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往事】 新时代的“王铁人”(散文)
一
说起川庆钻探公司物探分公司第三钻井工程队钻井组的王建民,熟悉他的职工都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其中听得最多的就是“干工作的拼命三郎”“飞毛腿”“简直就是王铁人的翻版”三句简短介绍。作为和王建民一起共事多年的同事,我见证了他至少工作生活70%的辛路历程,于是我更愿意同大家讲述并分享王建民鲜为人知、可歌可泣的故事。
王建民生于1972年,在农村长大,初中毕业后,到城里学习了两年的电器维修,还学到了不少的家电维修技能。1990年王建民接他父亲的班到川庆钻探公司物探204队(该队已于1996年底解散)参加工作。由于他闲不住、爱动脑、喜欢修理,便分配到该队钻井组当钻工。他特别能吃苦耐劳、且踏实肯干,很快便在同批次的年轻人中脱颖而出,1992年初破格成为该队唯一一位最年轻的钻井机长。
1992年7月物探204队取得四川奉节项目,这里山高沟深,相对高差最大的达1100米,三四百米落差的比比皆是;悬崖峭壁更可谓是星罗棋布,交通极为不便。这对初出茅庐担当钻井机长的王建民无疑是个考验。但他没有被困难压倒,始终虚心向老同志学习。钻井作业最大的难题就是钻机一旦有毛病时,怎么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修复,让其正常运转。为了学到修理钻机必备的看家本领,他是将钻机拆了装、装了又拆,甚至有时通宵达旦的坐在钻机旁边反复琢磨。功夫不费有心人,终于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他学会了钻机的几乎所有使用、维修技能。同时他更向有经验的师傅学习管理、组织技能。在此基础上,他每接到井位段,第一时间他就先赶车到测线上对井位的情况作一个详细了解,准确把握难点、重点,并针对性的做好应对措施。通过他和钻井民工艰辛的努力,他最终以“工作量及质量”位于全队钻井组第二的优异成绩,并荣获“青年突击手称号”,为他的钻井机长岗位首秀交了份满意的答卷。
二
王建民除了自己工作出色,令人羡慕不已;他的乐善好施更让我折服!时光回到15年前,我有幸同王建民在新疆川庆钻探公司物探山地三队的钻井组中相遇并短暂的成为他的同事。记得10月20日下午5点,王建民才从陡峭无比的大山上下来不到10分钟,本打算趁空洗满身油污、面目全非的工作服,可还未来得及放洗衣粉,就听到电台传来远在60公里之外运水车司机孙绍银“你们住在哪里的?我怎么进来?”的呼叫声。王建民接过话筒详详细细的给司机当起了导航仪。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运水车在距我们住处10公里的地方坏了,眼看时针快覆盖“6”了,想到身处崇山峻岭中孤单的司机孙绍银及明天的工作、生活用水,乐于助人的王建民二话没说徒步向目的地飞奔;经过近一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他终于同孙绍银会合。真是无巧不成书,恰在这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暴雨,刹那间宽约二十米的狭窄冲沟内平地起了1米深的水流形成了河床,孙绍银没提防不小心被急流冲走了;王建民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顾不得一切,跳进波涛汹涌的河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孙绍银救了出来。雨停后洪水退去,他又再次使出学家电维修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那股钻劲与孙绍银一起想办法,后经过他们俩人一个多小时的反复琢磨、共同探究,终于药到病除,让汽车恢复了昔日的活力。尽管他俩当晚回到我们住地已经是深夜一点,可王建民脸上依然绽放挂满了他习惯、标志性的笑容。第二天,刚清晨6点,王建民就起床匆匆忙忙吃过早饭,又上工地去了。当年王建民顺理成章的问鼎了山地三队“钻井质量、工作量”双料冠军,并摘得安全标兵荣誉称号。
2018年第三钻井工程队承担了雾中山项目,这里山高林密,沟壑众多,且工区80%的地方不通公路,施工难度之大不言而喻。为了提高施工进度,确保钻井质量,王建民采用“零距离、无空隙”管理模式,主动将自己的住地租住在他所负责的八个机组最中心的位置,尽管这里简陋得除了他和司机的两张床,其它真的是一无所有更别奢望电视了,但方便了他对机组的管理;这即是他说的“零距离”。12月8日晚上9点,他正统计工作量时接到来自S009线的电话“CT钻机的两台空压机坏了”,他问清情况后自言自语道:“我住地可没配件呀”,他思索片刻立即叫上司机前往队部材料组领材料。然而屋漏偏缝连绵雨,材料组居然也没有这种配件,他即刻和司机一道驱车马不停蹄的赶往一百多公里之外的第三钻井工程队基地,领到配件后又不顾劳累连夜返回送到测线上,并趁着星光及自带手电筒恢复钻机。凌晨6点,钻机得已康复出院。实在累了困了,他便和衣并盖上车里随时备有的被子小睡。当钻井人员来到钻机旁边,看到整装待发、重现生机的钻机与仍熟睡中的王建民,不禁热泪盈眶,一股发自灵魂深处为王建民骄傲自豪的喜悦情绪是油然而生!机器的轰鸣声惊醒王建民后,他立即起来耐心细致的给钻井员工讲了该配件的使用要点及注意事项,交待结束;他又同司机一道驱车到附近的机组解决挡道的问题(这或许就是“无空隙”的全新演绎)。两天后,钻井员工知道情况后又送给王建民“飞毛腿”的雅号。
三
钻井工作在石油地震勘探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长期与冰冷的钻机打交道,工作极其单调、辛苦,许多人都不愿意干。然而王建民凭借他对机器的熟练程度以及他对钻井工作的轻车熟路与执着追求而一直敬业、坚守,一干就是25年。尽管他历年来始终如一坚持、践行“安全为天、质量第一”的生产原则无坚不摧、所向披靡,向精细管理要效益,无数次获得“川庆钻探公司物探分公司双文明奖”,并曾连续六年蝉联物探公司钻井技术比赛冠军”早让他名声远扬;却至今仍如同老黄牛般依然宝刀不老继续工作、战斗在野外钻井工作的第一线。这就是一个“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有智慧、善思考、工作狂、永不知疲倦,攻无不克、战之必胜;不得不让人感动、折服,堪称新时代“王铁人”的王建民。
王建民朴实无华却极富挑战性的话语“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钻井工人,但我始终明白自己对社会、企业、家庭的责任与担当,我仅仅是立志做个合格的男人而已!”至今在我耳畔回荡。真诚祝愿“新时代的王铁人”王建民在未来的工作中开拓进取、勇往直前、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