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七日格竹与龙场悟道(随笔)
儒学自孔子开先河后,一直居封建王朝的正统位置,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完善。一些思想家们为了摆脱后来释佛的侵扰,让自己的学说一直保持“国学”的位置,在宣扬自己思想的同时,也有人也煞费苦心地对儒家学说“做了些手脚”,比如宋朝的朱熹,为了宣扬他自己对格物致知的思想,不仅割裂了心与理的涵盖关系,也割裂了知与行的融合体系,甚至还以自己的意愿去蓄意篡改《大学》,从而背离了儒家思想,越走越远,虽然一时间成为了儒家学派的主流,甚至还成为了当时科举考试的一个审核标准,可随着岁月的流淌,时间一长,朱熹的理学就漏洞百出了,正是这种阴差阳错,留给了阳明心学一个极佳的诞生和发展机会。
王阳明原本也是一个朱子理学的追随人,在摇头晃脑背诵不知其意的孩童时代,就立志做“天下第一等事”,做圣贤之人。风华正茂的青壮年时期,更是孜孜不倦地学习儒家伦理学问。也正是他的潜心研习,才发现了先前的儒家教义中,少了“格物致知”的诠释,冥思苦想中,发现了朱子对“格物致知”注解似有有悖《大学》的原有涵盖。
为了证明自朱子“格物致知”的正确与否,王阳明曾经连续七日七夜,亲身恭为,双目死死地盯着竹子,试图弄明白竹子为什么在文人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为什么人们形容君子常常用竹子相关的词汇,难道竹子真的有着骨气、谦虚、正直的习性。结果,让它终于证明了自己的猜测,七天七夜的观察,不仅累坏了王阳明,也让王阳明深深地知道:格竹,是无法将竹子的生长过程上升到人生的认知理论,也就是说并非是竹子告诉人那些认知和道理,而是人自己的心中本身就有这种想法;格物致知的理论大有问题,或者说是一种错误的学说。这就是历史上的“七日格竹”的故事。
有了七日格竹的感悟,使得王阳明走进了“事上磨炼”,更加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和理论,从而悟出了“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的天道。就在他兴高采烈地开坛讲学时,1506年,王阳明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一身正气的劝谏,却得罪了宦官权臣——大太监刘瑾,被当庭去衣,杖责四十。在刑不上大夫的时代里,无疑就是一种奇耻大辱。不仅如此,还遭到了父亲下调南京、自己被贬贵州龙场的下场。
祸福相依,如果没有被贬贵州修文的遭遇,集儒家大成的阳明心学或许还要经历更长时间的沉睡。南京告别其父后,王阳明终于吃尽千辛万苦,死里逃生地来到了修文县的龙场驿站。当时的贵州龙场还是一个待开化的蛮夷之地,万山丛薄,苗僚杂居,不仅生活条件及差,还随时有生命的危险。
所有这些,对于从小就立志做“一等事”的王阳明来说,都是小事一桩,没有消沉,更不气馁,全然不顾荒山野岭的孤单和寂寞,远离朝堂而无人问津的落魄,相反地倒给了王阳明提供了一个静心反省、静坐悟道的绝佳之境。在龙场驿站的附近有着一个石窟,及其安静,每天王阳明都会前往,盘膝而坐,双目紧闭,静静地反省自己的坎坎坷坷,回顾儒学的曲曲折折,以及千年儒学发展到今天的尴尬局面……
时间就这样在静谧的空间里流淌着……静静地流走了三年……
1508年的一天半夜,从清梦中醒来的王阳明,突然大呼:“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句话后来写进了《教条示龙场诸生》中)”其意是:我终于明白了,圣人之道,应该从内心求取,自己心海有的是,曾经的自己却偏执于从事物中去推演,真是大错特错!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天理就在每个人的心上,心即理,何必去求诸与心外之物、心外之事。从而也在说明:圣人之道其实就是良知,而良知人人都有,与生俱来。这就是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不仅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更是世界哲学史上的亮点,似惊雷电闪,划破了曾经沉闷三四百年的天空,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心即理、致良知以及知行合一为宗旨的阳明心学,虽然很快传播到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也被大明所王朝使用,甚至为了大明的江山,王阳明还亲身恭为,平叛平乱,安邦治国,可,一直不为统治者的正统位置。原因是:朱熹的理学和阳明心学虽然共同点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但朱熹的天理是“向上”的、向着君主,而心学是“向下”的,面向的是黎民百姓。
七日格竹,充分说明了王阳明的一种治学精神:“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潜心研习,大胆怀疑,敢于在“行”上去实践,去证明,从而奠定了“心即理”的基石。没有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能就不会有心学的大成,起码可以说心学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会问世。也正因为他对朱熹理学的怀疑,才成为了心学乃至儒学得以发展的可能。
龙场悟道,更说明了王阳明对真理追求的矢志不移和不缀努力。人生的失意,仕途的坎坷,生活的磨难,对于一个弱者来说,可能是一种祸,一种灾难,而对于王阳明这样胸怀大志的人来说,却恰恰成为了一种动力,在困境中逆行,锐意进取,在寂寞中静静反思,醒悟,从而才有了龙场悟道,确立了“心即理”的天道,孕育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体系。所以,没有龙场悟道,就没有心学的大成,就没有“致良知”的发现,更没有“知行合一”的集萃。
那么,我们从阳明心学大成夫人过程中,能够感悟出什么呢?就请各位不妨在自己的心海中细心打捞一下吧,自己悟出的才是属于自己的珠宝,也奉劝将自己的所得用于日常工作和学习,只有这样才是阳明先生的真正的期望。
曾经的阳明心学,不仅被当时许多人的质疑和禁锢,也波及了长达五百年的是是非非,只有那些风云人物才敢为天下先,苦心研习,追求其中奥妙,不断地走出了无数风流人物。正是无数次的验证和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把住了当今华夏民族的脉搏,十数次地号召:“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终于为阳明心学拨开了云雾,让阳明心学再现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