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今弹】【高僧大德颂】之五 七律 ——【高僧大德颂】五首(原创 新韵)
21、净土宗先驱昙鸾大师颂
昙鸾降世在雁门,净土宗义承东林。
道藏仙方焚沟壑,观经佛旨锁北辰。
敕住大寺蒙山秀,晚移玄中石壁神。
宏阐易行接甘露,众生雀跃喜高吟。
注释:
①昙鸾降世在雁门,净土宗义承东林。昙鸾,一作昙峦。为南北朝时北魏医僧。雁门(今山西代县)人,生于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 476年)。昙鸾家近五台山,十四岁到五台山朝圣,随即出家成为佛弟子。圆寂于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 542年);一说圆寂于北齐天保五年( 554年)以后。
我国净土宗有三大祖庭:庐山东林寺、山西玄中寺、陕西香积寺。玄中寺座落在山西交城县西北石壁山,北魏名僧昙鸾大师,晚年主持寺中,继承东林慧远遗志,在此宏阐净土教义。此后,由道绰、善导等人先后接续他的未竟事业,终于在寺里正式创立了净土宗。因其影响颇大,故常推为净土教初祖。
②道藏仙方焚沟壑,观经佛旨锁北辰。他为昙无谶译的《大集经》作注,中途积劳成疾,为求健康长寿以完成弘法意愿,他长途跋涉赴南朝梁地求访道教名士陶弘景,得到了陶隐居送的十卷长寿仙方。但在北上归途中路经洛阳,天竺僧人菩提流支说中土道家的长寿仙方不能长生,赠给他《观无量寿经》,并说这本经是解脱生死的大仙方。(佛教文献中记载)昙鸾受菩提流支的影响,焚毁了陶稳居送的仙方,一心致力于净土经典的研究和净土思想的弘扬。观经:【观无量寿经】的简称,为净土三经之一,是净土宗奉行的主要佛教经典。
③敕住大寺蒙山秀,晚移玄中石壁神。昙鸾先曾敕住蒙山并州大寺,晚年移居石壁山玄中寺。昙鸾自号有魏玄简大主,受到南北朝帝王和朝野僧俗尊崇。魏孝静帝称他“神鸾”;梁武帝称他“肉身菩萨”。一生弘扬净土思想,奠定了净土宗立宗的理论基础,是一位杰出的净土宗大师。神:(形容)有灵气。
④宏阐易行接甘露,众生雀跃喜高吟。易行:即易行道。甘露:乃梵语的意译,喻佛法、涅槃等;此指甘露门。高吟:指念佛;昙鸾的“易行道”即信众通过念佛寻求阿弥陀佛的接引,念佛借得阿弥陀佛之力,易于修成正果。
中土净土思想源于道安、慧远诸高僧;而奠定净土宗理论基础的是昙鸾。他主张通过易行道借得他力(佛力)修炼最易修成正果。这种宣传佛有无边的威神力,强调信徒自觉信奉佛教,就能往生西方净土的说教成为净土宗立宗明教的根本宗旨,通俗易懂、简便易行,从而赢得了社会各层民众的欢迎,后来成为中国佛各宗派中信奉者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派。
——于2013年12月26日编订!
——于2018年11月3日修订!
22、大乘瑜伽翻译家菩提流支大师颂
永宁宝刹列僧班,道场元匠才接天。
瑜伽地论誉双璧,密宗法术独占先。
太极传译君笔劲,邺城讲经众耳酣。
春风拂煦还晴翠,流支疏塔碧苔欢。
注释:
①永宁宝刹列僧班,道场元匠才接天。菩提流支,(意译为道希),北印度人。他是大乘瑜伽系佛教学者,博通经、律、论三藏,又熟悉刚刚兴起的密宗教法,志在宏法,于北魏永平元年(508年)经西域来到洛阳,受到魏宣武帝的优礼,提供优越的条件让他从事译经工作。在洛阳宏大的永宁寺里,人才济济,单就受到朝廷供养的天竺和西域僧人就达七百多人。中有一人,被敕为寺里译场的元匠(领班人),此人就是我国佛经翻译史上有名的菩提流支。
②瑜伽地论誉双璧,密宗法术独占先。菩提流支一行带来的梵文经卷多达万夹,他首先选择瑜伽系的重要经典进行翻译。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还分别培养出了一大批“地论师”,形成了在北朝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地论》学派。
