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今弹】高僧大德颂之六 (七律) ——【高僧大德颂】五首(原创 新韵)
26、天台教观的奠基人慧文大师颂
妙法莲华教义玄,高祖龙树遥相传。
金口所记宗谱清,今师相承佛脉延。
观经自悟赖慧根,安禅弘通倚圣缘。
三谛圆融源君起,天台尊奉理自然。
注释:
①妙法莲华教义玄,高祖龙树遥相传。《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为天台宗崇奉佛教经典。我国佛教天台一宗,自从隋朝智者大师建立以后,门人灌顶曾提出天台宗“金口所记”和“今师相承”的传承关系。其中,第十三祖为龙树;此后,龙树传中土慧文,慧文传慧思,慧思传智者。智者《观心论》云:命归龙树师,验知龙树是高祖也。”慧文,又称慧闻,籍贯和生卒年月不详。
②金口所记宗谱清,今师相承佛脉延。根据“今师相承”所记,依次从后向前,逆推传承关系,由智者上溯慧文,慧文上溯龙树。所谓“今师”,就是智者。为此,《摩诃止观》说:“台(智者)、衡(慧思)、慧文,宗于龙树。”不管“金口所记”,还是“今师相承”,慧文在天台宗传承上,都是中土第一人。由此可见慧文在天台宗弟子心目中的地位。
③观经自悟赖慧根,安禅弘通倚圣缘。相传慧文是无师自悟的。他读《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体会到“三智实在一心中得”;又因读《中论》四谛品,因缘生法即空、假、中一偈,联系构成了慧文一心三观和所观的一境三谛的思想的禅法。鸠摩罗什在长安期间传译《智度》论和有关禅经,慧文远承其学,近复取资于北地六家禅师明、最、嵩、就、鉴、慧用心之法,更发展之。
④三谛圆融源君起,天台尊奉理自然。慧文一心三观和所观的一境三谛的思想的禅法,其后由慧思传承给了智顗。到了智顗,它的内容更加以充实,从修观上更开展为一念三千的“三谛圆融观”,以为天台一宗教观中心。慧文即是这方面奠定基石的人。慧文的禅法,似包含有中国初期传入的《安般守意经》、《般舟三昧》等,而以般舟系的大乘禅法为其心要。
——于2013年12月29日编订!
——于2018年11月4日修订!
27、定慧双开的慧思大师颂
普贤摩顶开智囊,十年苦修不寻常。
南岳禅法彰尘世,金字般若藏经堂。
誓愿独盟表宏志,定慧双开导慈航。
师从初祖传三昧,门下释子竞鹰扬。
注释:
①普贤摩顶开智囊,十年苦修不寻常。慧思禅师(公元515-577年),南北朝时代的高僧,武津(今河南上蔡)人,俗姓李。少年即归崇佛法,尤其喜欢《法华经》,曾持经到冢间读诵,深受佛陀讲说此经,方便度化众生的慈悲感动,而涕泣不已,当天晚上即梦见普贤菩萨为其摩顶而去,自此智慧大开,不认识的字句经文都能懂得。他十五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跟随慧文禅师学习禅法。他白天为众讲说、统理僧事,夜间则坐禅修定。持续十年的时间,每日诵持《法华经》,七年修持“方等忏法”及“常行三昧”,因此奠定了深厚的禅定功夫。
②南岳禅法彰尘世,金字般若藏经堂。慧思在光州游化历时十四年,乃于陈代光大二年(568)带了徒众四十余人前往湖南、入住南岳。在那里继续提倡修禅,陈地信众望风归附。他很感慨当时南地佛学界偏重理论,轻视禅观,于是双开定慧两门,日间谈理,夜间修禅,同时讲说禅波罗蜜。陈主尊他为大禅师,倾动一时。后又还住南岳,继续传授禅法。
慧思三十四岁时(548),在兖州讲禅法,因徒众人品复杂,时生是非,遭遇邪师的猜忌谋害,从此中止北游,率众南行。先到信州,后入郢州,随地应请讲说大乘。在郢州又遭恶人在食物中置毒加害,徒众有三人因中毒致死。梁代承圣二年(553),他率众再向南行,到了光州,次年入住大苏山,在开岳寺、观邑寺讲《大品般若经》,信众日增。因此,遂发愿写造金字《般若经》,四十四岁时(558),于光城县齐光寺实现了写金字经本并贮以宝函的心愿。
③誓愿独盟表宏志,定慧双开导慈航。慧思极重视写造金字《般若经》这件事的完成,特撰《立誓愿文》,叙述自己出家学道、习禅以及在各地游化迭遭诸异道扰乱毒害,因而发心写造金字经本的因缘,立誓修禅解脱法、得神通力、弘扬般若、广度众生的大愿。由于这篇《立誓愿文》的流传,更引起了远地信众的归仰,远来归从他的人益多。
