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冶父山是尊佛(散文)

精品 【流年】冶父山是尊佛(散文)


作者:一朵怜幽 进士,10861.7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853发表时间:2019-01-14 15:46:31

【流年】冶父山是尊佛(散文)
   冶父山是尊佛,这并非我的臆想,也不是无考量。它静默不语,云烟缭绕的样子,就像是一尊佛隐约在天地之间。而它的内在,确实具备一尊佛所具备的所有气质,“江北小九华”的标签在那里,已然告诉了你,它的属性。
   我没去过九华山,我对九华山的印象,停留在儿时父母每年在固定的时间去九华山,还愿许愿,曰“朝九华”,长大了才明白,那个“朝”是朝拜朝圣的意思,具有庄严的神圣。这代表了去九华山有太重的仪式感,而并非单纯去造访一座山,感受它的山水魅力。而登冶父山,则不需要背负过多的精神包袱,周末将其当作与家人放松身心,与自然做最亲密的接触的绝佳去处,就够了。而它也并不在意你是否带着强烈的愿望,付诸于几炷香,几个虔诚的稽首里,还只是匆匆地穿过金色大殿,迫不及待地去看伏虎洞边那棵从巨石中蓬勃生长的老树。
   是的,它并不在意众生的私欲,也并不在意自己以怎样的面貌示人,于是春夏秋冬,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它以不同的面貌示人。这些最真实的样子,从不伤人。反观我们自己,行走在人间,为了所谓的生活,总是习惯戴着美丽的伪装,呈现出圆润的一面,却把尖锐而又丑陋的一面,给了我们最亲的人。
   不说也罢,还是说它吧。
   冶父山,最早见于《魏书•地形志》:“潜有野父山,春秋欧冶子为楚王铸剑之所。”潜,乃庐江的别称,南北朝时,为潜县,时至今日,也有潜川一说。欧冶子何许人也呢?《吴越春秋》有记载:“欧冶子,春秋越人,善铸利剑,曾为越王铸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五剑;又与干将共为楚王制龙泉、泰阿、工布三剑。”隋朝为冶甫山,唐朝定名冶山,宋朝更名铁冶山。南宋宝祐《濡须志》有言:“其山自麓至巅,凡五里,有三百六十四子山,尤父立子群中。”明朝《一统志》又有记载:“此山旧为治铸之所,登山大小诸峰皆居其下,为众山之尊,故曰‘父’。”冶父山之名由此得来。
   冶父山的山脉绵延起伏,最高峰名为“兜率峰”,山顶有一磐石,依稀可辨兜率二字。庐江古八景中有一景点叫“冶父晴岚”,便是晴空碧远的日子,站在兜率峰巅,远眺巢湖,看湖光山色,烟波浩淼,如绝色佳人头盖轻纱,婀娜地走来。
   我曾经在一个秋日登山的过程中,走了一条从没走过的路时,遇大雨,那些上一刻还悬挂在腿上的沉重顷刻间消失不见,噔噔噔上阶梯,跑进一座小亭。山顶的风雨更加肆无忌惮,本性毕露,所以小亭未能为我撑起一把伞,但也正在那一刻,我的目光随着倾泻而来的雨帘,看到了山谷间那些颇具徽派特色的农家屋舍,在雨雾中若隐若现,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丽。我曾在写庐江八景的文章中说,那些农家屋舍是惊心动魄的形容词,并非故作高深。
   那一刻,在广阔的山河面前,顿觉自身渺小的感觉会油然而生,有一种升腾羽化的轻盈。是的,轻盈。这个词用来形容当时的感觉,再熨帖不过。这并非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夸大其词,如果你在自然面前,能够真正做到放松身心,清空思想,什么也不去想,只是去感受自然的情谊,你就会明白我所说的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如果从空间的角度,眼光掠过兜率峰,必须在百尺崖有所停留。
