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年】写对联(散文)
引
自从爷爷去世,按照家乡的风俗,家里三年之内过年是不能贴对联的,于是,我便中断了写了三十年的对联。这三年里的春节,每每看着空荡荡的大门,心里总是怅然若失,没有了那大红的对联,整个门厅便显得十分悲凉,叫人心里难受。
一
还在没上小学的时候,爷爷就开始训练我写毛笔字,那时候的我很顽皮,根本不愿意安安生生地坐在书桌前用上一两个小时来一笔一划地练习毛笔字。一开始的时候,我就是抱着混天度日的心理来应付着爷爷的要求。
爷爷也看出了我的心思,有一天,他把我叫到跟前,拿出一个黑黑圆圆的东西,跟我说:“这是你的老老爷爷,也就是我的爷爷,留下的,这是一个铜墨盒……”我好奇地拿过那个铜墨盒,他很小,只有我的拳头大小,虽然很小,掂在手里却沉甸甸的,告诉我它是真正的铜墨盒。也许是年代久远的缘故,从外表上看,已经看不出它是铜的了,通身黑黢黢的,我打开它,里面是一团黑色的已经干了的东西,爷爷告诉我这是一块丝绵,用来吸墨水的。我看着这个小东西,心里疑惑着为什么爷爷要给我这么个破旧的小物件儿。
“你的老老爷爷在世的时候,是咱村里公认的秀才,识文断字,尤其写得一手好字,每到过年,周围的人就会到咱家请你的老老爷爷写对联。这是咱家的荣光啊!你的老老爷爷做了一辈子的农民,虽然读了很多书,但是也没有考上真正的秀才,这是他一辈子最大的遗憾。他知道只有读书有学问才能被别人看得起,从我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教我读书,读百家姓、三字经,到五岁就送我到先生那里去上学,是一心想让我成为咱家里撑门面的人啊。”爷爷说着,眼睛就看向了远方,仿佛那目光能穿透时空回到他小的时候一样。
“那,后来呢?”还有几分懵懂无知的我问道。
“后来?后来日本鬼子就进了中国,我也就上不成学了。你的老老爷爷也死了,他临死的时候,还嘱咐我,一定要做有学问的人。”爷爷的话语里无不饱含着失落和愤恨。但是,他接着就兴奋起来,说:“一直到了一九四一年,在咱村北边的村崔阁村成立了抗日高小,我才又一次走进了学堂。”
“那再后来呢?”我又问。
“再后来?再后来我从抗日高小毕业就参加了工作,后来到了邯郸去上师范,再后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我就响应国家的号召去了朝鲜,打美国鬼子……”
听到这里,从小就喜欢打仗,向往英雄的我感觉爷爷的形象顿时在我的眼里高大了起来。我看着那个墨盒,也感觉到了那上面寄托着的是满满的爷爷对我的期待。
最后,爷爷对我说:“你往后也要努力学习,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我点一点头,若有所思。
那一年,我五岁。
二
再后来,爷爷给了我一本《柳公权玄秘塔标准习字贴》,陈旧的已经被磨破了边儿的萱萱的纸,让我感到那里边仿佛有很深奥的学问。那一笔一划仿佛刀锋一般的撇和捺,让我感到神奇:原来写字也和画画一样充满了美的感觉。
爷爷告诉我:“你现在要练习的是楷书,咱中国古代写楷书最有名的就是柳公权和颜真卿,俗称‘颜肉柳骨’,也就是说,颜真卿的字笔画都很饱满,显得很胖,柳公权的字则相反,都显得很瘦,懂了吗?”我似懂非懂,但是根据直观的感受,我知道练习柳体玄秘塔一定要学会把字的笔画写出刀刻的感觉。
爷爷用八开的纸折叠出二十四个小方格,大小跟字帖上的差不多,让我开始练习。每一天也不多要求,只要求我能写完两张八开纸,共计四十八个字。
就这样,我从六七岁开始,一直练到了十六七岁,直到我上了高中,高考的紧张迫使,才停止了毛笔字的练习。
这个过程中,我有时候也是会偷懒,但是都被爷爷识破了,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和惩罚。
记得有一次,爷爷有事要出门,临走之前给我布置了“作业”:完成两张纸的毛笔字。然而,看到爷爷准备出门,我也顿时冒出了想出去玩耍的念头,可是,怎么才能即完成爷爷留下的作业,又能够挤出时间去玩呢?
这个念头一出现,我便完全没有了沉下心坐在那里认认真真完成练习的想法,满脑子都是怎么能蒙混过关,好给自己一段比较长的玩耍的时间。再胡思乱想了一段时间以后,我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用以前写的作品来冒充吧。
想到这个“好办法”,我马上兴奋了起来,把以前写过的纸都翻了出来,想从里面找出两张能够冒充的作品。然而,我每一次写完以后,爷爷都会在上面用毛笔圈出写得比较好的字,并且要写上日期。
我翻了一会儿,感到了失望,“怎么办?”看着一分一分过去的时间我感到很懊恼:“难道就这样既不愿意写,又不能开心的玩了?”于是,抱着那一线希望,我终于还是勉强从中刨出了两张没有圈阅的字。买有圈阅,说明这两张上的字写得都不过关,但是,为了能给自己一点玩的时间,我决定只好就这么来顶替了,大不了让爷爷批评我不认真练习罢了。
然而,我的打算还是没能逃过爷爷的慧眼。当我一直在外边忘乎所以地玩到了天黑在回到家里的时候,看到的是爷爷那一张铁青着的脸,还有那两张被放在桌子上的无辜的字。爷爷的一张脸阴沉得仿佛挂了霜,脸色看起来更黑了,他的胸口正剧烈地一起一伏。看到我,他的眼光立刻像一把钢刀一样向我看了过来,让我不由自主地缩了缩脖子,不敢再看他,耳朵里只有一句振聋发聩的话:“这是你今天写的大字吗?”