他的禅学思想重视般若,以后到处讲说般若,发愿守护弘扬,这就使他的禅法尽力于引发智慧、穷究实相。这一倾向,也和他亲承慧文禅师的传授有关。慧文是北齐一代最著名的禅观学者,他所提倡的禅法即是定慧并重的。特别在慧这方面,慧文对于《大品般若》上讲到三种智慧(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可次第证得亦可同时得到的道理,有其独到的见解。慧思得其真传,更结合到他自己对于《法华经》的领会,在禅学的理论和实践上,又提出独到的说法。
④师从初祖传三昧,门下释子竞鹰扬。在理论上,关于智慧,他根据《法华经方便品》,提出穷究诸法实相的“佛之知见”作为一切智慧的最高标准。关于实相,他也根据《方便品》,特举唯佛与佛乃能穷尽的境界,即:所谓诸法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项,为摄一切法实相,且具有圆满意义的主要内容,并据此建立了所谓“十如”实相之说。又据《大智度论》分析“如”有通别之说,以阐明十如相互间的关系。在实践上,他也结合到从《法华经》上体会到的圆顿法门,用来修习法华三昧,并还具体地推广应用于日常行事上,倡导了“法华安乐行”的实践行法。
慧思的门下颇多,最著名的当推善于发展师说,创立天台学系的智顗,其次有新罗人玄光及大善。他如南岳的僧照、枝江的慧成、江陵的慧威等都著名于一时。玄光将南岳思想传入新罗,为以后台宗教义流行于朝鲜半岛的先驱。
——于2013年12月29日编订!
——于2018年11月5日修订!
28、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顗大师颂
师从慧思崛南陈,法华文句光释门。
太极阐经悦少主,扬州授戒束帝魂。
还归天台休禅院,重整山寺习静林。
五时八教开新宗,三谛圆融天下闻。
注释:
①师从慧思崛南陈,法华文句光释门。智顗(538—597) 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世称智者大师,是中国天台宗的开宗祖师。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人。十七岁时,值梁末兵乱,家庭分散,颠沛流离,遂在荆州长沙寺佛像前发愿为僧。十八岁时,投湘州(今湖南长沙市)果愿寺法绪出家,授以十戒;师叫他去慧旷律师处学律,二十岁受具足戒。这时他已精研律学,深好禅观。二十三岁拜慧思为师,修习禅法,证得法华三昧。陈光大元年(567)慧思临去南岳时,嘱他往金陵(今南京)弘传禅法,他就和法喜等二十七人一同东下,到达陈都讲禅。过了两年(569),受请主瓦官寺开讲《法华经》,树立新的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一宗教观的基础。
②太极阐经悦少主,扬州授戒束帝魂。陈至德三年(585)三月,智顗再到金陵,住灵曜寺。陈少主请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又讲《仁王般若经》,慧暅、慧旷、慧辩等名僧都奉命参加讨论。后移居光宅寺,讲《法华经》。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为扬州总管,遣使到庐山坚请智顗往扬州传戒,他即前去为杨广授菩萨戒,受到“智者”的称号。
③还归天台休禅院,重整山寺习静林。开皇十五年(595)春,智顗又从杨广之请,再到扬州,撰《净名经疏》。当年九月,他辞归天台,重整山寺,习静林泉,这时他已五十八岁了。两年后,杨广遣使入山迎请,走到石城,疾亟不能前进,不久入寂,世寿六十岁,僧腊四十。智顗入灭后,晋王依照他的遗愿在天台山另行创建佛刹,后于大业元年(605)题名为国清寺。
④五时八教开新宗,三谛圆融天下闻。智顗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发明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他成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始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法华宗。他强调止观双修的原则,发明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的道理。在传承系谱上,尊龙树为初祖,以北齐慧文为二祖,慧思为三祖,智顗是四祖。
——于 2013年12月31日编订!
——于2018年11月5日修订!
