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看大戏(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看大戏(散文) ——农村纪实之


作者:白柰子 白丁,63.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08发表时间:2019-01-15 11:15:37
摘要:儿时的记忆中,看戏也算是一种奢侈的娱乐了。大人们看的是戏,而我们小孩在戏场看戏是次要的,看热闹,吃东西是主要的。在农村看一场大戏,唱的是人生各态千奇百怪,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看的是岁月匆忙热闹异常,它在农村人的心中永远都是热闹排第一的民俗活动。这种欢乐来自心底,最朴实,也最诚恳。


   记忆中,小时候,农村的面貌还很贫穷,正是农村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一天的劳作,回到家中没有什么文化娱乐,电视、手机、网络更是天方夜谭、遥不可及,在那个时期如果能看上一台大戏、一场露天电影就是最大的享受了。那时候的农村每个村庄边基本上都有庙或者观,只不过大小不一而已,供奉着相同的或者不同的神仙,在不同的日子里会举办祭祀,有时邀请戏团唱大戏。儿时的记忆中,看戏也算是一种奢侈的娱乐了。大人们看的是戏,而我们小孩在戏场看戏是次要的,看热闹,吃东西是主要的。
   我们这里流行的是秦腔,其他什么戏曲都不喜欢,县里的秦腔名角要比县长名气大,村里人往往说起那些名角,上溯三代、唱什么戏目最好、在哪一个地方因为喝醉酒唱错词了等等,如数家珍。只要秦腔一吼,干什么活计都没有心思。我们村里大人小孩都会唱几句戏词,过年时,有些大人从大队部里搬出锣鼓二胡梆子敲敲打打地唱上一天,你来一段《铡美案》、我来一段《探窑》,夹杂着鞭炮声,热热闹闹地过新年。平时,在地里干农活,干累了,乏了,在地头把牛缰绳一解,任其在地头吃草,犁头一插,或者把背篼一放,喝一口水,冲着山一头大声地吼一段,随即,山后面也传来一段。唱、吼上一气,乏气消了,继续干活。
   村庄有大有小,每年唱戏都是村里人凑钱,请的剧团档次也不同,凑的钱多了,请一个有名气的剧团,最好的是陕西那面的剧团,钱少了请的是我们县秦腔剧团,最不行是草台班子。除了真人戏团外,我们这里还有本地叫木脑壳的木偶剧团和灯影子剧团,也就是牛皮影。
   牛皮影小时候我看得不多,是在外村看的,我们村不请皮影戏,皮影戏团主要是一些小庄小庙请,三五个人,狭小的台子上一块白布,几盏灯在晚上便可开演。我们眼里,昏暗的灯光下,一块白布上几个模模糊糊的影子一晃一晃的,没啥看头,再加上唱戏的人嘶哑的声音一点也不好听。
   木脑壳戏比皮影戏好看多了,在庙前的空地上搭上一个木棚,四周一围,前面用一人多高竹席一围,就是舞台,木棚中间挂着一幅红色的布帷,唱戏的人举着木偶在前面舞动,锣鼓二胡梆子板子叮叮哐哐在后面一阵乱响,高昂的秦腔吼起来。我们曾经偷偷的趁还没有开演时木棚里没人,从后台下的竹席遛进去看木偶,只看见在后台的一根横木上插着十几一米来高的花花绿绿的木偶。