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大善人王克勤(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大善人王克勤(散文)


作者:纪昀清 举人,3438.7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452发表时间:2018-12-06 13:17:10
摘要:王克勤是颇负盛名的大善人,他不仅是周至人民、户县人民的骄傲,更是陕西人民的骄傲!他的善名将会被人们永远铭记和怀念!

因某种机缘,我认识了陕西省大雅礼乐文化促进会会长刘知民老师和王克勤的小儿子王卫星先生,通过座谈和翻阅相关资料,我对大善人王克勤先生感佩有加。
   王克勤,1919年3月12日生于户县甘河镇尹村,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一生急公好义,乐善好施,虽不苟言笑,但却因一桩桩善举而闻名遐迩。尤其是上姚村的那些老人们,每每提及“王克勤”的大名,都赞不绝口,称其为“王善人”、“大善人”。
   他的善根,追根溯源,最早应缘于不同凡响的家世。他出身世代望族,高祖曾是身家清白、齿德俱尊、闻名乡里的耆老乡绅,被县令推举出席过乾隆皇帝的千叟宴,堂上至今还高悬着乾隆御赐的“恩泽紫禁”金匾。其父王允信,为清朝贡生,民国初年任周至县土地丈量委员,当年是创业的好手,既经营户县尹村的家业,又在黑河东岸的楼观镇上姚村租下黑河滩,开荒种地,买下三百来亩地,盖了庄房,修了院落,建起了吊庄,为人仗义执言,处事宽宏大量,行善村邻乡里。每年夏秋,乡亲们用其父的牲口种地,其父都慨然应允,不收分文。其伯父王允恭,性情豁达大度,教学认真精进,一生热衷公益办学,为周至县武成中学首任校长。
   王克勤自小耳濡目染,深受家族前辈广结善缘的影响,自然会善由心生,践行善道。
   而将如是善行真正付诸于实践,则缘于他接管吊庄。1935年,吊庄产业又得以发展,急需用人,年仅16岁的王克勤便尊奉其父的指派,收拾简单行李装上车,携妻将子,辞别二老,从老家户县尹村迁徙至周至县上姚村,肩负起经管本家吊庄的任务。由于他始终坚持“义中求财”的理念,因而将家业经营得也越来越兴旺。他虽然年轻,却把家训“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奉为座右铭。正因如此,凡他经手属于公众的钱粮,从不挪用一分一文,一丝一毫。他曾把其父在上姚村置办的300多亩地租给佃户耕种,每遇到佃户诉说困难,他就不由分说予以减免,甚至全免。
   他的敦厚善良,为其以后成为“大善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王善人”美名的由来,则缘于上姚村突降大火时王克勤的仗义疏财和奋力救灾。
   据1999年4月1日《周至报》刊载的王安全《火海凤凰——楼观镇上姚村王克勤先生事略》一文记述:
   “1949年5月10日,上姚村西南角一家媳妇和男人忙着整天插秧,媳妇请来妹妹哄娃。两三岁的娃娃被大风肆虐的响动惊醒了,就大哭大叫。无奈间,想起姐姐的叮嘱,娃肚子饥了就给炒鸡蛋吃。于是,姑娘就到灶火门,点着一把麦草塞进锅底,拉动风箱,火苗舔着锅底,油滋滋地热了。姑娘慌慌乱乱地去取鸡蛋,麦草火星掉下灶门,燃着了脚底麦草,腾地一声火焰窜起。偏偏这家男人是勤快人,农闲时喜欢割柴,成捆的干柴架在楼条上。这火寻着干柴,烈焰呼呼。姑娘慌忙扔下鸡蛋,捞起马勺,奋力刮水,泼向灶门的烈火。楼上的火焰趁机卷起草棚的干草,大火浓烟弥漫了三间草棚。娃娃被烟呛得哑了声,姑娘被烟火烤灼得鼻涕眼泪,失急了抱上娃跑上街,呼天抢地失声喊:‘着火了!救火呀!’