   崖高百尺,宽数丈,崖面光滑如刀削,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从不吝啬我的惊叹。但我也从不会让我的惊叹脱口而出,那显得过于轻浮的表达,远不如站在崖底,手掌轻贴崖石,感受崖面的体温和心跳,以及冶父山心灵深处的颤音来得真实虔诚。其实人类与自然的距离就是口中到心中的距离,口中的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远不如内心深处的尊重自然来得有力量,如果能付诸行动,那便是还原人与自然最好的礼数了。
   如果冶父山是尊佛,百丈崖就是佛行合掌之礼,看似简单,却是最深广的佛法,有无量的含义和境界。那么百丈崖边的龙湫大抵是掉落的一颗佛珠,嵌在崖边,不似夜明珠般光彩夺目,但掩映在野草中的它,确实是无法忽视的存在。是的,龙湫是一潭水,清澈见底,遇水不浑,遇旱不干,颇具神奇色彩。于是这水,便有了些圣水的意味。潭边偶见有乡民供奉潭水,潭前摆有盛放供品的碗具,但并无食物,想必是山中小兽或是鸟雀吃了罢。潭边的灌木上上还悬有红布条。不知那些乡民是祈愿家人健康平安,还是祈愿风调雨顺,谷物丰收?供奉一座庙,一座神像,一尊佛,甚至是一棵古树,一块巨石,都是常见的,但祭拜供奉一潭直径不过半米的水,于我而言,到底还是第一回见。这些具有精神象征的物体,对于相信它的人而言,本体是什么便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它承载了太多的值得我们人类去想象去信奉的本源。
  
   二
   2017年的深冬,下过两场大雪,我和爱人孩子在雪后数日的某个寒气逼人的晴天,造访冶父山,在山顶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壮美的雾凇、冰凌美景。对于我这个从未亲眼目睹北方的冬天,也未曾在大雪极寒天气后登山的人来说,实在是太难得的震撼体验。山脚下雪的踪迹寥寥无几,临近山顶却是一片蔚为壮观的盛世美景。
   小时候,冰凌悬在屋檐下,一把把寒剑的样子,被调皮的男孩子折下,也就真的成为了武器。暖阳出来,冰凌滴滴答答地朝着地面进发,砸出一溜小洞,煞是可爱。而那些附着在冶父山上的树木上的冰凌,比那些悬挂在屋檐下的冰凌又可爱了太多。
   见到一棵树,在人行石阶梯的旁边,树木上不着一片叶子,无法识别它的品种,树木不过两人高,枝条繁密,可与柳条相媲美。你可以想象,这样一棵树,每一根枝条都被薄冰包裹,风吹动,发出轻微的脆响,是怎样一幅绝美的画面。而那些冬天也保持着常青的树木和灌木,叶片上的薄雪被冻住,相比晶莹剔透的冰凌,它保持着雪最初的样子。
   我不会写诗,如果会,那时候最适合面对雾凇冰凌,将心中郁结的震撼与欢愉转化成美好的诗句里,然后吟诵给冶父山听。
   看过美景,可以去面对惨烈的事实了。
   到了山顶,你会发现,有很多大树倾覆,裸露出雪白的根,有很多粗壮的树枝被折断,落在地上,或是还悬挂在主干上舍不得放手,雪地里的残枝败叶横七竖八。这是一场无言的战争,在山凹处,其惨烈之状像极了刚刚遭受雪炮洗劫的战场,雪发起威来,那些不能挪动的树能耐它何?而那些受伤的,大都是四季常青的树木,例如樟树。因为叶片繁多,承载了太多的雪,最后无力承担。想来那些冬天掉光所有叶片的树,早就有了先见之明的。
   今岁仲夏,冒着酷暑,挥汗如雨地登山,发现那些树的伤口依然存在,却已是旧痕。但树枝折断退让出来的空间早已被新的枝繁叶茂所替代,战争再残酷,也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和永远向上的心。
