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草房子就像遥远的童话(赏析) ——读曹文轩作品《草房子》
最近,网上或者新闻、QQ或者微信,无所不谈的是曹文轩。这个名字短短十几天立刻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2016年4月初,来自中国的江苏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这个奖项被称为“小诺贝儿文学奖”,是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至高荣誉,他实现了华人在该奖上零的突破。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光荣。国际这个安徒生奖为作家奖,一个人一生只能获得一次,表彰的是该作家一生的文学造诣和建树。一旦获得就拥有终生荣誉。
因此,曹文轩作为儿童文学作家,获此殊荣,可喜可贺!
十多天来,自己也停下手中其他事情,静下心来去读曹文轩,读他的经历,读他的故事,读他记录人间流逝和冷暖是永恒的文字《草房子》。
曹文轩的家乡在苏北盐城农村,他小时候生活很苦,那是如今的孩子无法也不能理解的。他曾回忆说:小时候家里没有吃的,母亲就让他从河边割回一捆青草,然后放进无油的铁锅中认真翻炒,做一盘“炒韭菜”。他尤其记得自己初二那年的冬天,棉裤破了洞,从破洞里露出棉絮,甚至走光,这使他在女孩子面前感到非常害臊,常常下意识地靠住墙壁或是树站着,用墻或者树来替自己遮羞。他说起这些童年往事的时候,没有感觉到苦难,反而成为了日后曹文轩写作时取之不尽的财富,在曹文轩的笔下幻化成生动形象而又深入人心的故事。
曹文轩说:“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所以,他常常写童年,可以说也是他笔下生动的童年故事成就了他。
我用一周时间匆匆浏览了《草房子》,其间,我无数次被感动着。尤其喜欢作家塑造的极富个性的主人公少年桑桑。
我似乎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多年前教过的一个初中学生的身影。那么执着,那么率真,那么多的“异想天开”和”出人意料的古怪行为”。
那时我身在北方。我教的那个孩子叫平,家境贫寒,性情古怪,也争强好胜。甚至在他不喜欢的课堂上,还会做些恶作剧影响老师上课。但是,他异常聪慧,也常常异想天开,记得我对他因势利导,尽力帮助他,成全他的兴趣爱好,后来,他竟然获得省航模比赛一等奖。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在看到曹文轩笔下的桑桑,感觉他是那么可信,这样的孩子只要你认真观察,学校里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只有曹文轩将他写活了,将他写得栩栩如生,活在他的作品里,让全世界的读者都从中认识了他,了解了他。
比如,他为了让自己养的鸽子有个像样的家,就把家里用的碗柜改制成一所鸽舍;他看到渔船上的人用网捕鱼,就把家里的蚊帐剪开做成一张渔网,还真捕到了鱼;他在夏天里想到城里卖冰棍的人总将冰棍裹在棉套里,就突发奇想地在大热天里穿上棉衣棉裤……所有这些怪念头和行为,都使我好像又一次见到了二十年前,我在北方教过的叫平的学生。他与桑桑的性格中都有着相同的聪明、好奇、敢想、敢做。尤其是是爱自我表现等等。这些性格特点简直如出一辙。
令我感动的还有故事情节。
那是桑桑即将离开油麻地小学之际,作家写道:“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学第一次一下子就全部扑到他的眼底。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现地飘落。这个男孩桑桑,忽然觉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声地呜咽起来。”这里写出了人生在成长历程中的种种复杂经验,这感觉好像真真实实的就从自己指间流过。掩卷沉思,不由得油然而生丝丝感动和怆然之感。
小说虽然只是一个孩子的童年回忆,但是这种回忆却渗入了一种关于时光流逝、关于人情冷暖的感叹,小说的乡间风景描写格外优美自然,衬托出清清淡淡的人情。
只有那流逝和冷暖是永恒的。
我由衷感动到:《草房子》不仅仅是一所学校,其实,它更是一个美好的所在,它让我们想起浪漫、温馨和遥远,想起遥远的童话。当我走进曹文轩为我们搭的《草房子》时,确实被这种童话一般的气息感染。种种曲折婉转,人间悲喜都在这不大草房子里扑朔迷离地上演,给人撼人心魄之感,有时甚至催人泪下。
我的阅读,时不时的能从《草房子》里触摸到作者敏感的心,我想只有敏感和细心才能再现那样如诗的生活。作者不是诗人,却凭着他对儿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爱创造了小说的诗的世界。
因此,便更加喜欢这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