   “留在村中的几十名老弱者闻声跑出来,端水灭火,而火借风势,风助火威,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火烧连营,将4条街烧成了火焰山。这浓烟烈火腾空数十百丈。彼时虽有青壮年从地里冲进村中来救,但那火已成势,如何救得下?抢出城门的家具衣物,零散堆在地里,飞来的火星和未扑尽的暗火相勾结,这里一堆火,那里一片火,城里城外,尽成火海,霎时封住了城门。
   “上姚村明代建城,清末民国,兵匪如毛,全村110余户,430余人,齐心协力,数次翻修,高筑城墙。平日里城墙雄视一方,防备匪盗。今日眨眼间火海吞噬城门,城门变为火墙,救火的人们被圈在城中火海,无处逃生,惊慌不断有人被火烧伤。”
   王克勤得知,心急火燎跑回村,奋力救火。
   只见村中关帝庙,四周火势汹汹,王克勤跑回家,“浇湿四五床棉被,顶在头上,上到庙顶,把湿被儿盖在火焰燎烧的地方,捂灭了火,保住了公产。又见大火封了城门,他指挥大家跑到村西北角的空地上,攀着城墙上胳膊粗的藤条,爬上城墙,又用长绳,一一吊向城外,趟过护城河,暂避村外。”
   “直到黄昏风停了,大火方才渐熄。环顾村中,残垣断壁中冒着缕缕残烟。近百户人家被烧得没有一升口粮,没有一寸缕线。畜禽被烧得焦臭,树木尽成焦棒立在黑墙边,锅灶家具渐渐稀烂,近300间房屋化为乌有。村中染房、旅店、厢号、货铺大部分烧毁。也有三五家,救出一半间残房,三两件家具。”只有王克勤等四五家幸免于火。“天降灾祸,灾民家家绝望,号啕声震天动地,一村人将背井离乡。”
   王克勤心痛惨状灾情,为了挽留乡亲重建家园,挨家走访。由楼观镇羊坡村陈程林创作的《王克勤舍财》经本中唱到:“王克勤站村中泪流满面,呼乡亲莫要走放弃家园。我吃住不能让大家旁观,残病弱和老小我管宿膳。我拿出衣和粮救济贫难,莫哭喊莫恼怨挺起腰杆。全村人合一心抱成一团,互相帮互相助重建家园。若离家去讨饭从此走散,把老幼和庄稼谁来照看。住一村是一家救灾消难,亲帮亲邻帮邻流血流汗。山不塌地不陷人能胜天,度此劫收庄田再干来年。”
   之后,王克勤又组织本村小学学堂的师生腾出教室,安置灾民。但由于灾民巨多,无法容纳,为了解决灾民的临时住房问题,不让乡亲背井离乡,王克勤思前想后主意拿定,决定拆掉房屋,将木料砖瓦分开搭盖临时居所。次日一早,他便邀集灾民到家门口,请大家动手拆自家房屋。村民感激涕零,无人动手。当年14岁的马金贤回忆说:“谁能忍心下手拆那么好的大房。王克勤劝不动大家,自己上到房上,挖倒脊兽,哗哗哗把瓦一页页蹬下来。大家见了,也就动手拆房。我在房下转瓦,也是王老先生的受益者。我家有二三亩地,租了四亩地,当下没有一点钱,愁得泰山压顶。我爹背回半口袋粮,说是王老先生给的。”
   火灾亲历者翟俊荣在《王善人救灾》歌谣中也如是写道:“王克勤着了急忙把房上,搬脊兽拆房瓦气宇激昂。众乡亲见此情才把房上,十二间大瓦房一齐拆光。椽和檩按大小分类堆放,把木料分灾民筹备盖房。把自家地坎上树木分净,还宣布种地户不交租粮。从姚村到尹村大车来往,运粮食运木料解救饥荒。”
   为了筹集粮食木料,王克勤率先带头,又从尹村老家拉来粮食木料捐给村中。
   在这救灾的紧要关头,为了安定民心,迎接全国解放,王克勤又毅然动员村民自救,组织救灾会。
   王克勤亲自指挥,开展救灾工作:组织全村铁匠、木匠,搭盖灾民的临时住房,制作简单家具;组织妇女将捐来的布匹缝制成衣物;组织老人搓草绳,打麻鞋,分发粮食;组织青壮年劳力下地收麦,不误农时。
   对于他的善举,其妻也予以默默支持。
   其妻出身农家闺秀,自小聪明伶俐,才貌出众,通情达理,贤惠淑德,十几岁时到王家,辅佐王克勤幼时的学习生活,操持家务,打理生活琐事。她的婚姻是建立在儿童时代,尊崇父母安排,嫁夫随夫,夫唱妇随,照料丈夫,孝敬长辈,年龄虽小,但非常知理,和睦亲邻,勤劳俭朴。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甘于寂寞,不怕风吹雨打,顽强生活。
   在这关键时刻,其妻主动将金银首饰和衣服予以变卖,捐给救灾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她经常烧香拜佛,相信“积善之家有余庆,积不善之家有余殃”。她经常给子女们讲丈夫王克勤积德行善的故事,就是想让他们以丈夫为榜样,与人为善,多做好事,不做坏事,要对得起丈夫用毕生心血所赢得的善名口碑。此时此刻,她又怎能袖手旁观呢?
