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往事】博弈中的妥协是一种智慧(赏析) ——《大江大河》观感三
宋运辉大学毕业后,本来已做好回县化工厂工作的准备,却因为姐夫的努力,通过徐县长向水书记推荐,分到了国营大厂——金州化工厂。
这是一个部属企业,产品不愁销路,职工福利待遇高,定期发放日常生活用品,是很多人想进去却进不去的单位。
宋运辉踌躇满志,渴望用学到的知识在这个大平台上做出一番事业来。
然而,现实比他的想象复杂得多。
因为宋运辉是水书记在招聘计划外接受的,一进厂就让去学校招人的总工程师有了不同看法。国营大厂内部领导之间的潜在矛盾,很快就在宋运辉身上体现出来。他被直接分配到最基层——一车间工作。
还有职工子弟的优越感和对外来毕业生的排斥心态,也让宋运辉从一开始就难以融入其中。
企业的人际关系,远比大学复杂。尤其是那些看不见的高层关系和潜规则,让一个刚进厂的大学生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宋运辉并不认识厂长,却因为厂长与书记的关系,他被视为“书记的人”。
好在他碰到了一个好师傅。在师傅的帮助下,宋运辉很快摸清了一车间生产流程和设备运行情况,发现了不少跑冒滴漏的地方,经过维修后,车间产量上升,受到领导和工人们的好评。车间将他升格为技术员,并让原有的两名技术员当他的助手。
没想到,这两人压根儿就没有把宋运辉放在眼里,不旦不与他配合,还采取磨洋工的方式对待他。
宋运辉感到很无奈,只好自己干,一人做三人的活。他本想这样互不干涉,结果还是得罪了那两个人,并到厂里告他的状。宋运辉为此很迷惘,在室友悄悄告诉他真相后,他感到非常苦恼。
为此他专门请教了水书记。水书记给他出了个点子:分解工作程序后制成图表,将每人每天的实际工作量标在图表上,公布于众,一目了然,谁在工作,谁在偷懒,让大家去监督。
此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车间闵主任决定在全车间推广。
宋运辉的聪明和优秀,不仅是听人劝说并照着去办,还在于搞清楚其中的原由,以指导自己今后的工作。
他再次找水书记请教。水书记深入分析了管理别人与工作协作的关系。
水书记认为,宋运辉身上的傲气,是太聪明、太优秀的人在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傲慢,这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本钱,是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是改不了的,也不需要改。但在与别人交往时,要将这种傲气深深地藏在内心深处,不要拿出来给别人看,更不要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这不是降低对别人的要求,而是在现代工业企业里,与别人协作的需要。
水书记进一步说明:管理别人也是一种协作。社会是由大众构成的,可能有的人不如你优秀,有的人不像你那样好强上进,但工作离不开他们,你要与他们协作,就要放慢自己的脚步,让别人能够跟得上你,这就是一种妥协。工作往往就是在妥协和博弈中完成的。
在这番谈话中,水书记回答了宋运辉问到的一个词:和光同尘。说和光同尘的精髓,就是一种妥协和博弈。
我查了一下百度,“和光同尘”出自《道德经》,是指不露锋芒,蕴藏光彩,与世无争,平和处世,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
水书记的这番解读,显然与无为而治的本意有区别。更多的可能是针对宋运辉刚从大学出来,心存高远,又聪慧过人,在改革初期思想观念激烈碰撞的大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员工差异的难题,以妥协让步形成和谐相处,进而处理好个人奋斗与团队协作的关系。
水书记两次打压宋运辉,看似有悖常理,让宋运辉很有些想不通,其实是水书记有意挫伤一下他的锋芒,减轻他成为众矢之的的压力。
应该说,将和光同尘的理念演绎为一种妥协与博弈的相互关联,用在基层实际问题的处理上,的确是一种智慧。
宋运辉在基层经受的磨练,也证实了这一点。
他与维修工人的冲突,是用业绩提升来证明他工作安排合理性的,仅靠职权指挥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他与助手的矛盾,在进度管理的同时,也是以相互交流才得以缓解的。他在进口设备技术论证会上,先是认可厂部预定方案的合理性,再指出其方案的不足,最后才说出自己的思考,可以看出他已经掌握了妥协与博弈的方法。
宋运辉在设备引进论证中的建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基层工作的经历。他熟悉了现有设备的运行情况,这涉及与引进设备配套的问题,还有外汇的充分利用问题等。没有基层实际运行情况作为论证依据,他一个小小的技术员,即使有水书记的支持,也是没法与厂长和总工程师抗衡的。
可以肯定,宋运辉在基层的工作经历,不仅为他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培养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也为他今后承接更重的担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