木偶不是太大,脑壳如同小婴儿的脑袋一般大小,圆圆的,上面雕刻着嘴、眼,两边还有假耳朵,上面用不同的颜色画着生旦净末丑的样子,看上去活灵活现的;木偶穿着不同的戏服,有手,手也是木头的,手指成一圆孔,旁边的小木箱里放了一堆木头做的一尺来长的小刀小枪小剑以及其他小道具,小道具的一头是一个略微比圆孔小一点的手柄,看来表演时道具插进圆孔就可以了。木偶的头手用三根木棍支撑,静静地一个一个紧挨着插在横木上,有胆大的,取下一个在手里乱舞,看的我们嘻嘻哈哈笑个不停,随即被外面的大人听见换来一顿骂,然后赶的远远的。开戏了,木偶在台上一舞一舞的,舞台后面叮叮当当的锣鼓二胡梆子声,我们扒开竹席向里面看,只见挑木偶的人摇摇摆摆的迈着舞步在场里随着剧情走着方位,一只手拿着撑着头的木棍,另一只手拿着安着手的木棍。挑木偶的人把中间的木棍一转,木偶的头也就一转,旁边的两根木棍一挥,木偶的手也随着动,手中的小刀小枪也一动一动地挥舞着,而挑木偶的人边走边咿咿呀呀吼着戏词。我们看了没一会觉得没意思,便跑到戏场外面买吃的去了。
   木偶戏看多了,我们有时也会自己动手做木偶玩,说是木偶,其实是四不像。木头太硬弄不圆,又不会刻眼睛嘴,只能用一块旧布包上麦草碎纸裹成一个球形绑在木棍上,在旧布上用墨汁画上眉毛眼睛嘴巴鼻子,然后再把自己的旧上衣绑在木棍上当戏服,另外用两根木棍分别绑在两个衣袖口,一只袖口木棍再绑上自制的小刀小剑就大功告成了,然后几个人挑上丑陋的木偶在打麦场上叮叮当当的玩打仗,吸引了众多比我们小的孩子围着我们转,看着臭屁孩羡慕的眼光,我们无比的骄傲,也就忘了当年我们看着比我们大的孩子玩是羡慕的样子了。
  
   二
   我们这里主要是正月里或者农历三月三四月初六农闲时唱大戏,尤其是四月初六最热闹,农村唱大戏不像城里有剧场,而是在露天,往往在村头的庙或者观前总有一块平地,平时冷冷清清的,只有庙会时才热闹。我们村的庙观在村头的一座小山坡上,戏台背靠山坡面朝正殿,戏台上堆放着村里人砍的柴或者其他杂物,只有快唱戏时才会打扫干净。一年每到这个时节,总有几个热心的村民组织起来到村里每家每户去凑钱,多了不限,少了也可以,就看你家情况如何,不强迫。我们村农户情况不错,而且还有几个小工厂在村边,工厂也会多多少少掏一点钱,所以我们村请的秦剧团也是周围最好的。除了凑钱外,还会凑一点粮食和食用油,你家五斤米、我家十斤面、他家二斤油,一天下来也要凑好多粮食和油,够庙会和剧团的人几天花销了,凑的钱多了就多唱几天戏,钱少了少唱几天,一般情况最少三天,那几天也就是一个村庄的“狂欢节”了。
   请好剧团,村里人开始忙碌起来,整理戏台,确定几家有多余空闲房的,安排成剧团人员的住所,找几个干净利索做饭手艺好的媳妇,负责在庙里的灶房给剧团及其他人做饭。而村里人也买点好菜好烟好酒,在外地工作的人也得知唱戏的消息,也抽时间回家来看戏;村里人早早给外村的亲戚朋友打招呼,邀请到时间来看戏;捎信给外嫁女子带外孙子回娘家,媳妇安排娃他爸去娘家接自己的父母来看戏;尤其是正在说媳妇找女婿的人家更忙,说媳妇的小伙子提上烟酒糖茶赶快去姑娘家请对象及大人到家看戏;说女婿的,姑娘不好意思去请小伙子,便羞羞答答的告诉媒人通知一下,小伙子知道消息后赶忙提上礼物上门顺便帮忙干干农活,给未来老丈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好答应双方的婚事争取早点娶上媳妇。而做小生意的小商贩、买吃食的小摊贩早早来到小庙会长那里商量怎样划分各自的范围和租赁费。
