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家园】把“泛爱众”应用在家庭教育中(随笔)

编辑推荐 【家园】把“泛爱众”应用在家庭教育中(随笔)


作者:柳絮如棉 进士,6805.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51发表时间:2018-12-03 20:31:32
摘要:拥有一个善良的心,拥有一颗博爱的心,在家庭教育中,在孩子的心中种上“大爱的种子”,将来孩子必然不会混的太差。否则,孩子会处处碰壁,四面受敌,人生路自然也不会太好走。

泛爱众出自《论语·学而篇》,原文是——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什么意思呢,解释过来就是——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所以,一般认为“泛爱众”就是广泛地去爱众人。然而在清朝李毓秀《弟子规》中有一个篇章详细地阐述了“泛爱众”,在这里,我们来看看译文:
   只要是人,就是同类,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同是天地所生万物滋长的,应该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高超。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有才能的人,处理事情的能力卓越,声望自然不凡,然而人们之所以欣赏佩服,是他的处事能力,而不是因为他很会说大话。
   当你有能力可以为众人服务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到自己,舍不得付出。对于他人的才华,应当学习欣赏赞叹,而不是批评、嫉妒、毁谤。不要去讨好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或者轻视他们。不要喜新厌旧,对于老朋友要珍惜,不要贪恋新朋友或新事物。对于正在忙碌的人,不要去打扰他,当别人心情不好,身心欠安的时候,不要闲言闲语干扰他,增加他的烦恼与不安。
   别人的短处,不要去揭穿,对于他人的隐私,切忌去宣扬。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勉励行善。宣扬他人的过失或缺点,就是作了一件坏事。如果指责批评太过分了,还会给自己招来灾祸。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规过劝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缺陷。
   财物的取得与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宁可多给别人,自己少拿一些,才能广结善缘,与人和睦相处。事情要加到别人身上之前(要托人做事),先要反省问问自己:“如果换作是我,我愿意吗?”,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就要立刻停止。(《论语》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受人恩惠要时时想着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应该宽大为怀把它忘掉,怨恨不平的事不要停留太久,过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处罚自己,苦恼自己!”至于别人对我们的恩德,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常思报答。
   对待家中的婢女与仆人,要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并以身作则,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大更可贵,如果仗势强逼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唯有以理服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没有怨言。
   其实,泛爱众,我们还可以理解为“世间万物皆可爱”,比如花草树木,桌椅板凳,锅碗瓢盆……都是值得我们去爱的。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唯有把泛爱众的释义进行拓展,才能有更长远的意义。所以,作为家长的一定首先要有一颗泛爱众之心,不然,很难去教育孩子。有些家长喜欢车,但从来不爱惜车,有些家长喜欢一件漂亮的衣服,买来之后,很少打理和爱惜,有些家长很喜欢孩子,孩子生下来后,不去认真地教育……这都是不好现象。
   世间万物皆可爱,我们家长虽然不是神,不是佛祖,但是,我们要一颗善良的人。我有一位学生的母亲,她的兄弟姐妹都非常的优秀,有一次和她聊天,我就问她:你们兄弟姐妹都这么优秀,不知道您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有什么高明的教育理念么?她说:其实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我的爸爸打小就经常告诉我们:人,只要善良,都不会混的太差,不过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由此可见,要想有颗泛爱众之心,善良是必不可少的。我发现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培养都还是很细心的。有一次,一位家长带着孩子来琴行(励志琴行)报名学习钢琴,孩子还小,他不小心把一支笔碰掉在地上了,家长马上告诉他:宝贝,快把它捡起来,它被摔痛了。这个孩子马上就把笔捡起来了。还有一次,一个孩子在琴行里无心掐了花盆里的一片叶子,他的母亲马上告诉孩子:花也像人一样,你掐他的叶子,他会痛的,会流泪的。你看看,你掐过的地方,是不是流泪了。下次不要掐了。孩子点点头说:嗯。然而用可爱的小手去抚摸了花的叶子。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家长要引导孩子去“爱”世间万物,首先要让孩子学会爱自己的衣服、鞋子、书包、学习用品等等。当孩子在书上乱画的时候,家长要告诉孩子,书是我们的好朋友,你在他的脸上乱画,他会不开心的。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直接说:不要在书上乱画,我们要爱书。孩子鞋子、衣服乱甩乱丢的时候,我们家长也要告诉孩子,要把他们摆好、挂好,我们要爱他们,因为他们给我们温暖,给我们遮羞,还保护我们的身体。
