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秀武,秀武(小说)
严格地说,秀武和秀武是一对忘年异姓兄弟。
不知道你是否听明白?他们俩的年龄相差二十多岁,小秀武一直要把大秀武叫叔,可大秀武不同意,说秀武把秀武叫叔这算怎么回事儿?小秀武犟不过大秀武,只好把大秀武叫哥。
一
小秀武姓解,大秀武姓余,解秀武的父亲比余秀武还小一岁,你说他们俩算不算忘年兄弟?
余秀武在认识解秀武之前,就已经多次听说过解秀武,知道他是个热心公益和文化事业的人,县摄影协会和作家协会举办的活动,他还无偿地赞助过好几次。但是那个时候余秀武还不认识解秀武,只是同其他参加活动的人一样对解秀武充满着感激和敬佩。
余秀武认识解秀武,还得感谢从福州回乡创办钣金厂的小杜老板,小杜老板既认识解秀武也认识余秀武。有一次,小杜老板特意找几个朋友聚聚,就把两个秀武聚在了一起。两个秀武坐到一起后,互相说着“神交已久,今日幸会,三生有幸”之类的话题。
解秀武一见余秀武,就要将余秀武叫叔,可余秀武哪能同意,尽管他比解秀武的爸还大一岁,却死赖蛤蟆争出活尿脬,硬说是两个秀武不能分成两辈儿,必须按长幼顺序让解秀武把他叫哥。解秀武自然说不过搞民俗研究的余秀武,只好遂了余秀武的意思,把余秀武叫大哥。余秀武乐呵呵地接受了解秀武敬的两杯酒。
二
两个秀武虽然认成了兄弟,却并不是经常见面,多半只在电话中经常联络。因为两个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干,所以不可能经常见面。解秀武办了个养殖厂,除了养猪之外,还专门散养土鸡,自己忙不过来时,还得他父母去养殖厂帮忙。而余秀武是个笔杆子,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还担负着本单位的对外宣传任务,每年必须完成上级下达给本单位的宣传报道任务。除此之外,他还得利用业余时间搞文学创作。
于是乎,小杜老板便成了两个秀武见面的桥梁和纽带。小杜老板想找解秀武在一起玩一会时,便会叫上余秀武;解秀武想找小杜老板在一起交流时,也会喊上秀武大哥。因此,小杜老板那里便成了两个秀武的联络站。因为两个秀武都比较讲究,家里有什么事都不想给对方添麻烦,小杜老板又成了双方的传话筒。
前年秋天,解秀武的妹妹出嫁的消息,就是小杜老板透露给余秀武的。为此,余秀武去解秀武家送添箱礼时,把解秀武好一顿抱怨和数落,解秀武结婚时,再也不敢不告诉他这个同名大哥了。当然,余秀武的女儿和儿子考上大学时,也是小杜老板告诉解秀武的,解秀武当然也免不了抱怨他的秀武大哥为什么不告诉他。余秀武给解秀武的解释是他是共产党员,必须模范遵守党的清廉纪律,不能因为儿女升学宴的问题造成不良影响。
三
两个秀武其实很好区别,解秀武因瘦而秀气,余秀武因胖而魁梧。两个人无论是同行或是同坐,谁都能看出那是多么不同的两个人,可偏偏他俩有着相同的名字,只是姓氏不同而已。
但是,余秀武却不管这些考究,只是一个劲地嚷嚷着,咱们县这么大个地方,既然有两个相同名字的人凑到一起,这就是缘份,哪还管他是不是一个姓?咱们就得称兄道弟。余秀武是个退伍老兵,性子比较直也比较急,不允许有反对意见。解秀武年龄比余秀武小得多,自然犟不过余秀武,余秀武叫他喊哥,他也只能把余秀武喊哥,反正也不吃亏。说不定在某些时候还能得到这个哥的照应呢?