   《王善人救灾》歌谣中对此这样记述:“克勤妻任素贞贤淑义仗,卖金银和首饰再卖衣裳。捐给了救灾会灾民穿上,把她的贤名儿代代流芳。”
   在王克勤夫妇精神的感召下,各村在饭时也纷纷担来饮食碗筷,以解灾民燃眉之急。不出数日,救灾有了头绪,人心安定。
   不料,当救灾工作刚刚理出头绪时,兵灾却接踵而来。
   1949年5月初,周至即将解放,胡宗南残部、十大县团、秦岭守备区等在沿山一带拉壮丁、抢粮食,姚村一日数惊。时年三十岁的王克勤,一米八五的个头,结实有力,正是做壮丁的最佳人选。全村救灾工作刚有眉目,如被拉丁,救灾工作势必前功尽弃,如想留下,就必须想一个万全之策。于是,王克勤思来想去,便痛下决心,“把烙铁烧红将左腿烫伤,红烙铁放腿上滋滋作响。疼得他冒冷汗昏倒地上。苏醒后将伤腿敷药扎绑,咬着牙忍着痛挪步扶墙。”
   次日,他拄着拐棍,继续指挥救灾工作。王克勤的这一义举,感动了临近村落的父老,向上姚村捐赠木材、衣物。在他的指挥下,“二十天三百间草房盖齐,姚村堡无一人流落外乡。”上姚村度过了这场罕见大灾。
   一次座谈会上,翟俊荣说:“王克勤把救灾会办得好,全村灾民有吃有住。乾县、武功、兴平、户县一带人都称赞王克勤是王善人。”
   之后,除陈程林、翟俊荣外,楼观道人就此事也创作了《王善人》经本,以此赞颂王克勤的善行义举,至今广为传颂。
   就连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听到王克勤毁家纾难的事迹后,也情不自禁欣然命笔:“克勤先生,大同世界有所得,天下为公,要使老者有所养,壮者有所用,幼者有所长。”
   这便是王克勤被称作“王善人”“大善人”美誉的由来。
   说实话,王克勤拆房救灾和烫腿救灾的事迹着实震撼了全村,也深深地震撼了我。可是经过多方走访,才发现,王克勤之所以这么做,并非一时冲动、偶然心热,而是与其自小就与众不同的秉性做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其一,王克勤自小就豪爽仗义。刘振甫老人回忆说,那时候,他和王克勤等小伙伴经常玩“垒枣山”的游戏。由于王克勤身体壮实,经常自愿垒在“枣山”的底座。每次先生进行惩罚时,都是王克勤一个人承担责任,从不出卖其他的小伙伴,还说王克勤有江湖老大的气势。
   其二,王克勤自小就有生意头脑。比当年的会计刘振甫老人都会算账。私塾先生检查背书时,他经常和先生讨价还价,执意要背那个字数最少的,不背字数较多的;当先生检查背诵因未背过就要接受惩罚时,他就央求先生用戒尺的宽面打手心,不让用窄面打,而且还讨价还价地少打几下。记得一次还提前偷偷地藏了先生的戒尺,气得先生罚他不准吃午饭。
   其三,王克勤自小就爱据理力争。念私塾时,老师在学堂立下规矩,做错了题得打一板子。他答对了半道题,老师要打板子,他便与老师论理说规矩,老师只得打了半板子。
   其四,王克勤自小就志向远大。念了三年私塾后,转入甘河小学读书时,常与伴儿读孔孟之书,听老师讲圣贤之事,对眉县横渠的张载喜欢得不得了。一次老师问他,你喜欢哪位先哲?他站起朗声背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为他日后践行善事指明了方向。
   其五,王克勤自小就学习用功,功课俱佳。他的作文言之有物,常受老师夸赞,并被当做范文给同学们朗读;他写的毛笔字也备受老师赞赏,常拿去给同学做影格;他当班长时,组织活动得力,工作层次分明,井井有条,老师夸他将来是个大才。
   其六,王克勤自小为人淳厚,从不摆架。一年四季,他身着一身农家黑衣裳,放学和长工吃一样的饭菜;放假和长工一起割草铡草喂牲畜,推土起圈,上地干活。成人后,长工抽纸烟,他也抽纸烟,长工抽旱烟,他拿起烟锅也抽旱烟。这为他日后经管吊庄奠定了良好的人脉关系。
   其七,王克勤自小就有“领导”风范,不仅慷慨大气,还乐于助人。