   遇见一个手持铁锹,着单薄僧衣的僧人,一级一级地铲除石阶上的积冰。这时才意识到,即使冰天雪地,上山的石阶上却没有多少积冰积雪。他的样子从容不迫,娴熟地挥舞着手中的铁锹,那些结冰的雪块便服服帖帖地附着在铁锹上。见我们来了,他停下动作,退至石阶一旁,露出云淡风轻的笑容,微微颔首,行单手礼。
   谢谢。
   谢谢。
   我和先生同时说。
   僧人并未言语。
   继续走,身后又响起铁锹与冰雪摩擦发出的“咔嚓咔嚓”的声音。我回头,僧人的样子依旧从容不迫,依旧娴熟地挥舞着铁锹。
   看什么?先生问我。
   没什么。我说。
   那时候,是有种微妙的心灵感觉在氤氲的,不适合与别人分享,哪怕是最亲密的人也不行。
   在百丈崖,我第一次看到冻结的冰瀑布。流水经过崖上倒伏的枯草,慢慢冻结,随后慢慢扩大,形成了此番美景。崖上流淌着白色的河流,我这样想。但它并不是流淌的,是静态的,是不动声色的,至少在我的眼中如此,而我肉眼看不到的潜在,我无法把握。
   在冻结的瀑布下方,龙湫潭的水则氤氲着雾气,抑或是热气,水面上没有冰,更没有雪。我想那水该是热的,但我并没有用手去探寻证实,因为这水大抵有了些佛性,轻易不可触摸。
   我们对于自然的热爱,无非是自然界里有我们缺失的东西,宁静,和睦,淡泊……对于我这个不算是文人的人来说,常常幻想能够隐居山林,过纯简的生活。于是对古往今来中,那些归隐田园沉醉山水中的文人墨客有了更深的理解,陶渊明,王维,孟浩然。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出发点更为单纯一些,并非为逃避什么,并非参透什么,只是热爱,仅此而已。
  
   三
   既称江北小九华,冶父山必定与佛教有关。而冶父山,除了欧冶子,与它息息相关的,便是伏虎禅师了。禅师本姓利,庐江黄屯人,生于唐大中三年(849年),因天生眼盲被家人遗弃,后被黄山寨山中一雌虎所救,以其乳喂养长大,眼睛又被雌虎刨出的清泉浸洗复明。云游僧尼遇见悟性极高,聪慧过人的虎童,知其不凡,便授其经文,后来被山下人所知,称其为虎师。唐乾符四年(877年),虎师携虎由黄屯光明顶移至冶父山,结茅庐,诵经念佛,修身养性。唐光化元年(898年),声名远扬的虎师被唐昭宗封号“孝慈伏虎禅师”。
   禅师后来被吴王杨行密请下山任光化寺主持(今庐江县城内金刚寺),不多年,禅师又辞归冶父山,其中缘由不必考究也可猜测个几分。回归冶父山的禅师建冶父寺,开法坛,受戒弟子八百余人。自此,冶父山禅房幽深,梵音袅袅,香火鼎盛,声名显赫。
   宋朝开宝元年(968年),冶父寺毁于战乱,重建后,宋太祖赵匡胤赐匾额“实际禅寺”,从此冶父寺易名为实际禅寺。从伏虎禅寺开始,冶父山数十代,高僧辈出,享誉佛教界。
   从实际禅寺的偏门出去,过一幽深曲折的甬道,再下得阶梯数十级,能看到一个巨石,神奇的是巨石中间的缝隙中屹立着一棵繁茂蓬勃的树。树的品种不得而知,就我的认知来说,那不是一棵随意叫出名字常见的树种。不知道是树的力量分裂了巨石,还是巨石的缝隙造就了顽强的树,又或者是二者皆有之。
   不要以为,我将你的目光拐着弯牵引至这里,只是想让你在脑海中描摹这棵树的形态。来,我们再往下,穿过僧人自行开辟的菜地,转到巨石的正面——那个石洞,便呈现了。
   洞口上方有书:伏虎洞。那只虎的栖息之地。同样,伏虎洞有了太多的神奇色彩,于是洞中设有祭台,呈供品,青灯常明。然而,最为惹目的并非这些,而是那些布满石壁四周,错落有致竖立卡在石壁上的火柴棒般粗细长短的小树枝。我一直没能弄清楚那些树枝的用途,又或者说人们竖立这些小树枝的目的和用意何在。没弄清楚的原因是我并不想去刻意追究,有些事物保留着一些神秘色彩,要比完全坦露在我们面前要美好很多。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这些小树枝肯定被赋予了某些寓意,连接山下的众生,与冶父山,与伏虎洞之间的关系。