照应倒谈不上,帮忙却少不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余秀武只是个林业工人而不是领导,也没有掌管什么林业项目,所以没法照应他这个秀武老弟。说到帮忙,倒真用上了他这个秀武老哥。前几天,余秀武到解秀武的经营的天天快递营业部玩,听到解秀武说,六年前,红葡萄酒厂到他们村建野生葡萄基地,合同约定要给农户付地租,可六年过去了,农户却一分钱也没见着。现在葡萄酒厂换了老板,新老板不管前任老板手上的事,农户的地租钱便显得更没指望。农户便想着要找能管着酒厂的政府讨个说法。余秀武便应承下来,偷偷地帮解秀武他们写了一份上访材料,让解秀武组织农户上访讨说法。解秀武知道秀武老哥是体制内人,必须以稳定大局为重,如果让他的上级知道他在支持农户上访,会对他有负面影响的。于是,他们只能是悄悄进行。好在秀武老哥表态说,县里不行上市里,市里不行再上省里,他会一直支持的,因为这事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企业不能耍赖皮。
四
解秀武知道他的秀武老哥虽然不是领导干部,甚至连一般干部都不是,只是个工人,却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前几年,秀武老哥的新闻报道直指三农问题,主要是以维护三农利益为主,因此在县内乃至省内都很有名气。
解秀武最佩服他的秀武老哥了,而且秀武老哥是为数不多的敢为老百姓说真话的人。他记得秀武老哥写的最有名的报道是关于石头标语的报道了,据说那篇报道还惊动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
解秀武想到了这一点儿,就对秀武老哥非常放心。果然,才不过两天,秀武老哥就已将打印好的一式三份上访材料交到解秀武的手中,并且承诺说,如果还需要往上反映,他会对材料进行再加工,直到这件诉求得到彻底解决为止。
其实,余秀武已经有好几年没有给人写过上访材料,也没有写过批评报道了。有人说他早已改邪归正了,但是解秀武知道,秀武老哥是改写小说和散文了。当然,偶尔还是帮他人写一写情况反映之类的材料,只是不像以前那么热衷于这类事情了。解秀武在秀武老哥的微信朋友圈读到过秀武老哥写的几篇小说和散文,那是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文章,点击量都不算少。
五
余秀武也去过秀武老弟家里几次,那是在县城北边一个小乡镇的小村里,他们住的地方是一个新建的新农村。一长溜的三层小洋楼里住着三十多户农民。
解秀武一家虽然搬进了新农村的楼房里,一家四口人还经常住在瓦房沟老家的旧房子里,因为那里建有散养鸡场和养猪场,那几千只散养土鸡和几十头本地黑毛猪每日三餐要吃要喝,他们得精心照料。
近两年,解秀武不再养鸡了,只在老屋庄子养了几十头本地猪,他和刚结婚的妻子小陈进城接手了一家天天快递经营部,每天收寄、派送快递,忙得不亦乐乎。
前几天,解秀武给他的秀武老哥打电话,约秀武老哥出来坐坐,地点在城关派出所附近的一个什么酒店。余秀武下晚班后,直接坐公交去了那里,解秀武跟秀武老哥见面后说,今年他已将天天快递交给媳妇小陈打理,他和他老爸去了山西,给一家煤炭公司运送煤炭。刚满一岁的孩子由奶奶带着,在瓦房沟老屋场帮着照管那二十几头本地黑毛猪。预计到年底三项收入加起来不少于五十万元。
余秀武对解秀武的话深信不疑,因为解秀武没必要说假话。那次见面,还有做铝合金窗户的小孔,从小孔那里,余秀武获悉了小杜老板的近况。小杜因为资金链的问题,导致他新建的钣金厂房没钱支付给承建商垫付的投资,只好以打工的方式偿还承建商的债务,城里的住房和小车都卖了,据说还差着人家上百万元,不知何日才能还清,而小杜老板这些穷朋友却无能为力。
唉,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想当年他在福州干得顺风顺水,如果不回家乡投资建厂,如今照样风光得很。这一下子跌入事业低谷,不知何日才能翻身啊!
了解到小杜老板的近况后,两个秀武禁不住长吁短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