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上粮(散文)
上粮(也叫交公粮,也是农民所认为的皇粮国税),指的是农民将所种粮食按标准,无偿交给国家,这一制度不知持续、维持了多少年。直至二零零六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基本不上粮了。
上粮,对现在的孩子而言是最没有记忆的,而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却是记忆最深刻的。是农民必须覆行上粮,不但上交,而且要交好的,还是颗粒饱满的,也是一尘杂滓不染得,干燥到彻底的。
上粮,从我记事起,基本就是夏收之后开始的,那生命中的悸动一次次上粮画面,是我幼小灵魂的重量,也是历史的见证。上粮必须有一男劳力,麦袋要背到一定的位置,所以女人很少上粮。上粮对女人而言在家基本要忙两天,经过曰晒晒干,要用簸箕一簸箕一簸箕,簸出麦衣,还要经过筛捡,比如,捡出小土块等杂物,筛子上面的装进袋子上粮,筛子下面的,瘦小留下自家吃。
记得八五年,村上每家每户刚忙完夏收。一大早,队长就扯着嗓子在村子喊;“接上面通知,这几天就开始是咱们大队上粮了,大家抓紧时间,不要拖拖拉拉了,这几天粮好上。”之后,人们便忙起上粮之事,那时,农户基本都座的是地坑庄子,平原上人家,场设在窑洞顶,进入窑洞留有坡路,而且坡度力度大,大多不是一字行,有点像弧形,有人就寻思留几袋麦子在场,以备上粮,他们每晚就把架子车随便遮盖一下,防潮,铺些麦草盖上被子睡在下面看麦,不知夜空的繁星和月亮陪他们度过了几个夜晚。上粮,他家相对就省事,省力。若是家有男人在外面工作,夏收时,女人就会艰难地把麦子半袋半袋背下去,上粮时又会重复扛上来,倒晒簸筛。若是大户人家人口多,起码好几百,几袋麦子,都要经过她的手,忙里忙外的几天,人口少上粮少,自然省事。
那时我家人口多,劳力少,父母就是健壮的劳动者,当时我小就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曰照当空,太阳好毒,像一面佛光刺着大地,不知风跑哪去了,也听不到鸟鸣。母亲在场忙簸捡麦子,她的汗湿了衣背,麦土落在她的衣角。我在旁身子发烫,无可奈何撑着袋子,当时感觉童年心中的花都萎谢了。
我家到玉都粮站,不过二里路,道路平坦,全是柏油路。只要架子车轱辘气饱,是不会费多大的力气,所以我常常跟父亲上粮。我跟父亲上粮主要是看车子,或者父亲有事出去替他排排队。玉都粮站位于玉都街道南部,它的构造是我小时见过最大的院落,大约十几亩地,院子到处有人晃动,东西两面房屋设为仓库,里面沉睡着农民上交的麦子,如山似河。仓库砖块构造,高大气势雄伟,给人一种庄严感。中间栽有一棵梧桐树,大大法法,挡着太阳。上面一喜鹊窝,喜鹊时不时飞出又入,不知它忙些什么?树下布满架子车,多且井然有序,好多小孩睡在车子上,手脚不安分的踢打着车边,显出烦躁的样子。
我还是照老样子坐在车子上看车,我赖着性子只是观看和寻思喜鹊的动静,看见它我就会莫名其妙露出异样的笑脸,有时傻不愣登向喜鹊招招手说:“喜鹊下来,喜鹊下来。”就这一句,像千载的驼铃声,惊起那些睡在车上发小脾气的小孩。他们手抚车边略显失色,目光在梧桐树上游移,开起一片展颜欢笑的天地。
时过响午,太阳的温度还是没有减弱,依然不见父亲把粮袋背到库房倒麦,这显然还是没排到跟前。心里着急,于是我就跑了过去,一睹其由,上粮人依旧云集挤挤、嘈杂声中加杂着风车声,蒸发在闷热的空气中。看见父亲站在那依然守着麦袋,只剩四五家了,心中不由新酿了高兴,又回头扫描了一下周边,看见验粮旁边水泥院子的地上晒着几处麦子,有人憨睡在不远的房檐下,跟前房子台阶坐满了男女,显得十分疲惫。“同志,我这粮不上风车行吗?你看它这么干净。”我突然回过神,见一上粮的叔叔对着验粮同志说。一会儿,轮到我家,我突然感到这里的气息弥漫着紧张。我窜过去,心里忐忑不安,站在麦袋旁,并着父亲,眼睛死死盯着验粮叔叔的一举一动。他戴着草帽低着头,我看不见他的表情,见他把手塞进父亲解开的麦袋,抓起一小把,用牙咬了咬,然后依此几袋,又把手使劲伸进去抓起一大把仔细端详,父亲抬着头,眼巴巴看着验粮的同志,等待验收结果。
验粮的同志开口了:“这粮很好,颗粒大、也很干,验收过关。”哎呀!终于验过,时隔几秒,谁曾想,父亲当初的担忧,竟成了多余,我幼小悬着的心也瞬间开了花。此时看见验粮叔叔拿着条据本在上面握笔填票,上等。(那时上粮也有几等的,一等为特等、中等为二等、下等为三等。)父亲凑上去,他们头对着头,脸上流露着喜悦,等待着很是满足。我痴痴站在他们中间,也望着他手中的笔和票据。之后,验粮叔叔把票撕下,一式两份,自己保存了一份,给了父亲一份,父亲收好塞进衣兜,扛起麦袋向库房走去。
出粮站门口时,看见一位叔叔和一位婶子拉着载满车子的粮,紧跟我们往回走。他们满脸沮丧。我心里很是纳闷,听父亲问他:“没验过吗?”他们随口道:“没有。”他们不在说话。于是我问父亲:“验不过,不上行吗?”“那可不行。”“为什么?”“我也说不准,反正得上!”车子到的街口,路边有卖麻糖的,油饼的,父亲花五分钱给我买了两跟麻糖,以对我的奖赏。
就这样,农民忠心耿耿,年年上粮,岁岁上粮,守法爱国,谨慎入微,直至现在我国不在上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