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情系招堤(散文)
作为贵州省首批十大风景区之一,安龙招堤风景区早已久负盛名,这座小县城因它而名声大噪,十里荷塘成为黔西南一胜景,也是黔西南人的骄傲。
安龙县城东北原是一片泽国水乡,俗称“陂塘海子”。每年雨季,山洪下泄,陂塘水涨,直涌城厢。公元1694年,安笼镇游击招国遴为保护城坦,沟通海子两岸,培植风水,捐俸银2000两,并亲率工匠开山伐石,抬土挖泥。经过一年时间筑成一道长80余丈、宽8尺许的石堤。后人遂仿“苏堤”和“白堤”,取名“招堤”以示纪念。1848年,兴义知府张瑛将堤加高5尺,又于堤畔培柳、水中植荷,使原先祸害城垣的陂塘海子变成了安龙一道靓丽的风景——招堤十里荷花。招堤风光俊逸秀美,清代著名学者朱逢甲以“水色涵山色,荷香杂稻香”的联语描绘了它的美丽景色。
安龙因招堤而闻名,招堤因荷花而美丽,所以安龙自称“荷都”不为过,荷在城中,城在荷中,凡是来到的人都陶醉在这荷城中,流连忘返。
我虽不是安龙人,但我对安龙情有独钟,特别是对招堤更是念念不忘,仿佛是许久未见的恋人一般,因为这里有我当初的一段美好的回忆。我曾经在安龙师范读书,而恰巧招堤就坐落在师范学校门口,出来便是招堤,当然是最熟悉不过了。
当时招堤的游客已经是相当火爆了,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虽然当初十里荷塘才初具规模,设施并不完善,但是那时景区已开始售票了,游客不断。
如今的招堤风采依旧,魅力不减当年,可是我再也不是当初的青少年了,但路还是原来的路,招堤还是原来的招堤,看到它既熟悉又陌生,两旁的整齐的冬青树似乎换了新的发型,变得不整齐了,柳树苍老了好多,新生的杨柳正在取代它;三洞桥、五洞桥仍然屹立着,不知有多少双脚踏过,荷花、鱼儿不知更替了多少代,它们还认识我吗?
遥望半山亭之上,少年张之洞写的《半山亭记》在石碑上还清晰可辨吗?从招堤上走进景区,两排如士兵站岗的白杨树还是那样威武,树叶遮天蔽日;卖玩具零食的小商贩同样在忙碌着,物品丰富了许多。有一样没有变,那就是喂鱼的炒米花,我买了一小袋往水里扔,池塘里的鱼蜂拥而上争抢着。
来到曲桥上,顺便拍了几张照作留念,同一地点,人物相同,背景相同,时间、角度相同,却照出效果完全不同。岁月在变迁,时间一直推着我们向前走,要是时光能倒流,我想回到十年前的我。
高高矗立的布依女英雄的塑像王囊仙,还是那样英姿飒爽,宛若挥剑号令三军殊死抵抗,她的故事还在民间传颂着。石头雕刻的莲花生动逼真,虽受岁月的洗礼,看不出有啥大的变化。
最夺眼球的依然是那美丽的花仙子——水中芙蓉,亭亭玉立的身姿,穿着绿色的裙子迎风起舞,在跳那水上的芭蕾,让人浮想联翩。荷叶总是为那些鱼儿们遮阴纳凉,河塘为水鸟、野鸭们准备了吃不完的大餐,水草、芦苇照常提供它们的栖息住所。
明显不同的是,荷塘已栽种遍及十里,站在观荷亭之上,眺望陂塘海子花海一片,十里荷塘美如画,花海映蓝天的奇妙景象呈现在了眼前,荷叶散发的清香味道仍然那样熟悉,它的品格还是那样高洁。面对如此壮观的美景,让我不由地想起了杨万里所描写的杭州西湖美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十年风雨历程,招堤见证了许多人和事。时间在改变一切,改变不了招堤海纳百川的情怀,也改变不了我那颗爱你的心、念你的那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