   确实,有些孩子一点也不爱惜自己的物品,什么东西都是乱扔乱丢,文具也不珍惜,经常这个找不到,那个找不到了。穿衣服也不爱惜,书包也不爱惜……这些陋习让家长朋友感到糟糕透了,除了责任心之外,更多的根本原因还是没有一个泛爱众之心。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家长朋友不仅要让孩子学会爱惜自己的物品,还要让他们爱护自己的家庭环境。除此之外,还要让他们学会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水和电之类的都是国家资源,虽然是我们花钱买的,但是,他们都是需要珍惜的能源。
   出门在外,家长朋友还要让孩子爱护公共设施,不要损坏公共设施。在公园里游玩时,不要让孩子攀折树木,践踏花草。到农村游玩的时候,不要有意驱赶家畜或是家禽,不要踩踏农民的庄稼等等。只有“敬畏”才能有“爱”,让孩子对万物生灵有一颗“敬畏”之心,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我们的行为能够体现我们的德行,我们要培养孩子有德行。而不是培养一个没有一点素质修养的孩子。
   一个心里具备“大爱”的人,他的前途才能光明和远大。爱有“狭”与“宽”之分,如果爱是自私的狭隘的,那么人生的路自然也是狭隘的、难走的。如果爱是宽泛的,那么人生的路也自然是宽泛的、好走的。大多数伟大的人物,都具备一颗“大爱”之心,比如孙中山先生的“博爱”情怀,比如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精神,比如袁隆平的题辞“催芽大爱种子”,比如古天乐为贫困地区捐助学校超过100所……我们打小培养孩子的“泛爱众”之心,对于孩子的未来是一定有帮助的。
   在教育孩子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也要有一颗“泛爱众”之心,让孩子学会包容,学会理解,而不是教育孩子斤斤计较,老谋深算。当孩子和同学争吵的时候,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对的,那么也不要得理不饶人,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要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如果自己的孩子错了,要主动向对方道歉,表明自己的诚恳态度。
   告诉孩子,遇到比自己弱势的孩子(比如说家穷或是成绩差),不要笑话别人,如果能够给予帮助,只要是力所能及的,就尽可能地给对方提供帮助。比如家穷的孩子被其他同学侮辱和嘲笑,可以做一些心理上的宽慰。比如成绩差的孩子,可以帮助对方一起学习。如果自己的孩子比较弱势,那么要教育孩子学会自强不息,要有一颗自信阳光的心,给孩子一些物质或是精神上的支持。家穷不要穷志气,让孩子做一个有志气的孩子。
   爱可以感化一切,但是,爱不是“盲目”的。爱是无私的,我们来看一下我总结的“爱的误区”有那些:
   一、为了虚荣而爱。
   这种爱是最可怕的,俗话常常把这种爱叫做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就好比是泥菩萨河,自身难保还要去救人。这种爱往往包含着一种潜在的自悲心理,拥有这种爱的人心智是不健全的。比如一个孩子,自己的成绩都搞不好,在那帮人家写作业,结果搞的人家的作业也写错了。再比如,一个孩子明明有钱吃中餐的,结果他把这些钱用来冲游戏了,你还让孩子把钱借给他么?如果借了,这种爱不就是为了“爱”而借的么?是不是有点太过于虚荣了呢?所以,爱不能为了虚荣而爱。
   二、奴性一般的爱。
   什么意思呢?爱是平等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也不是自下而上的,如果在爱的面前分了等级,那就不好了。有些孩子在学校里学会了官僚,比如说面对成绩好的学生,会投以羡慕的眼光,心里生出的爱是一种羡慕的爱,这种爱是带有一点奴性的。打个小比方,一个孩子有好的东西,会分给成绩好的吃,分给班干部吃,看不起成绩差的,家里穷的。这种爱就是包含一种奴性的。这样的爱是不健康的。再打个比方,大学里一些女孩子看到开豪车的男孩子,从老家带来的特产,会很乐意的分给这样的同学吃,而条件差的同学呢,却又看不起。
   三、偏执型的爱。
   有些孩子由于一些先天个性,总会偏爱一些自己心仪的同学,比如与自己性格相投的,比如与自己境遇相同,比如与自己喜爱相同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慢慢地开始挑剔一些事物,严重的还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偏执的性格。这样也是很不好的,既然说是“泛爱”,一定不能“偏执的爱”。孩子将来总要面向社会的,社会上什么样的人都有,有几个能与自己偏爱相同的呢?虽是说:道不同不以为谋,这里这指的事业伴侣,择友标准等,与“爱”无关。如果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了,在单位里上班,总是关心与自己志趣相同的人相处,其他人就会冷漠对待,这样也不好,小则影响工作,重则会被别人挤兑。所以,偏执型的爱也是不健康的。
   所以纵然是世间万物皆可爱,也要是“理性的”、“有原则的”爱。当然,我们不能把“理性的”和“有原则的”作为借口。有些时候爱是需要通过良知来判断的。如果没良知的判断,那么这种“爱”会慢慢地变得畸形、扭曲。当然,爱不需要借口,不需要理由。拥有一个善良的心,拥有一颗博爱的心,在家庭教育中,在孩子的心中种上“大爱的种子”,将来孩子必然不会混的太差。否则,孩子会处处碰壁,四面受敌,人生路自然也不会太好走。
  
   2018年12月3日

共 386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从“泛爱众”的出处一路阐释,讲到清朝李毓秀在《弟子规》中对“泛爱众”的解释,广征博引,说明了“泛爱众”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文章中还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些教育的方法,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全篇文章哲理性很强,视野开阔,说理有理有据,对于做人处世教育子女很有启迪意义。好文章,建议加精!感谢赐稿人生家园!【编辑:田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18-12-03 20:34:50
  一篇美文,具有教育意义,值得学习!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