   伏虎洞的右侧,有一间禅房,至少有三次,我去伏虎洞的时候,禅房的木门紧闭,但门前站有一个僧人,面容慈祥,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站着,不悲不喜地看着我,又不是在看着我。
   菜地里的菜长势并不喜人,因为是沙石土壤,过于贫瘠,于是菜蔬呈现出营养不良的样子。事实证明,即便如此,也并不影响它被烹饪成菜肴后的口感。
   一直记着一句话:九华山的僧人做的全素菜,好吃得不得了,青菜豆腐比大鱼大肉还要好吃。这话是我的父亲还是我的母亲说的,我已经记不清了,我只记得当时自己想象过,青菜豆腐比鱼肉还好吃的味道是怎样的一种味道?这种想而不得的味觉诱惑,在我的脑海中存在了二十三年。
   这个夙愿,在冶父山了结了。
   今岁仲夏,带着一点地主的自豪感,随“名家看庐江”的文学队伍采风,中午去冶父山吃全素自助餐。那天在寺庙吃饭的人很多,除了我们一行三十余人,还有众多百姓,初略计算,约有二百人。后来才得知,那天恰逢庙会。
   水果,各色菜蔬,清汤,米饭。装盛的容器不似酒店自助餐那般讲究,铁盆、铁桶上阵,管够。吃饭的碗亦是平素家中用来盛汤的碗。
   那天的午餐,吃得很细,很缓慢,没有剩余。我明白了我的父母或者母亲,说的那句“青菜豆腐比大鱼大肉还好吃”的真正含义。在冶父山,在梵音萦绕的寺庙,吃僧人栽种、烹饪的全素宴,比坐在富丽堂皇的高档酒店里吃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更具有仪式感。或许是那种仪式感使然,又或许是檀香氤氲的原因,那些素食,已经超出了我对那些菜蔬本身的味道的认知。
   菜蔬有些是他们自己种的。有人说。很显然,这个“他们”是指僧人。
   院子里,吃饭的人们有统一的道德规范,饭吃得很有秩序,吃完了主动将碗送到水池边,有好些婆婆婶子在洗碗刷盆,我想她们应该属于“志愿者”。
   看到有人往功德箱里塞钱,有点后悔没能带点现金在身上,这时候支付宝和微信里的钱是无法抠出来,以表示我的感恩之心的。但好在没有人在意我是否去献了功德,僧人不在意,寺庙不在意,冶父山更不会在意。
   站在树荫下,侧目看看,古刹金顶辉煌,色调艳丽,但却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象,心不由沉了沉。
  
   四
   二十五年前,我第一次听说冶父山。
   他们都说,冶父山上的石头,扔到水里,都是浮的,所以叫“野浮山”。他们是我的小学同学。那一次学校组织春游,定好了要去冶父山。我们都兴致勃勃,扬言要捡一书包冶父山的石头回来,好在村庄的小伙伴面前炫耀。
   心心念念期盼的春游的日子终于到了,可是天公不作美,天降大雨。校长说,冶父山去不成了,我们改道去母子坟。
   于是,那场大雨浇灭了我对于冶父山的所有念想。
   人们都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的,而是已经拥有的。但是,那些得不到的,即使不是最珍贵的,也是心间一根柔软的刺,时刻提醒着你,它的存在。一如我对冶父山的念想。
   七年前,我第一次登冶父山,回来后,写下这样的句子:“于冶父山拾级而上,能感觉到背后有一双温柔的手在推着我行进,于是脚下生风,身心变得轻盈……这是无悲无喜的人间仙境,若生命走向尽头,我愿意选择这样的圣境成为我的最终归宿,在冶父晴岚的清辉流影中永世长眠。”虽然此时看来,到底有些矫情,但却是那时候的我,初见冶父山时,最深切真挚的情感表达。
