中开莲花,只采莲花,莫取臭泥。”
——于2013年12月16日编订!
——于2018年11月1日修订!
12、翻译家旅行家双兼的法显大师颂
孩提出家缁衣松,弱冠受戒伽蓝中。
花甲辞乡佛国游,杖朝归沐崂山风。
西天取经酬壮志,东土弘法建殊功。
梵本汉译等身齐,天下谁人不钦卿。
注释:
①孩提出家缁衣松,弱冠受戒伽蓝中。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平阳武阳(今长治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法显3岁出家做沙弥,20岁受比丘戒。他常慨叹律藏残缺,誓志寻求,遂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和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前往天竺求法。备尝艰辛,收获颇丰。
②花甲辞乡佛国游,杖朝归沐崂山风。法显以年过花甲的高龄,前后历十四年,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远途陆海旅行的惊人壮举,游历30余国,携带很多梵本佛经,于东晋义熙八年(412年)达青州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第二年秋到达晋都建康。在道场寺同佛陀跋陀罗、宝云等译出《摩诃僧祗律》等许多佛经,并撰写历游天竺记传《佛国记》。所撰《佛国记》不仅在佛教界广受称誉,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后圆寂于荆州辛寺。
③西天取经酬壮志,东土弘法建殊功。法显的功绩主要在于取经和翻译,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而他写的《法显传》对于世界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他的翻译对于中国的影响。《法显传》在国际上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的外文译本之多上。根据章巽的统计,共有英译本三;日译本三。既然有了这样多的译本,就必然有相应多的影响。《法显传》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鼎足而三,为研究印度古代史的宝贵参考资料。研究印度古代史的学者,包括印度学者在内,都将其视之为瑰宝。
——于2013年12月17日编订!
——于2018年11月1日修订!
13、主张“一阐提人皆得成佛”的道生大师颂
束发讲经初登坛,才华崭露美名传。
慧解阐提惊俗世,力倡顿悟耸轩辕。
旧学僧党诬良说,幽林顽石乐妙禅。
回望犹见青园寺,巧令宴开俱欢颜。
注释:
①束发讲经初登坛,才华崭露美名传。道生(355-434) 晋宋间高僧。俗姓魏,巨鹿(今河北省巨鹿县)人。居彭城(今江苏徐州)。幼随竺法汰出家,改姓竺,十五岁便登讲座,二十岁受僧侣的最高戒律具足戒。公元397年到庐山向慧远求学,公元404年问学于鸠摩罗什和佛驮跋陀罗。晚年,在庐山讲《涅槃经》,弘扬佛性学说。宋元嘉十一年(434),在法坛上端坐而逝。
②慧解阐提惊俗世,力倡顿悟耸轩辕。道生大师以慧解著称,在当时汉译典籍未完备的情况下,常见人所未见,如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之义。其顿悟成佛说认为:实相之理不可分,必须以“不二之悟”去冥符“不二之理”,才能豁然贯通,即所谓“顿悟”。道生所倡导的顿悟成佛说,对中国佛教涅柴佛性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与后来禅宗的“明心见性”理论有直接的关系。
③旧学僧党诬良说,幽林顽石乐妙禅。义熙十四年(418),道生剖析佛经义理,得出独到的研究结论:既然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既是有情,自然也可成佛,于是倡“一阐提人皆得成佛”。此说引起群情大哗,受到“旧学僧党”的攻击,被逐出建康。后北凉昙无谶译《大本涅槃经》传到建康,经中提到一阐提可成佛,其说得到证实。道生在庐山中隐居七年,终日在山林中沉思钻研,一次,在幽静的林间,他独自讲说起来,朦胧中仿佛见有人点头,他定睛一看原来是面前一块块的顽石,这就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由来。
④回望犹见青园寺,巧令宴开俱欢颜。道生后来南下,在宋都城建康青园寺居住。一天,太祖设法会,亲自同众僧侍于筵席旁,道生说法精采,众人听得入了迷,待静下来时食物已凉了,才意识到天色已晚。太祖却摆手道:“诸位名德大师,开始吧,太阳正在中天呢。”全场顿时一片寂静:佛家的规矩是过午不食的,太祖如此说,这不是让大家犯戒吗?尴尬中,道生面对众人疑惑的目光,神色如常,微微一笑道:“白日附丽于青天,天说它刚到正中,这有什么可怀疑的呢?”便随手拿起钵来进食。众人顿时醒悟,赶忙随他行事,暗中赞叹不止。这时的“天”——太祖也在一旁拈须微笑。一场尴尬被他轻而易举地化解了。
——于2013年12月17日编订!
——于2018年11月1日修订!
