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读书有用论(随笔·家园)
读书有没有用,是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我们总是想问: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小可觉得,还是有些用处的,至少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我是这样想的。
在中国,读书向来被人认为是一种受人尊敬的事情,至少封建社会是这样的,怎么说呢?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那为什么这么说呢?书中到底有啥子东西,能把它摆的这么高呢?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么好的东西真的在书里吗?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的书,却没找到一点黄金,没有找到一点玉呢?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如此看来,就属读书人最会骗人,不仅让你穷的合理,还让你穷的开心。这里不过是小可开个玩笑,实际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它到底有没有用呢?
其实小可觉得,读书分很多种,就看你是以哪种目的去读了,中国是礼仪之邦,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有着许许多多的思想在不断的融入社会,这些思想都被人们奉为了经典,只是,这些经典到底有没有用呢?从目前记载的历史中来看,是有用的。其实在隋唐之前,政治上的相关人员那都是靠走关系,或者是所谓的村里的推荐,这些实际上都不是从能力上去考察所用之人,这个人关系铁就意味着这个人能力强吗?这个人声明好就应定在政治上有所为吗?不一定吧,其实中国的历史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从秦汉到五胡十六国,然后是隋唐到明清。前一段我个人认为是非常乱的,至少大的盛世很少,之前就有一个文景之治称得上是盛世,那这个盛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这个两届皇帝都省吃俭用,皇帝都这么省了,谁还敢铺张浪费。所以有着一个盛世,盛下三个,一个在唐,一个在明,一个在清。唐开始了科举,绝对的因才而用之,虽然这中间也有贪官污吏,武曌时期买官卖官,到了宋更加严重,这实际上就是科举制度不到位的,从而也导致了人才上不来,但纵观有科举制之后的整个历史,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至少,这是一项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有机会参与政治的机会,虽然确实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但小可觉得这和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社会生产力低下,用不了那么多人,所以机会嘛,完全就是看当政者的需求,说得这么多古代的,再来说说今天的读书。
如今是科教兴国,教育可以说是当下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高考,这是一个享誉世界的名词,显示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对待教育的态度,更是这个国家政治理念的一种体现。虽然很多人都觉得,现在学历似乎不那么重要了,因为许多成功人士未必就有着多么高的学历,相反,那些没有多高的学历的老板大有人在,平心而论,小可觉得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说法,首先,成功的老板比不代表他们某方面能力强,能成为老板只能说有思想,有能够成功的想法,中国有句俗语叫:知人善用,乃是王道。这句话似乎真的非常有道理,古代政治相比较经济是成功的机会要多一些,毕竟有重农抑商的政策在限制经济的发展,而且大多数科举都是进了朝堂之上。那今天更多的需要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经济上的人才应该是比政治多的,同样的道理,现如今国家教育教育出来的都是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科教兴国是有着重要而且明显的作用的。其实之所以有人说读书是没有用的,小可觉得是因为他们其实自己是有私心的,这种私心要求他们对于自己的付出,必须得到相应的回报,其实读书这件事,小编觉得还是出自个人意愿的去读比较高,其实虽然说是三百六十行,但也有行行出状元。没有什么对不对的职业,只有你对一个职业解读深浅的问题。其实每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想成功都需要一番努力,在努力的过程中,人能学会很多东西。就拿高考来说,其实它就让许多人明白了许多大道理,虽然这些道理不能转化为他们现实中的实际需要,但能够让他们更大的世界,从而能够建立更高的价值观,对于人生的走向,也是一种提升和引导。
读书,应该是一种主动地选择,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因为读书读出来的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认可,也是一种人生价值观的建立。综上,小可觉得,读书还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