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家乡的小龙虾(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家乡的小龙虾(散文)


作者:刘懿波 布衣,429.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47发表时间:2018-12-28 21:32:08

【流年】家乡的小龙虾(散文) 清末,长江支流耦池河溃口,浊浊江流涌入洞庭,大量泥沙在湖心淤积成一片绿洲,从洞庭湖中长出了我的家乡——南县。
   近年来,家乡的小龙虾名气越来越大,挤身全国三强,去年还因其红亮饱满、美嫩鲜香、营养丰富的特有品质,而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但至今我都记得清楚,家乡最初是没有小龙虾的,尽管它早就在上世纪30年代来到了中国。
   印象中,大约是到了80年代未时,这些不速之客才不知怎么就来到了这里,当时可谓是为非作歹,祸害一方。
   它们打出来的洞可深达一米多,穿透田埂绰绰有余,常常在一夜之间就能把一丘田的水放得精光。
   为此,家乡的老百姓不得不到镇上去买来专用的药剂,将之毒杀干净。
   那时,当地人都把它看成是一种不祥之物,根本就不敢吃。
   刚参加工作那年,我去乡下的同学家里做客,由于没什么菜,我俩就拿起他家里的鱼网去打鱼。忙了一下午,谁知打上来的鱼不多,小龙虾倒是是成了灾。不一会,就有一大木桶了。
   鱼太少,我们就只能吃虾了。
   因为以前从没吃过,所以也不知道怎么整,我们就把个头大些的虾的钳子拧下来,小的就只要虾尾。虾钳就用菜油炸熟,再加点盐,然后咬开外壳后吃里面白嫩白嫩的钳肉;虾尾则去掉外壳后,用大火爆炒,加上辣椒、紫苏、大蒜等作料后,起锅装盘,味道确实不错。现在看来,这种吃法还是蛮奢侈的。
   大热天,村里人习惯把桌子摆到屋前的谷坪中吃饭,而湖区人的房子都是伴着一条大水渠依次而建,称之为居民线。
   所以,过路的人很多,当他们看到我们在吃小龙虾时,都感到非常惊讶。这东西也能吃?
   从那迷惑的目光里可以看得出来,他们把我等都当成怪物了。
   那一桌子的人,其实也就我和同学两个人敢吃,真成了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了。
   过了两年,夜宵摊的餐桌上偶尔可以见到小龙虾了,吃的人还是不太多。但毕竟是有人吃了。
   由于味道确实不错,慢慢地,吃的人越来越多,农田里也就用不着拿药来毒杀小龙虾了,光吃起来就不够了。
   大渠、小沟、池塘……只要有水的地方,都可以看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一大拨人蹲在那里,左手一个桶子、右手一根钓杆在那里钓龙虾。
   所谓的钓杆就是随便弄来一根竹杆,一根树枝也成,再来找来一根线,粗细不限,一头系在杆子上,另一头也不用上鱼钩,就在线上直接绑一条蛙腿或肉片什么的,实在不行就绑上一小团棉絮也能行。
   把食物放到龙虾前方水里,它自己便会主动游过来用钳子夹住,这时,你慢慢地将它拉出水面,直接放到桶子里就成了。
   小半天下来,一家人就可以美美地饱餐一顿了。
   直到本世纪初,随着吃虾的人越来越多,烹任的方式也是越来越丰富,有小炒虾尾、口味龙虾、蒜香龙虾、清蒸龙虾、卤制全虾、虾尾火锅、冰镇龙虾等十多种做法。
   吃的人越来越多,自然生长的龙虾就不够吃了。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小龙虾的价格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卖到好几块钱一斤了,比鱼和肉都要卖得贵。
   此时,自然就有人想到人工养殖小龙虾这个法子,一开始就利用池塘、低洼地和空闲的水沟等地方,慢慢地这些地方也不够用了,有人就试着在稻田里套养小龙虾。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家乡的农民就有人在搞稻虾套养了,但由于技术上还是存在不少问题,规模一直上不来。
   这时候,一些小型的合作社就派人到小龙虾养殖发展比较早湖北等地去学习,同时自己也慢慢摸索,日子久了养虾技术也渐渐成熟,利润也越来越可观。
   无利不起早,在利益的驱使下,养虾的农户也越来越多,规模也从当初的几百亩发展到上万亩甚至几万亩。
   当地政府看到这个势头,决定站出来因势利导,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成立培训机构,下乡传授养殖技术,指导农民从事稻田养虾,有意将之发展成规模产业。
   随后,全县涉农资金也开始逐渐向稻虾产业大力倾斜,通过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其他养殖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广大农户从事“稻虾共生”产业,并采取“先建后奖”、“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参加合作经营,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技术也日臻完善,在最初“一稻一虾”模式基础上,又探索出“一稻三虾”(春季虾苗、夏季食用虾、秋季种虾)的新模式,并在全县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2017年,家乡已拥有国家级龙头加工企业1家、养殖加工研发中心1家、养殖企业7家、养殖专业合作社100多家、稻虾种养户3万5千多户、从业人员达10多万人,种养面积超过30万亩,可年产小龙虾近5万吨。
   亩均增收3500多元,户均增收近1万2千元,在产业扶贫中,产生了“带动一人,脱贫一户”的显著效应。
   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出口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占湖南省水产品出口的90%以上。
   逐渐形成了一条以小龙虾为主体“从田园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成为家乡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如今家乡最美的时节是恰逢春夏之交的时候,此时虾田两侧垂柳依依,坡上绿草繁茂。墨绿的围沟中,群虾嬉戏,好一幅白石老人笔下的水墨丹青。
   此时,带上你妻子和娇儿拎一只小木桶,于柳荫下沐风垂钓,望蓝天如绣,听牧笛悠扬。
   待到流云染金、夕阳西落之际,携上满满的一桶收获,再掐上几把农家小菜。一会之后,虾蔬宴上,酌二三两小酒,觥筹交错间,即可与孟山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共 218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回忆着家乡小龙虾的养殖发展史,百姓从不敢食用到慢慢尝试,小龙虾由原来被毒杀到村民主动养殖,到最后在政府扶持下发展大规模的稻虾产业,作者的家乡形成了一条以小龙虾为主体“从田园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作者以详尽的数字列举来反映着家乡围绕小龙虾取得的巨大成就,字里行间洋溢着不尽的自豪。而文章结尾那诗意盎然的描写,更是充满着巨大的诱惑力,引诱着人们去近距离感受作者家乡诗情画意的美景,亲手垂钓小龙虾的乐趣,小酌品尝美味的虾蔬宴。作者以小龙虾为抓手,歌颂着美丽的家乡,讴歌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寓真情于平淡的记叙中,脉络清晰,诗情洋溢,推荐赏阅。【编辑:风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逝        2018-12-28 22:32:41
  在文字里品过作者家乡制作工序浩大的糍粑,今天又嗅闻到小龙虾的美味,作者的文咋都是诱人的美味呢?
   感谢您的分享,祝写作愉快!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1 楼        文友:刘懿波        2018-12-28 23:13:12
  谢谢您的品评!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