14、“解空第一”的僧肇大师颂
京兆俊彦崇老庄,志好玄微悦华章。
赏析维摩为击节,欢喜顶受叹无双。
师从罗什列四圣,名标龙象誉八荒。
肇论不朽惜寿短,天下痛悼失僧纲。
注释:
①京兆俊彦崇老庄,志好玄微悦华章。僧肇(384~414),东晋僧人,俗姓张,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原崇信老庄,读《维摩经》,欣赏不已,遂出家从鸠摩罗什门下。他擅长般若学,曾和道融等讲习鸠摩罗什所译三论,人称“解空第一”。僧肇曾在姑臧(今甘肃武威)和长安于鸠摩罗什译场从事译经,评定经论。著有《肇论》等名著,影响深远。卒于东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
②赏析维摩为击节,欢喜顶受叹无双。据《高僧传》载:僧肇“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乃历观经史,备尽文籍。志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后来,他“见旧《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乃言:‘始知所归矣。’因此出家。”这段史料说明僧肇是在将《庄》、《老》与《维摩经》沟通起来,以推动玄学新思潮而崭露头角的。
③师从罗什列四圣,名标龙象誉八荒。僧肇出家后,师从鸠摩罗什。他善方等大乘经典,兼通三藏,才思幽玄,精于谈论,被鸠摩罗什叹为奇才。由于僧肇擅长般若学,曾讲习鸠摩罗什所译三论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为鸠摩罗什门下“四圣”和“十哲”之一,而被称为“法中龙象”。
④肇论不朽惜寿短,天下痛悼失僧纲。学术界对僧肇的生年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生于384年,活了31岁;另一种认为他生于374年,活了41岁。 僧肇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弘始十六年(414),僧肇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一岁(或说:41岁),令僧俗大众痛感惋惜。
——于2013年12月18日编订!
——于2018年11月1日修订!
15、瑜伽系译师求那跋陀罗大师颂
天竺圣僧跨海来,祇垣译经展宏才。
往复咨析费推敲,妙得本旨萦心怀。
瑜伽初兴茂新叶,禅法远传连旧苔。
最喜东坡墨卷美,雪中梅花次第开。
注释:
①天竺圣僧跨海来,祇垣译经展宏才。求那跋陀罗(意译功德贤),中天竺人,本是婆罗门,因读《阿毗昙杂心论》感悟,遂改信佛法。出家初学小乘,后又深通大乘,当时的人都尊称他为“摩诃衍”。刘宋元嘉十二年(435)他经过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地,泛海到达广州,住在云峰山的云峰寺。宋文帝派人接他到南京,安顿在祇垣寺。当时的博学名士颜延之对他很敬仰,宋室的彭城王义康和谯王义宣也尊他为师,这样,使他的译经工作很快就开始了。求那跋陀罗主要译有《杂阿含经》、《大法鼓经》和《无量寿经》等佛教经典。
②往复咨析费推敲,妙得本旨萦心怀。求那跋陀罗最初在祇垣寺,集义学诸僧译出《杂阿含经》五十卷。《开元录》载“于瓦官寺译,梵本法显赍来”。接着在东安寺译出《大法鼓经》《相续解脱经》《胜鬘经》等。又在道场寺译出《央掘魔罗经》四卷、《楞伽经》四卷等。当时有徒众七百余人,宝云传语,慧观笔受,“往复咨析,妙得本旨”。
③瑜伽初兴茂新叶,禅法远传连旧苔。求那跋陀罗的翻译能够有系统地传播他所宗的瑜伽一系学说。最后瑜伽学系通过唯心所现的理论,组织独到的禅观法门,详细叙述于《楞伽经》,求那跋陀罗对它更一字不遗地做了直译功夫。由于求那跋陀罗传播了这一“禅法”的种子,后来得到达摩、慧可等人的培养,形成一派专讲《楞伽经》的楞伽师,终至蜕化为中国的禅宗。由这些事实,可见求那跋陀罗不单是个禅师,并还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位宗师。
④最喜东坡墨卷美,雪中梅花次第开。《楞伽经》从隋末、初唐始,渐渐失传。北宋仁宗时,重又现世,有张公以此《楞伽经》亲自教授苏东坡,并且出钱三十万,请苏东坡刻印此经,令流传于世。苏东坡好友佛印和尚建议说:“与其照本刻印,不如由苏东坡自己来书写,然后再刻印,其书法名气大,更能流传得久。于是苏东坡将此经书写一遍,然后刻印传世。现今所传《楞伽经》即为张公所传、东坡居士手书。自隋末至北宋末期,此经失传了近四百五十年!
——于2013年12月18日编订!
——于2018年11月1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