   2017年8月5日,在尹村村委会举行的“怀念大善人王克勤座谈会”上,年过八旬的王志学老人回忆说:“王克勤为人淳朴善良、慷慨热情,我比他小,但我从记事开始,就知道他是我们的‘娃娃头’,我们都是人家的跟屁虫。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爱站到高处讲话,尤其爱讲那些江湖侠义的英雄故事。听我的父亲讲过,有一年大旱,村中许多人家里都颗粒无收,吃了上顿没下顿,其中也包含我家,那时也就五六岁吧,家里的姊妹们也多,经常饿得我们整天哭闹,大人就出去借粮借钱。王克勤知道小伙伴挨饿的事情后,就回家偷出许多的红薯和馒头散给我们,事后还让他父亲给家家户户借一袋粮食,后来听说也不要乡亲们归还。像这样的事情经常有,王克勤从小就乐于助人、慷慨大气,我那时虽小,但我觉得王克勤就是干大事的人么。”王志学老人就经常用王克勤的事迹教育他的子孙后代。
   又据年届96岁的刘振甫老人回忆说,他和王克勤是自小耍得好的玩伴,他俩都是七岁时在尹村的老爷庙私塾才开始读书的。由于王克勤是他们的娃娃头,村里十几个同岁的小孩,还有比他大的孩子,都愿意听他的指挥。那时,家里穷的孩子经常吃不饱,王克勤就从家里拿大白蒸馍给他们吃。王克勤虽然是地主家的孩子,但却谦逊温和,为人仗义,经常给小伙伴们送铅笔和本子。他天资聪颖,有眼色,人缘好,不仅做事考虑周全,组织能力也特别强。经常是私塾先生不在时,王克勤就站到桌子上,两手叉腰,手拿着先生的戒尺,开始大声讲话,小伙伴们都会认真地倾听。每次讲完话,他就开始给大家散发白面馍馍。由于王克勤跟其父经常去县城,见的新鲜事情多,一回来就给他们详细讲述。

共 873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纪昀清老师多角度、多层次地精雕细刻,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具有菩萨心肠的王克勤,一个广结善缘的王克勤,一个通达开明的王克勤,一个舍财救灾的王克勤。王克勤是颇负盛名的大善人,他不仅是周至人民、户县人民的骄傲,更是陕西人民的骄傲!他的善名将会被人们永远铭记和怀念!这是一篇感动人心的精彩散文。文章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流畅。作者情感细腻,以质朴流畅的语言,层层深入地将王克勤极富特点的光辉事迹串联起来,将王克勤丰富的个性特点及其奉献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情感浓郁、文笔流畅,描写生动,议论中肯,有一种一气呵成、动人心弦的力量,鲜活地刻画了一位大善人的光辉形象,读来很令人感动、佩服。特别推荐,希望读者们喜欢。【丁香编辑:孙巨才】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孙巨才        2018-12-06 13:22:22
  感谢【文采飞扬】社团社长纪昀清老师赐稿丁香,祝纪昀清社长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工作愉快,社团兴旺!
2 楼        文友:孙巨才        2018-12-06 13:26:39
  纪昀清社长宣扬善道,功德无量。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 楼        文友:孙巨才        2018-12-06 13:32:01
  经编者电脑搜索,此篇已在“散文网”发表。如此精彩的散文因不是原创首发丁香社团,丁香无法为您申报精品,深表歉意与遗憾。热烈欢迎纪昀清老师以后将原创首发作品赐稿丁香!
