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开襟竹林下,快哉当此风(赏析) ——吴敏树笔下的乡居夏景图
晚清文学家吴敏树笔下的乡居夏景图也是挺美的。
1834年,吴敏树写下一首《初夏书事》,诗曰:雨送春归始放晴,风光初夏好逾明。林花过尽新生竹,院鸟啼兰乍熟樱。自检方书医小疾,颇从田父看深耕。西庄胜事犹多负,开遍将离赏未成。
初夏风光不同于春光,它越来越明朗,天光逐渐地白起来,林花之后,新生的竹子脱离了笋壳直往天上钻去,兰花盛开,樱桃熟了,鸟儿在它们身上跳上跳下鸣叫着。
1856年,吴敏树写了一首《初夏》,诗曰:初夏知凉好,僧门夜未扃。树声山似雨,萤火屋流星。消息传家使,烟波涨洞庭。惟余今夕梦,潇洒在渔汀。
这写的是寺庙在初夏夜晚的感觉。
夜晚,寺庙还没关门,夜风穿堂而过,山里树叶飒飒作响,好像雨在滴答着,萤火虫在室内飞来飞去,好像流星一样。
在这美好的夜晚,诗人希望自己在梦里变做一个渔民,在洞庭湖里潇洒地捕鱼。
1864年某日,吴敏树来到老屋后园竹林里乘凉,写下一首《竹林下作》,诗曰:开襟竹林下,快哉当此风。日光漏微影,荡漾纷西东。田禾今始秀,碧波走畦中。风来止复作,遂往入无穷。耳寻声响极,喧寂一以同。悠然坐忘久,孤赏复谁从。
南方人总喜欢夏天在竹林里乘凉,这里清凉、温润。
解开衣襟来到竹林下,痛快啊,吹着这样的清风。日光在竹林里投下隐匿的影子,飘拂纷纷,忽东忽西。田里的禾苗开始变得青秀起来,田野中荡过一层层碧波。风吹过来,静止的绿浪又在荡漾,反反复复,无穷无尽。耳朵追寻着声音,喧闹寂静都很相同。悠然坐着竟忘记了多长时间,独自玩赏没有谁跟从。
竹影为什么飘拂纷纷,忽东忽西,静止的绿浪为什么又在荡漾,反反复复,无穷无尽?这一切都因为有清风啊!
初夏的风总是清凉的,它不同于盛夏的火风,热辣辣的。
雨后垂钓,别有一番情趣,某日雨后,吴敏树来到溪边垂钓,鱼没钓到,感触却是一大堆,便写下《过雨二首》,诗曰:(1)过雨净郊原,垂钓溪声急。解衣柳岸深,坐对前山色。(2)清水一竿竹,无鱼心亦闲。却怜淮上客,杖剑向人间。
为什么钓不到鱼呢?刚刚下过雨,溪水膨胀,水流湍急,哪能钓到鱼呢?
没鱼钓,在这里赏景也是好的,你看郊原被雨洗过,干净极了,溪水湍急,柳叶深绿,悠闲地看着前面的山色,神仙过的日子啊。
某日,吴敏树手拿一本王夫之的《春秋家说》,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就梦见了千古大事,吹着清风,像蝉一样凉快,醒后知是一梦,便写下《暑中即事》,诗曰:春秋家说日平章,倚枕抛书费昼长。惊觉梦中千古事,午风微暑一蝉凉。
没电风扇没空调的时代,南方人喜欢在夏夜或者午间纳凉,吴敏树写了两首关于纳凉的诗,一首是《高斋纳凉》,一首是《夏夜小园坐凉》。
《高斋纳凉》诗曰:层层飞翠万箖箊,高馆迎凉小暑初。卧读南华终一卷,且须风至替翻书。
从诗里描绘的环境看,这高馆应该是他的南屏山斋,时间也是白天,小暑节气后,天渐渐热起来,诗人手拿一本《南华经》躺在书斋里读着,清风徐徐吹来,还替他翻着书呢。
《夏夜小园坐凉》诗曰:长松透凉月,清光盈我襟。萧然万籁静,永怀孟浩吟。荷香发夏气,虫响生秋心。物候共元化,妙理谁见寻。夜久耳目息,山空形影深。持此谢尘累,烦嚣讵可侵。
吴敏树有三个花圃,这该是哪个小园呢,照诗句看,当是南屏山斋边的那个,他不是在乘凉啊,他在进行哲学思考。你看:
夜月透过婆娑的松叶照射下来,清许的月光照在我衣襟上。这时,万籁俱寂,心里想念着孟夫子的诗篇。凉气送来阵阵荷香,夜虫不时地叫着,秋天快要来了。万物变化,天地交泰,都有自然之理,谁可以找寻其中规律呢?夜深了,耳目清净起来;山空了,形影更觉深远。我深爱着这万籁俱寂的夜晚和自在的小园,辞谢身累的世俗,烦扰岂能进入我心里?
说到夏天,人们总会想起“炎炎夏日”、“骄阳似火”“、“烈日炎炎”、“挥汗如雨”这些词,其实,夏天还有另一面,那就是清凉,读了吴敏树的诗,你有这感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