   那几天,家里的大人对我们孩子来说,比平时宽松了许多,每天还给一点零钱让在戏场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到开戏的前一天戏台收拾好了,剧团也来了,村里人七手八脚的帮忙把戏箱抬上去,帮忙把幕帷灯光音响装好。剧团的人把龙袍龙冠、凤冠霞帔、头盔官帽、白胡须黑胡须、大刀宝剑长枪短戟分类整理挂好,和会长及村里有头面人物商量每天唱的戏目等等事项。小商小贩也早早在各自划定的地方搭好小棚,摆好东西。
   一大早还没有起床,就听见庙后的山坡上传来“咿咿呀呀”的声音,赶紧起床和伙伴们跑到庙后看,三五个打扮得很妖气穿着宽大的花花绿绿衣服的人在小树林里忽高忽低地喊,听大人说是在吊嗓子;还有几个在戏台上翻跟头,拿大顶,我们便趴在戏台边看,边看边数看能翻多少个,拿大顶能坚持多少时间。庙里也有人跪着拜神像,一股股点燃的香蜡味夹杂着烧着的刺鼻的纸钱味萦绕在庙殿顶,而大殿里神像在香蜡和纸烟里显得更庄严。看了一会,觉得没意思,肚子也饿了,看见剧团和庙里操心帮忙的人开始吃早饭,而且戏台口已经张贴了一张大红纸,上写今天要唱的戏目,一天要唱两场,午场和晚场,牢牢记住戏目回家好告诉大人。
   一早,远处的亲戚也上门了,家里大人忙着招呼,喝茶吃饭,炒几个菜喝几杯酒,聊一阵家长里短,让孩子拿上凳子早早去戏台前占好一点的位置。等戏台上锣鼓声传来时,便赶快陪亲戚去戏场,而孩子早就不知道跑到哪里玩去了,只留下空空的凳子,笑着骂几句孩子,请亲戚坐下坐着等戏开演。农村戏场和城里剧场不一样,在城里必须按号入座,而且要讲秩序,不能喧哗吵闹,认认真真的看戏。农村不一样,露天大戏场,戏台下就是观众席,你能坐多宽就坐多宽,你看戏也可以,聊天也可以,没人管你。
   戏场四周就是小商小贩摊,摆满了花花绿绿的小商品;饮食摊鸡蛋醪糟、凉粉面皮、油糕油条油饼、粽子元宵肉夹馍,那扑鼻而来的香味,让人垂涎三尺,摊子边坐满了吃东西的人,尤其是小孩为多,个个都吃的红光满面,嘴唇边一圈红红的油迹,那味道令人回味无穷。戏还没有开演,台下已是人山人海,早来的捷足先登,占据了有利地形,已经挤满了人。前面的,都坐在自己的小板凳上;后面的,有的站在木墩石头上上,有的抱肩站着;还有一些人,干脆坐在戏台对面的小山坡上,晚来的则叹着气,站在后面。
  
   三
   庙前的路旁摆满了香蜡纸,只留下窄窄的通道,好些人进戏场前都会买一点去殿里磕头烧香拜佛,殿门口少不了摆一张长桌,桌上放一化缘箱,带老花镜的二三人坐在一旁,面前是一本黄色册子。如果有谁布施,带花镜的老人就拿毛笔在小册子上记一笔“某某村某某布施某某钱”,记好钱随即塞进木箱,再在一长条黄纸上写“某某多少钱”,有人就把写好的纸条挂到庙侧墙上,几天下来,整面墙上就会挂得满满。拜完佛就到庙前戏场看戏了,戏一场一般是加演一场折子戏,折子戏完了才是正式开演本戏。戏台上,铜锣打得震耳欲聋,板鼓敲得急如爆豆,一群士兵模样的人正围着一个大花脸舞枪弄棒打得热闹打斗场面过后,一会儿是老生,一会儿是花旦,一会儿是小丑,轮番登场,小伙伴叽叽喳喳的说古代的人长相怎么都那么奇怪啊?有人长得是大白脸,有人长得是大黑脸,还有人长得是大花脸……而老人嘴角隐隐的笑意,目不转睛地盯着戏台,似乎生怕漏掉一句唱词。再扭头看看别人,大人们个个敛声屏气,一副如醉如痴的样子,有时,大人经不住我们十万个为什么般,不厌其烦的疑问,会抽个空档,给我们讲讲折子戏剧情,讲讲今天演的是什么《铡美案》《二进宫》,什么《探窑》《三娘教子》《辕门斩子》等等,讲讲唱腔流派,说说谁是忠臣谁是奸臣,说说戏里一些浅显的做人的道理。我们似懂非懂,看着,听着,一会儿便不耐烦了,自顾自玩起别的来。大姑娘俊小伙也早早来到戏场,小伙子们勾肩搭背地站在外面,对大姑娘挤眉弄眼,有对上眼的,便悄悄蹭到跟前给姑娘手里塞点瓜子花生;姑娘有意,便羞答答的红着脸小心翼翼的接住,等戏唱完了,让大人打听一下门户,如果合适好请媒人上门说亲。而已经定亲的小伙姑娘心不在戏场,看双方的大人不注意的情况下,偷偷地手牵手遛进小山上的树林里说悄悄话去了。