   我说冶父山是尊佛,是因为,在1993年,在2001年,在2017年,在2018年,我一直有一种隐秘的感觉,那种感觉是容易被忽略,隐秘的人事与心灵映照。
   就像我站在山脚下,从不着急离开,深呼吸一次,回头看看,冶父山恰像一尊佛,微笑着,深藏悲悯和信仰,正低垂手掌,引渡众生。

共 563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冶父山是尊佛,这是作者对冶父山从听说到一次次登临而产生的独特的心里体验,饱含作者对一座山的尊崇和敬意。对冶父山,作者从它的历史渊源和得名由来写起,它的厚重和沧桑令人敬仰,以冶父命名一座山,如尊重父亲般尊重一座山。秋雨中登临它的最高峰“兜率峰”,将目光停留在百丈崖,聆听龙渊潭水,感觉人在天地自然面前的渺小和谦卑,以尊佛之礼内化于心,表达对一座佛山的敬意。雪后登山,更让人难忘,既有远眺的旷世美景,也有惨烈的事实,繁重的雪摧折了一棵又一棵树的枝条,而后它们依然会枝繁叶茂,有难以阻挡的生长的力量。路遇专注于铲雪的薄衣僧人,他从容不迫云淡风轻。百丈崖下冻结的冰瀑布,冰瀑下氤氲着雾气的龙湫潭。人与自然,成了冶父山的胜景,带给每一个身处山中者宁静、淡泊之境,让人生出无限热爱之情。冶父山是尊佛,作者写完山上景色又追述了它身为佛教之所的历史。写伏虎禅师的经历,伏虎寺几经更名变迁,战乱被毁重建,成为实际禅寺。目光停驻在伏虎洞,探究它的神秘莫测。在一次重游中,亲自品味冶父山的全素自助餐,这些菜蔬皆来自于僧人自行开辟的菜地自行栽种,在品味中油然而生一种仪式感。冶父山是尊佛,是作者行文之线。从山及寺,既有悠久历史,也有现实景观,有整体有细节,行文中更注重作者内心的感受,实现了景与情的和谐统一,文章又不失厚重的意蕴。应该说,作者与冶父山是相看两不厌的。作者以看佛之心看山,而山也以佛心来看作者。一篇值得反复品读的文字,品读时,总能映照出我们自己。感谢作者赐稿流年。【编辑:伊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116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伊蘭        2019-01-14 15:51:25
  第一次这么反复细致读怜幽老师的文字,仍觉拿捏不当。不妥处见谅。于我,多了一次深入学习的机会。感谢教师好文。
万人如海一身藏。
2 楼        文友:风逝        2019-01-14 21:36:57
  “口中的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远不如内心深处的尊重自然来得有力量。”
   “我们对于自然的热爱,无非是自然界里有我们缺失的东西,宁静,和睦,淡泊……”
   “有些事物保留着一些神秘色彩,要比完全坦露在我们面前要美好很多。”
   “那些得不到的,即使不是最珍贵的,也是心间一根柔软的刺,时刻提醒着你,它的存在。”
   治父山果然是尊佛,不然为何怜幽的这些文字都充满了禅意?大概就是在这座充满着佛意的山中沾染的吧。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3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19-01-16 09:34:12
  爬山成了修行,一种悟世,一种人生瞭望。
   禅意幽幽,神情静静。
4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9-01-17 08:24:04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