29、三论宗实际创始人吉藏大师颂
南陈隋唐盛誉隆,博学多识天下崇。
三论玄义创新说,解行相应笃志恒。
传经布道佑中土,耕云播雨泽东瀛。
遥指秦皇刻石处,峥嵘嘉祥是祖庭。
注释:
①南陈隋唐盛誉隆,博学多识天下崇。吉藏大师(549~623),陈、隋、唐时僧人,三论宗实际创始人。祖籍安息 ,俗姓安,又称胡吉藏。祖世避仇移居南海(今广州),后迁金陵(今南京)。其名为真谛所取。7岁从法朗出家,有颖悟誉,具戒之后,声闻转高,19岁替法朗复讲经论。隋平定江南以后,他到会稽(今浙江绍兴)住嘉祥寺,宣讲三论,听众常千余,被尊称为嘉祥大师。唐初被征为高祖所设统领僧众的十大德之一,备受唐王室敬重 。弟子知名者有慧远(蓝田悟真寺)、智顗、硕法师、慧灌等。其思想远传高丽、日本。
②三论玄义创新说,解行相应笃志恒。吉藏历经三朝盛名不衰,是因为他对佛学的精深和有创见。他的学说,初从其师法朗,深究《三论》和《涅盘》,继而摄取天台宗的《法华玄义》,最后倾力于阐扬《三论》。在他之前,佛学界研究讲习古三论的,先后有僧肇,道融,后有僧朗等。吉藏集其教义之大成,创立了【三论宗】。圆寂前,吉藏还写下一生中最后的文字《死不怖论》。
③传经布道佑中土,耕云播雨泽东瀛。吉藏弘法五十余年,造就弟子很多。见于史传记载的有慧远、智拔、智凯(同名两人)、智命、硕法师、慧灌等。硕法师曾著有《中论疏》。慧灌,高丽国人,曾从吉藏研究三论,后入日本传弘三论,被称为日本三论宗的初祖(日本师炼《元亨释书》卷一本传)。吉藏晚年住延兴寺,武德六年圆寂,寿七十五 。著有《中论疏》、《十二门疏》、《三论玄义》、《大乘玄义》、《二谛义》等。
④遥指秦皇刻石处,峥嵘嘉祥是祖庭。三论宗祖庭是浙江秦望山嘉祥寺。秦望山,即刻石山,在浙江省绍兴地区之诸暨市枫桥镇乐山村东北部,与绍兴县交界处(即绍兴县平水镇平江村西南),是会稽山脉名山,土名“燕子岩头”,“自诸暨入会稽,此山最高”,该山与龙头岗、鹅鼻山(也叫峨眉山或娥避山)、石屋山相连,传说系秦始皇会稽刻石处。秦望山因秦始皇的登临望海而成越中名山,也因李斯的铭文刻石,而成绍兴于兰亭之外的又一书法重地。
——于2013年12月31日编订!
——于2018年11月5日修订!
30、华严宗初祖法顺大师颂
受持定业年十八,因圣寺中披袈裟。
法门龙象神德卓,帝心尊者朝野嘉。
阐经彰显正理直,传道绝弃浮词夸。
弘倡华严少陵原,灵塔光灿白莲花。
注释:
①受持定业年十八,因圣寺中披袈裟。法顺,俗姓杜,一称杜顺,雍州万年县(今陕西长安县)人,生于陈武帝永定元年(公元557年)。十八岁出家,从因圣寺僧珍禅师(又称:魏禅师)受持定业。后来在庆州、清河、骊山、三原、武功等地传道说教,所说直显正理,删去浮词。法顺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在南郊义善寺圆寂,时年八十四岁,葬于樊川的北原华严寺。
②法门龙象神德卓,帝心尊者朝野嘉。当时盛传他有种种神异的事迹,所以《续高僧传》(卷二十五)把他的传记编在《感通类》,并且说唐太宗仰慕他的神德,引入内禁,隆礼崇敬。《佛祖统纪》卷二十九、三十,载有唐太宗和他的问答,并说唐太宗称他为“帝心”,后世遂有“帝心尊者”之称。
③弘倡华严少陵原,灵塔光灿白莲花。杜顺虽是禅师,但又以华严为业,住静终南山,著《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等,为华严宗初祖。传说杜顺圆寂时,有两只鸟飞入房中,悲鸣哀切。杜顺尸身一个月后仍肉色不变,一直有异香飘出,后起塔藏葬。现存杜顺塔呈方形角锥体,共7层,高约21米,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每层叠涩出檐,檐下均砌两层菱角牙子,塔身壁面用砖砌成扁柱、栏额、斗拱、昂等,第三层嵌有“无垢净光宝塔”刻石。
——于2014年1月1日编订!
——于2018年11月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