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在译经成就与促进中国《地论》学建立发展方面难分高下,但在密宗法术上,却是独步一时,无人可与抗衡。据说有一次他曾经诵咒使井水满至井栏,用钵舀水盥洗,被人崇拜为神圣。但是,他担心世人为密宗法术所惑,不能领会掌握密宗的宗教精神,所以密而不传。
③太极传译君笔劲,邺城讲经众耳酣。朝廷对于他的译经非常重视,选拔了先已来华的著名梵僧勒那摩提和佛陀扇多和他合作,还拨给通晓佛学的僧侣和儒士1000多人作为译经助手。译场就设在皇宫内的太极殿,开译的第一天,宣武皇帝亲临译场,亲自担任笔受,第二天起才由僧人僧辩等接替笔受工作。经过三年多的辛勤劳动,译出了《究竟一乘宝性论》《法华经论》《十地经论》《宝积经论》等瑜伽系重要著述,多属瑜伽学的开创者无著、世亲的作品。
菩提流支在邺城讲学,可以造就的学士达数千余人,最为突出的有僧休、法继、诞礼、牢宜等人。勒那摩提的主要弟子为慧光、道房、定义3人。慧光先已精通律学,从勒那受业,又成《地论》名家。其门下也是人才济济,突出者有法上、道凭、僧范、昙遵等人。菩提流支到邺都不久,不知所终,无从可考。
④春风拂煦还晴翠,流支疏塔碧苔欢。清咸丰进士、邑人梅雨田有诗曰:“印度东土初祖从,流支疏塔碧苔封。多云山上多云蓡,寂寞荒山野寺钟。”后山民于寺旁水塘中捞起密藏半个世纪的乾隆年间白云石碑一通,中行镌文“临济正宗三十二世天峰真性和尚之塔碑”。碑志有云:“夫多云一山,乃菩提流支自西域来,阐教中土,卓锡于此。讲经说法,注译诸经,独传千有余年。”
——于2013年12月27日编订!
——于2018年11月3日修订!
23、立雪断臂的慧可大师颂
少年儒生冠虎牢,博览群书称文豪。
深通老庄易学精,穷研内典圣谛漻。
立雪断臂耸禅林,韬光养晦隐云巢。
邺都弘法逞才辩,楞伽高筑登天桥。
注释:
①少年儒生冠虎牢,博览群书称文豪。深通老庄易学精,穷研内典圣谛漻。慧可,一名僧可,本名神光,达摩祖师为其改名慧可,为中国禅宗第二祖。俗姓姬,虎牢人(今河南荥阳县)。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阳)游化,即礼他为师。慧可从达摩苦学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达摩传授给他的四卷《楞伽》重视念慧,而不在语言,根本主旨是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达摩“理入”根本意义在于深信一切众生具有同一真性,如能舍妄归真,就是凡圣等一的境界。慧可继承了这个思想。
②立雪断臂耸禅林,韬光养晦隐云巢。谈到慧可的禅法,就令人想到他“断臂求法”的传说。《宝林传》卷八载唐法琳所撰《慧可碑》文,记载慧可向达摩求法时,达摩对他说:求法的人,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于是慧可乃立雪数宵,断臂表示他的决心。这样才从达摩获得了安心的法门。因此“立雪断臂”遂成为禅宗有名故事而广泛流传。达摩圆寂后,他在黄河近边一带韬光晦迹;因早年名驰京畿,许多道俗前访问道,请为师范,他随时为众开示心要,因而道誉甚广。(一乘:佛教术语,谓引导教化一切众生成佛的唯一方法或途径。)
③邺都弘法逞才辩,楞伽高筑登天桥。天平初年(534)慧可到了东魏的邺都(今河北临漳),大弘禅法,有些学者不能理解他的学说,时常发生争辩。当时门下拥有千人的著名学者道恒,竟指慧可所说法要为“魔语”,密遣上足弟子和慧可诘难。但他的弟子听了慧可说法后欣然心服,反而不满道恒。【楞伽经】由禅宗达摩祖师传给慧可,为禅宗崇奉主要佛教经典。
——于2013年12月27日编订!
——于2018年11月3日修订!