我知道,一切都完了!
一场暴风骤雨般的批评过后,爷爷留给我一个惩戒:写五张质量更高的字,什么时候写完什么时候睡觉!
于是,当家人们都睡了以后,在昏黄的白纸灯泡下,我还在写着毛笔字,因为怕写不好,既是十分瞌睡,也不敢迷糊哪怕一小会儿,等到我写完所有的字的时候,墙上的钟表已经指向了两点钟的位置。只是伸了一伸酸痛的腰,我就直接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再醒来的时候,我却是睡在被窝里。我知道,是爷爷把我抱进了被窝,悔恨的感觉油然而生,但我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从那以后,我在也没有在练习写字上耍弄小心眼儿。
那一年,我七岁。
三
那些年里,每到春节,大街上卖对联的还很少,大家都是自己写,爷爷因为会写毛笔字,也常常替别人写对联。记得有一年,他把我叫到跟前,拿出一卷已经割好了的红纸,对我说:“这是你勇大爷家的对联,今年就交给你来写吧。”
我大吃一惊:“写对联?那是闹着玩的吗?那可是要贴出去的,大过年的,来往的街坊邻居亲戚谁不看看啊?万一要是被别人笑话了,那可不就是丢人了吗?”我面露难色,爷爷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你不会认真一点儿啊?拿出最好的水平,叫别人叫好啊!再说了,你可以先练习一下,往旁边写好了,再往红纸上写,没事儿,写吧。”
在爷爷的坚持下,我只好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来接了这个活儿。
这个任务说起来容易,干起来却是很难,首先,那对联的纸跟平时联系的大小都不一样,如果按我平时写的字的大小往上写,那些字就显得太小,没气势;其次,这对联是从上往下,一气呵成,都是自然成句的话,这跟平时练习的单个的字感觉上也不一样;再次,平时练习,只注重笔画,哪里注意到过整体的美感呢?现在,一下子就来写对联,怎么能顺利的完成呢?我感觉到了空前大的压力。
但是,万事开头难,总要有一个开头吧?我就先在其他的纸上写出想写的内容:“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等。这些句子也都是爷爷留给我的,至今都仿佛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心头上。
爷爷说:“春节啊,是咱中国人的老传统,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写对联就是对文化的传承。可不能光想着玩儿。”那时候,我对这话似懂非懂,只是每到春节时,我会有一种感觉:不能光顾玩儿,过好春节,也是一种任务。于是,从那时起,每年的腊月二十五的下午,我就开始割纸,调墨。吃过晚饭,就开始写起了对联。
终于,我熬了大半个晚上,把勇大爷家的对联完成了。看着摆了一屋地的对联,心中的成就感也是满满的。因为是第一次写,所以,还隐隐有一丝不安隐藏在心里。直到过了年儿以后,勇大爷到我家来串门,对我的毛笔字大加赞赏,我在算是把心里的一块石头放到了肚子里。
也就是从那一年起,我开始慢慢顶替了爷爷的位置,把我们家里大门小门、衣柜衣橱、水缸粮罐、庭院鸡窝等等地方的春联无一例外地写了出来。看着满院子的红红的对联,心里也是喜滋滋的,仿佛,这一年也没有白过,收获很大。
那一年,我十岁。
四
一直到了二零一四年冬天,这一年的腊月二十五,吃过午饭,我照旧开始拾掇好小茶几,把保存的红纸拿出来,准备割纸,写春联。
妻子见状,连忙拦住我:“你怎么了?忘了吗?家里人去世以后,三年不用贴春联的!”
我陡然愣住了,按在红纸上的手也停止了折纸,一直没有动,很久很久……恍惚中,爷爷微笑着向我走来,他似乎要对我说:“小家伙儿,我都已经走喽,写对联贴门上,是想阻挡我回家么?”
哦!回过神儿来,不觉黯然神凄,这个伴了我三十九年成长道路的人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然而,我总是会在一些时候产生一些感觉们仿佛他还在我的身边,用尊尊教诲引导我的人生之路,用严厉的惩戒告诉我不能偏离了前进的方向,用赞赏和鼓励给予我生活的信心和挑起重担的勇气。
那个春节,我在百无聊赖中度过,看到家家户户都在贴春联,再看到我家光秃秃的门庭,还有大门两边那隐隐的陈旧的惨白的对联的痕迹,一种莫大的失落和空虚不禁涌上心头。
三十的晚上,春晚已经结束了,家人们也都入睡。我来到祖宗的牌位前,跪在地上看着爷爷的遗像,喃喃自语:“您怎么说不在就不在了呢?可是我还觉得自己没有长大呀!我还想得到您的教诲呀!您不在了,我连写春联的机会都没有了,我就不敢保证,这三年里,我会不会把您教给我的那些旧的对联的内容给忘了呢?”抬头看看,爷爷仿佛又在对我笑,在笑我的幼稚,那叫人心疼的眼神,让我心中大恸,眼泪已经止不住地流了出来。
我知道,谁也无法再倒转这流失的时光,那些温馨的画面将永远成为我心中难以磨灭的回忆,我能够做的也只有在这些温馨的回忆的鼓舞下,走好自己的路。爷爷给我的期望,不就是希望我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挑着自己的担子站立起来并能大步向前走吗?
那一年,我三十九岁。
尾
对联,寄托了中国人把灾难和邪恶阻挡在门外,给一家人营造一个欢乐祥和幸福的家庭的美好愿望。我的爷爷,用他陪伴我的所有时日告诉我:家,是一个人的根;年,是一个家用来培育情感的时机——他让我用三十年写对联的体会理解了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