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往事】浅识传统国学之灵光(随笔)
随着时代科技发展进步,网络媒体得以广泛应用,自己有缘在业余空闲能与网媒接轨。作为一名从事农村基础教育多年的老教师,因职业生涯是教育教学,负责启蒙孩童,传播文化知识,所以在业余时间也偶尔选择性读网,扩展知识领域。虽已谈不上求取进步,却可弥补一些知识盲区,借以丰富认知,开阔眼界,提高修养,拓展对生活领域与世间百态的见解。
古人云:“朝闻道,夕死足矣!”这句话不仅代表着先贤勤勉治学的精神观念,也是一种智善仁美、求知进取的生活态度。典故流传至今,为千古推崇的治学理念之一,引导人乐此不疲、永不懈怠地探究知识学问的灵光,继往开来,前赴后继,不断进取。经典古训载入史册传承至今,对后人的思想与行为具有深刻启发和指导意义。这其中也体现了国学精粹源远流长,深奥渊博且熠熠生辉的高妙之处。法于师古拟古,传统国学灵光錾刻深入,蕴藏了哲理、仁爱、善念、美感、无以伦比的博大精深与智慧。优秀的国学传统文化处处彰显着智善仁美,令后人崇尚敬仰、望尘莫及。以膜拜颂典的虔诚俯仰先贤圣学,道德经纶,则能启迪后世生命的本真思索,推动道德观念与科技艺术等方面的发展进步。
作为一名步入天命之年的六零后,因遭遇过“文革”影响,彼时读书无用论盛行,师道尊严不存,孔孟之道受虐,教育界视无知和“造反”为学生的荣光。因当时的环境所处,造就了我们同时代的学生们许多知识盲点。对祖先传承的国学文化瑰宝,知之甚少。
因少年时批判“孔孟之道”风气盛行,难以受到圣人先哲传承的文言瑰宝的惠泽,甚是愚昧无知。侥幸在中学后期赶上“拨乱反正”,之后从教科书上学过一些圣人先贤的文言,可少之又少,无从深入了解。虽有日后的“行业充电”,对口的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却因为被动、盲从性地应付达标考试,仅知国学文化的轮廓与皮毛,其实长进不大,对传统国学知识依旧非常欠缺。相对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甚感盲人瞎马般游逛。身为教书育人者,不识国学瑰宝,实乃可叹可怜,自我汗颜!
一、国学书法浅识:师古严谨、含蓄唯美
知不足而学,与时俱进。因有网相助,简便易行,打开电脑手机就能“业余充电”。最近,因时常在微信群赏识一位书法家的作品,偶尔网搜一些书法讲座。做客北方网的天津南开大学书法研究生导师田蕴章教授,有多集书法讲座进入了我的视野,使我对毛笔书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这位书法家讲课写字出神入境,颇有法道。观其书写状态:宁静安详,非常放松。据田蕴章老师讲,古代书法家曾有言:“执笔如处子。”书法修心养性,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可益寿延年。其中之一的书法宗师柳公权,享有88岁高龄。按古人说绝对得算享尽天年了。
田蕴章老师书法内蕴丰富,书写师古,传承欧体,兼顾各种书体的教学。观看他的网上授课书法,真行草书写传统,笔走自然,字迹含蓄唯美,爽心悦目。书法境界出神入化、炉火纯青。欣赏他网上课堂的笔迹墨宝,楷书字迹清秀恬静,端庄大气,笔力十足,形象隽逸,功底深厚,古韵犹存。尤其是笔法很讲究,传统法道与美学价值极高。沉浸在田老师授课的书法课堂氛围,令人流连忘返,身心陶醉。感受书法知识的博大精深,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传统瑰宝,其辉煌的光芒闪耀时空。
我们为这祖先传承下来的千载文字书写技艺高度赞扬,一代又一代发扬光大开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等古代书法家,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字书法做出过巨大贡献。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碑拓欧体《九成宫》以及草书《千字文》,成了之后的书法文字不可逾越的高峰。这类传统文字书法的章节,在文字传统发展的星空熠熠生辉,之后,一代代书法后人总是各有千秋,却只能望尘不及,难以逾越。网上书法课堂欣赏中,严谨含蓄、哲理唯美尽在作品中表露彰显,深感书法美学带给人的知识传承和愉悦欢畅之情,这博大精深的传统法则孕育其中,处之,彰显法道的淳厚与自然相通,和谐静美,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兼备并存。
二、国学灵光《道德经》:哲理深奥、博大精深
因对书法欣赏,联系到古代老子中的思想。在网上搜索《道德经》的部分讲座,打开部分章节,顿感这部由八十一章五千字构成的经典,文辞精髓,哲理非凡,恍惚缥缈间回归自然,现实本真中万法俱存,神奇奥妙,至理成章,空虚达观,启迪智慧且化物无形,于对立统一的思想中阐发世间生命的法则,开启洞察世界精微奥妙,阐发仁善智美、展示生存法则的慧悟之门。其哲学思想在传统书经文典中应该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虽不尽其意的懵懂赏读一番,却领略了国学经纶宝典的神秘高妙之感。然这祖宗的传书过于玄学奇异,它的面纱终究不能为我所揭。望洋兴叹之余,甚感传统国学的价值无可以数学的方法来估算,它是一座珠彩金玉堆垒的峰峦,几千年来,老子的思想智慧,已经形成了一座不可逾越的神秘巅峰,这座巅峰的灵光不仅惠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也神采辉煌了整个寰宇。
国学精粹,无论是书法还是道德经宝典,乃至千年教学中通读的四书五经,都应该是文化传承的瑰宝,善待之,学习领会中自有大国的人文底蕴渊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