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老农卖田(随笔)
明朝中叶,由于朝纲混乱,宦官篡权,贪官污吏辈出,加上匪患不断和外邦侵扰,可谓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
1508年龙场悟道后,王阳明的事迹不胫而走,成了一根老百姓的救命稻草,心目中的一位好官。一天,正在正襟坐道的他,突然被门外一阵喧闹给打扰了,于是就对他的门生说道:“谁在喧哗?让他进来说话吧!”
随即,从门外磕磕绊绊地走进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农,一进门就跪倒在地:“老爷,青天大老爷,你就行行好吧,把我家那块天地给买下吧,家里已经二三天没有吃的了,我老伴又得了伤寒,没有钱去抓药,快不行了……”话还没有说完,就开始嚎啕大哭起来。
一生仕途坎坷的王阳明,曾经辗转过大半个大明江山,深知老百姓的疾苦。心里想到:“假如我买了他的田,他日后的生活怎么过?和要的他命又有何区别?”于是他灵机一动,缓缓地站了起来,来到老农面前,微笑地说:“老人家,你别急,先站起来,你听我说。”
老农连忙用衣袖擦了一把眼泪,止住了哭声说:“嗯,嗯……老爷,老爷你说……”
“好,好,老人家,你看我是一个仕途之人,今天在你这里掌政,明天还不一定要到何方为官,我买你的田有何用呀,你看这样好不好……”
一听到不买他的田,老农急了,慌忙再次跪下,未等王阳明把话说完,就再次呜呜地哭了起来。王阳明赶紧上前一步,将老农扶起,并说道:“老人家,你听我把话说完,你卖地只是为了有些钱好给老伴抓药,为了买些粮食度过这个饥荒岁月,这样吧,我先借些钱给你不就行了嘛,田,你还是留着自己种,也好维持天长日久的生计呀!”
说完,王阳明让门生带着老农,准备去后院取钱,可,老农刚走了几步,又迅速地转回头:“可,老爷,今天你借给我钱,那日后怎么还你?……”
王阳明笑了笑说:“老人家,你放心吧,日后再说,日后再说,先救人命要紧呀。”
在门生和王阳明的一再解劝下,老农才谢天谢地地拿着钱回家去了……
过了许多天,本来这件小事在王阳明的心里早已经淡忘了,可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无巧不成书,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有一天,王阳明带着二个门生外出公干,长途跋涉后,王阳明感到了唇干舌燥,当一个门生将盛水的皮囊递给他时,才发现皮囊不知道什么时候破了,一滴水也没有了。于是,王阳明赶紧向路右边不远的一条河流走去,老远就闻到了一股清新的气息。
来到河边一看,河水清澈见底,可见鱼游虾行。不由分说,王阳明就俯身掬水,只一掬,甘甜可口,清冽怡神,就让王阳明十分惊讶,下意识地站了起来,迅速地对门生说:“走,走,走,我们去看看它的源头在哪里?”
沿着河岸,大约走了有半个时辰,就见河面渐变狭窄,最后狭成为了山涧的溪流,岸芷汀兰,临近河边不远处,翠竹青青,绿柳垂髫,其间悠然可见一块丰美的天地。精天文、晓地理的王阳明,下意识地远眺近看,转悠了好一会儿,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好一块风水宝地,倘若我要拥有这块田地,定然要……”
看着主人兴高采烈的样子,一个门生暗自好笑,小声嘟囔道:“这,老爷真怪,前些日子,那个老农主动上门,央求你把他的地买下,你却不要,还给了人家好些银子。这回却又神经了,真是的……”
尽管门生嘟囔的声音不大,结果还是被王阳明听到了一些:“什么?你是说这块地就是那个老农的?哎……我……”接着喃喃地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说完,面带羞愧地闭目养神。
过了一会,他对门生说:“走,快走,我已经打消了这个念头了。”说完,大步流星地带着门生,往回走去……
这个故事,是根据《传习录》中的一句话改编而成,意在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此至圣至贤的大儒、心学大成之人——王阳明的心中也有个“贼”字,何况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从而提醒我们:心中有“恶”不要紧,去恶才是良知,去恶可以回归良知。致良知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地“致”,起心动念时,一定要纯,合天理,以良知行事,一旦发现不良,要悬崖勒马,回头是岸,才能够真正地做到致良知。
同时,我改编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在分析和学习阳明心学精髓之一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王阳明的事迹去解释四句教,效果要来得更好一些,身教重于言教,以实际事例去说明,要比肯乏味的教义来得快,更能让人容易接受。
那么,我们从这个故事里能够看到什么?又能够悟出些什么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当老农主动卖地给王阳明时,“人之初,性本善”,无善无恶是心的主体,使他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选择了“借钱”给了老农,既解决了老农的燃眉之急,也解决了老农的后顾之忧,是一种明心,一种净道。也体现了“心即理”的天道,说明王阳明时刻注意一个“致”字,致良知的“致”。
随着故事的延伸,当王阳明看到了那块风水宝地时,“贼”心占了上风,恶意蒙蔽了良知,证明了有善有恶是“意之动”,起心动念时,有了“恶”意;可是,当王阳明知道了那块地就是那个老农的时候,让他立即有了悔悟,闭目冥思使他知善知恶,选择了良知,选择了天道。从而,使他为善去恶,克服了拥有那块风水宝地的私欲,格物让他心情回归,为善去恶,使得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知行合一”的人。
另外,我们在老农取钱前后的言行举止来看,一句“怎么还?”也体现了老农虽然处于衣不裹体、食不饱生的穷困潦倒之境,同样具有良知,并非是像王阳明那样的人才具备良知,道出了人人有良知、良知与生俱来,以及人人皆可成为圣贤的心学精髓。
因此,我们在日常时候中,势必要遇到许多如意或者不如意的事情,势必要做出自己的选择,一定要唤醒良知,以良知的净道去行事,合情合理还要合法地处世为人,做一个新时代的“致良知”的人,只有致良知,才不会做出有伤别人、有伤自己的事。所以,今天我们倡导学习心学、做致良知的人,具有着及其深远的意义——修身,齐家,利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