24、《高僧传》作者慧皎大师颂
鸿儒硕学通百家,吴越俊彦堪可夸。
春夏讲经口吐玉,秋冬著述笔生花。
炉峰揽胜撷绮云,翰海搜奇淘金沙。
高僧荟萃入新传,释教阆苑展奇葩。
注释:
①鸿儒硕学通百家,吴越俊彦堪可夸。春夏讲经口吐玉,秋冬著述笔生花。慧皎(497~554),南朝梁时僧人,佛教史学家,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他学问渊博,兼通佛学与儒道百家之学,对于经、律尤为擅长。住会稽嘉祥寺,春夏讲经传法,秋冬专心著述。两晋南北朝时期,僧俗学者著作的中国僧人传记极多,其中记述最全面系统、影响最大的僧传为梁代释慧皎的《高僧传》。其传世的著作唯有《高僧传》30卷。他为写作这部书竭精尽瘁,取得了超迈前人的成就,使其书成为佛教史籍中的名著,本人亦因此书而名扬佛教史。慧皎晚年遇上侯景之乱,载籍荡失,他本人行踪已无从查考,故唐代道宣的《续高僧传》中虽有慧皎之传,而不载其氏族和生卒年月。或谓慧皎在梁末承圣二年(553年)避难迁至湓城(今江西九江市),次年二月逝世,享年58岁,可备一说。
②炉峰揽胜撷绮云,翰海搜奇淘金沙。他曾住会稽宏普寺博览该寺藏书,因对梁僧宝唱所撰《名僧传》不满,遂立志撰写《高僧传》。为此,他更加勤于搜集有关资料,自称“尝以暇日,遇览群作,辄搜检杂录数十余家及晋宋齐梁春秋书史、秦赵燕凉荒朝伪历、地理杂篇、孤文片记,并博谘故老,广访先达,校其有无,取其同异。”即不但把有关的僧俗典籍网罗无遗,还实地访问了故老、先达,取得了丰富的口碑资料,并对各种资料做了细致的校勘、辨伪工作。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体例完备、结构宏伟的大著,堪称为一部迄至梁代为止以人物活动为主的中国佛教通史。慧皎的《高僧传》在佛教史上一直得到很高评价,唐释智昇在所著《开元释教录》中甚至赞扬此书“可传之不朽”。 炉峰:会稽山香炉峰。此联喻其搜集资料校勘辨伪之繁难好似炉峰撷云,又如瀚海淘金。
——于2013年12月27日编订!
——于2018年11月4日修订!
25、佛经翻译家真谛大师颂
博访众师修道勤,学通内外谙经纶。
锡卓扶南伸远志,磬击华夏振释门。
怜逢干戈哀早兴,喜纳龙象恨晚临。
译经百万传中土,广弘摄舍慰英魂。
注释:
①博访众师修道勤,学通内外谙经纶。真谛(499—569)梵名拘那罗陀(意译亲依),又名波罗木陀或作波罗末陀,佛教史上一般称之为真谛,有时将南朝“陈”放在名前,称他为陈真谛。原籍西天竺优禅尼国,出身婆罗门族。少时博访众师,学通内外,尤精于大乘之说。少时博览群书,精通佛理。
②锡卓扶南伸远志,磬击华夏振释门。他立志周游诸国,弘阐佛法,不畏艰险,到达扶南国(约当今柬埔寨)。后随梁朝使节张汜扬帆渡海,于梁中大同元年(546年)八月十五日到达南海郡(治今广州)。又由南海郡陆行北上,历经两年,于太清二年(548年)闰七月抵京城建康,此时真谛虚龄已经50岁。
③怜逢干戈哀早兴,喜纳龙象恨晚临。真谛始达建康,受到了朝廷的热情欢迎,梁武帝亲加顶礼,并把他安置在华林园宝云殿供养,准备译经。但是过了不久,就发生了侯景叛乱事件。侯景东逃后渐渐安定,其后战火又蔓延开来。
在译经弘道的共同事业中,真谛与助手兼学生们建立起真挚深厚的感情。例如专程从京城赶到广州投于真谛门下的慧恺,先后与真谛同译《摄论》和《俱舍论》,真谛对他有相见恨晚之慨,曾对他感慨道:“如果我能更早得到你的帮助翻译经论,那么我的翻译成绩就不致于缺少。尽管如此,现在译出两论(指《摄论》和《俱舍论》),词、理圆备,我也死而无憾了!”
④译经百万传中土,广弘摄舍慰英魂。真谛在华期间,虽因世乱不遑宁处,但他随方译出经典部卷之多,仍为同时诸译师所不及。他所译经论主要有《十七地论》、《金光明经》、《无上依经》、《仁王般若经》、《广义法门经》、《唯识论》、《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律二十二明了论》等。
光大二年(568年),慧恺代真谛为僧宗、法准、惠忍等僧人及成名学士70多人讲《俱舍论》。八月,慧恺未及将《俱舍论》讲完,得病逝世。真谛非常感伤,抚膺哀痛。他觉得慧恺一死,自己如失左膀右臂,惟恐《摄论》和《俱舍》从此无人弘传,对实现自己的志愿是极大的损失。为悼念慧恺,也为了激励其余弟子,他召集道尼、智敫等弟子,到法准房中共传香火,令弘《摄》《舍》二论誓无断绝。事后真谛续讲慧恺未讲完的内容,待讲到第五《惑品》,终因哀伤过度,发病停讲,至第二年宣帝太建元年(569)正月十一日入寂,终年71岁。广弘摄舍:指《摄大乘论》和《俱舍论》;简称《摄》《舍》二论。
——于2013年12月28日编订!
——于2018年11月4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