4 楼        文友:纪昀清        2018-12-06 14:48:18
  感谢孙巨才老师的精彩评析,编辑的认可,让我大为感动。因为此文之前投给了逝水流年社团,却被其社长纷飞的雪以此文是对《善的光芒》一文的略微修改,属于重复投稿为由,予以退回,还将我无情地加入了黑名单。与其辨白,还被其奚落。能否给流年投稿,于我而言,真的不重要。问题的关键是《善的光芒》与《大善人王克勤》写的虽是同一个人,但在主要内容的选材上,却迥然不同,前者2000余字,是对王克勤一生的概述,后者8000余字,是对王克勤毕生的详实叙写,个别词句,或许相接近,但纵观全貌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何以有“重复发文”之说呢?为此,我决不苟同,这才尝试着投给丁香社团。是您慧眼识珠,才让这篇长文重见天日,还给予如此高的评价,让我对江山和丁香社团,重又恢复了信心。至于能否评精,对于有过此经历的我而言,也已不重要了。只要读者认可就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5 楼        文友:孙巨才        2018-12-06 17:58:03
  我在编辑此篇文章前,反复电脑搜索,也发现了作者的写王克勤2000多字的文章,初看我也误认为属于同一篇文章,因此退出了编辑,准备退稿。停了一会,我想到此篇8000多字,其中6000多字究竟写的什么,我又进入编辑,认真看看到底有什么不同。这样一看,发现真是一篇宣扬善道、充满正能量、对社会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优秀文章,要比那些小资情调、风花雪月、自我陶醉、无病呻吟的文章不知要好多少倍!对于王克勤这个人物形象,作者树立得非常丰满,事迹也确实感人,因此就编辑发表了。既然作者已撤销了在其他地方的发表,那么在丁香就应该算作是原创首发,建议丁香社团将此篇佳作申报精品。
6 楼        文友:娇娇        2018-12-07 20:55:02
  您好昀清社长,感谢您一直对丁香社团的热情支持和信任,十分敬佩您的人品与文品,文学是我们对生活的诠释与热爱,正所谓清者自清,相信您的人品,正如文中赞美的人和事,一个人只要拥有一颗善心,传递一份正能量,就是最具魅力的品质,祝贺您!
娇娇
7 楼        文友:纪昀清        2018-12-07 22:09:27
  感谢娇娇文友的由衷鼓励和信任。今天一同事给我讲了他年少读书时被老师无辜抽耳光的故事。说是下课铃响了,一男老师因拖堂还在投入讲课,不料外班某个男生不知状况,突然推门而入,并啊了一声,就急忙拉门而逃。该男老师的上课思路突被打断,因而火冒三丈,就拉门而望,不巧,宋同事恰巧从该班门前经过,该男老师就以为是他在做恶作剧,遂不分青红皂白就将他拉进教室连扇了几个耳光,打得他面红耳赤,无所适从,顿时都懵了。还让他将家长叫到当面,说清此事。家长前来,当着老师面,终于查清真相,还他清白,男老师知道错怪并误打了宋同事,但由于端着老师架子,自始至终也未向宋同事道歉。同事母亲还苦劝儿子:你老师打你也是为了你呀。此事就此了结。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倍受冤屈的宋同事。纷飞的雪根本就未看全文,仅凭首段文字个别语句相接近,就给我冠以“重复发文”的高帽,还专门在QQ群里专意告知我,已将我加入黑名单,逝水流年社团不再接收我的投稿。这还不并算,居然还出言不逊说我是想在他们社团“混水摸鱼”,太伤人自尊了。有时发现,若不像孙巨才老师那样心细如发,多问个为什么,像传播善道之类充满正能量的文章,势必会石沉大海,难见天日。谢谢娇娇文友的开导,一切都会过去,唯有刚正不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8 楼        文友:粉红莲秀        2019-02-10 02:39:01
  感谢老师赐稿丁香,分享精彩美文。谢谢老师支持丁香社团。祝新春愉快,文乐顺意。
    
做过生意的读书人!谁的江山,百媚千娇?谁的世界,各领风骚?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