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我不说,早春里有你的意味深长(赏析) ——读千克聿《早春》二首
《我不说,早春里有你的意味深长》读千克聿《早春》二首
明末清初的著名诗评家叶燮认为“诗歌”有“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这在千克聿的诗歌写作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的诗歌很多时候是通过个性表达来给读者呈现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同时,又会留给读者深深的思索。而这种思索并不全是因为诗歌本身而生,而是通过作者的表现形式,和与读者间超乎常规的诗意互动留下的第六空间共鸣。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灵的升华和洗礼。他的这种雷击般的点拔和提示是觉醒式的,让人在一瞬间开悟,并不敢忘怀。
出于对诗歌的天生敏感和敬畏。在最近读到他的两首“早春”小诗的时候,仿佛已经沉寂已久的阅读兴趣再次被唤醒,仿佛在早春的旷野里突然被天空的流云和春雷惊到,有了一种呐喊的冲动。这是两首看起来随意而轻描淡写的诗歌,但经过作者的个性表达与修饰,廖廖几笔,呈现别样风流。
在第一首小诗当中,起笔悠然自得,春暖花开。绝妙之处便是诗意的转折。胳子窝都有发芽的想法——一句话把诗人对春天的渴盼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立刻就想张开双臂,怀抱春天。这样的引领是不可拒的,每个人走到这里,必定迷路,必定跟着他给我们的路,义无反顾。而这并不是最关键的,在第二段的诗歌当中,诗人并没有像很多人一样,抓紧和主题相关的要素,强硬的带入,而是剑走偏峰,直面忽略主题,忽略发芽的想法,忽略阳光的形状,甚至忽略雨,忽略颜色,季节。这些勇敢的舍弃,最终恰恰是读者不能舍弃的。诗人就像一个考官,把所有的想像留给读者,让我们自己去构建,去打开。而他此时,又仿佛置身事外,最后一句,由景入情,繁华后的冷清,让人禁不住悲从中来。
按照这个思路,再读第二首诗,你会由衷的感到诗人写作的时候那种全身心的用情与投入。所有表面呈现的,都有他背后隐忍的。所有你能想到的隐忍,又仿佛在诗歌中若有所指。这种前后的呼应,文字与情感的交汇,读者与诗人的共振是妙不可言的。你会发现,他的诗歌从不刻意美化,也不刻意说教。他总是喃喃自语,却能够让我们在他的唇齿之间感受到一种不可名状的力量,仿佛惊天的告白。仿佛在指引着某些事物的觉醒,某些生命的开悟。而回回头,我们又惊觉其实他并不愤世嫉俗,也不感天动地。只是不动声色的张了张口,又合上。像一个阅尽千山的行者,对着即将出发的你摆摆手,又笑笑。如此简单,又如此意味深长。
附原作:
早春
文/千克聿
找一个暖和的地方
胳子窝都有发芽的想法
我用一个中午,抚摸阳光的形状
雨不是主题
要在一夜之间提高草的分贝
我的风筝落空
2018-02-26
初春
文/千克聿
初芽没有本意
但不是看个热闹这么简单
早晨先看见很冷
雨的一番夜话
骗谁都想起个早
只是,也没后悔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