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入冬初雪迎梅开(随笔)
昨日大雪,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二十一个,算起来是冬季里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到来。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资料记载,“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说明这个节气天气寒冷,降雪概率高,降雪量也相对较大。这一时节气候分为三候:“一候鶡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就是说此时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是一年中阴气最盛时期。
据中央气象台分析,这次寒潮来得比以往迟,对南方影响要比北方大,北方大多处于干冷状态。12月上旬北京地区连续4天(12月6日至9日)最低气温在处零下8℃以下,刷新10年新纪录,而南方不光是气温下降,还伴有连阴雨,加上气温骤降,体感更冷。
清晨出门天气阴沉,朔风萧萧,午时回来,天降毛毛雪花,初雪应节气而来,应景而来,飘飘然如若无人之境。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初雪,终于粉饰而来,虽然身处寒意之中,却也有暖意其中。对于初雪的喜爱来自儿时,那时没有现在这样的暖冬,比现在冷多了。今天虽然天空飘着雪花,我竞然棉衣还未穿,可儿时早已经棉衣上身,都说孩子喜欢雪,尤其是初雪,无论白天夜晚都会乐此不疲多看一眼,在飘雪中用手接飘落的雪花,送入口中,虽然无味却感觉有味;有时还会从嘴里呼吸出热气,抬着头让自己的脸与雪花贴得更亲更紧,即使雪花钻进脖子里、袖筒里也不避讳。遇到积雪多处,还会用脚跺跺,以示不怕寒冷。
在我国的文学史、诗歌史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初雪咏梅了。在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中,流传着上万首描写雪的美丽诗词,其中大半诗词中都有关于雪和梅的描写。雪是冬天的精灵,也是冬天最美的礼物,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梅是我国十大名花之首,位列为四君子、岁寒三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尤为人敬重。
晁冲之作的词《汉宫春.潇洒江梅》: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霜期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却是有、年年塞雁,归来曾见开时。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江天、分付他谁?空自忆、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这首词赞美了梅花“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的品格。
宋朝大诗人卢梅坡初雪咏梅的诗《雪梅二首》,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二,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作者在第一首里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梅与雪争春的场面。梅花虽然差于雪的三分洁白,雪却输于梅花的那一段香气。第二首说,梅花开放时如果没有雪,则显示不出梅的神采韵致,梅和雪共同构成了最完整的美。
宋代大词人辛弃疾在《念奴娇·梅》中这样写雪梅: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香嫩,迥然天与奇绝。尝记宝篽寒轻,琐窗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有个人忆。这首词上半阙是写梅花开枝头色泽神态,天真自然得无人媲美。下半阙写梅花迎寒自开,被那梦醒后的佳人隔窗轻摘,插戴鬓边,是何等的荣耀。飘泊天涯,形体消瘦,但风韵仍不减当年,依然冰清高洁、傲骨无双。不管是万里风烟还是一溪寒月,都不能欺侮它。不如远离这尘世喧嚣,归入山林,至少仙宫中还有个人在想念它。
还有那清代诗人钱澄之的雪梅诗作二首:一,何处花先放?向南三两村。未春天似梦,彻夜月无言。且喜昏鸦散,毋嫌翠羽喧。众芳久寂寞,赖汝照乾坤。二,离离压残雪,脉脉照溪滨。一任夜五月,何妨天不春!芳华凭俗赏,风味与谁亲?只觉闭门后,徘徊似有人。第一首作者用神来之笔描写梅花,高妙之处在于没有写梅花的色、艳、香,却让你凝想其中的神韵,拂之不去。第二首更是将雪梅不争春时,随意赏视,风韵可亲的神采表达出来,甚至会馆关门了,还似乎有人在依依不舍地徘徊。
从以上这些诗句中不难看出,初雪咏梅的确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最爱,诗词佳句为千古所传咏。
今天喜见初雪,情景交融,我有感而发,这正是:初雪纷飞窗外明,入冬情思迎梅开。不畏严寒持傲骨,万里风烟识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