   我们小孩重点在于玩和吃,戏场旁边有许多好玩好吃的,花花绿绿的塑料小玩具,泥塑小动物哨子栩栩如生,买一个,一吹“唧唧”的独特的哨音;喷水枪、大刀长矛、机器人、气球、女娃娃喜欢的头花发夹等等,看的人眼花缭乱,摸摸口袋里大人看戏时给的钱不知道买什么好;套圈圈、气枪打气球等等,就看大人给你的零钱有多少了,可惜看的人多买的人少,买不起玩具耍不起气枪,那就买吃的去,小时候最喜欢买的是冰棍。一辆自行车后座上栓着一个不大的白色木箱,木箱上“冰棍”两个红色的大字非常吸引小孩的目光。掏出口袋里的零钱,递给卖冰棍的小伙子,小伙子打开木箱,一股白色的凉气扑面而来,木箱上面覆盖着小棉被,揭开棉被取出一根冰棍,撕开包装纸,白白的冰棍透着一丝冷气,咬一口甜甜的透心凉,好爽啊!吃完冰棍,冰棍棒也不能丢,攒够几十个可以玩,竖着拿起冰棍棒,好“哗”撒开,然后一根一根的抽出或者挑出,如果其他的棒子一动就输了,比的就是耐心。
   吃完冰棍口渴了,旁边摆着汽水摊,红色的、绿色的、黄色的好几种,看你喝什么颜色,你挑好了,小商贩就给你舀一玻璃杯,一口喝下去,口里一股别样的刺激,肚子了一股气涌上,便不由自主的的打一嗝,燥热的身体马上感觉到清凉。饿了,吃什么好呢?吃蒸面皮吧,已经蒸好的半透明面皮油光油光的,吃条还是片,看自己的喜好,切一碗,上面放点焯好的豆芽黄瓜丝以及面筋,调醋、蒜水、滚烫的熟油烫好的红亮的辣椒油,搅拌均匀,刚才还清冷如玉兰的面皮瞬间披上了色彩鲜明的衣衫,最让人受不了的是那酸辣鲜香的味道直往鼻孔里钻,让人看了只能狠狠的吞一口唾沫。狠狠地吃上一口,酸味打开味蕾,红油的辣味顺着喉咙滑进肚子,面皮劲道细滑,弹性十足,味道恰到好处,火辣辣的整个人都暖和起来,能够吃上这么一碗面皮,让人很满足,还有荞面凉粉,同样的调料,味道也是相当美。吃了面皮凉粉有点辣,口干了,该喝点什么,鸡蛋醪糟最好了,醪糟是自己家做的,大米或糯米蒸熟捣散晾凉,拌如凉水放入酒曲搅拌均匀倒入盆里,表面再撒一点酒曲盖紧,几天后就会发酵成功。我妈妈有时也会做一点,但是在戏场里喝另是一种风味,小火炉上架一口小锅,也就是一两碗的量,舀两勺醪糟倒进去,加开水煮沸就可以了,如果想加鸡蛋,就在水煮开是倒入搅拌好的鸡蛋,味道香甜醇美略带点酒香味。除了喝鸡蛋醪糟外,还有甜醅,这是我们当地独特风味的小吃,几乎家家妇女会做。把小麦簸净,清水洗净入锅煮熟,捞出沥干加入甜醅曲和匀,倒入盆里密封,三五天就发酵好了,吃的时候用凉开水或者清凉的泉水井水一冲就可以了,有一股淡淡的清香酒味,我喜欢喝。吃了喝了再带一点什么吃的回家给爷爷奶奶,油糕好了,色泽金黄,吃起来即甜又软绵。小火炉上平底锅油热了,油烫面揉成长条,揪成小剂子,用手按成薄皮,包入馅,馅一般是红糖芝麻核桃仁,收口压成扁圆形,然后放入油锅炸成金黄色就可以出锅了。咬上一口,细腻柔软,酥松润滑香甜可口;离开面皮凉粉摊,旁边就是买粽子的,拆开翠绿的芋叶包裹的粽子,露出如白色珍珠一般的糯米黏黏的粽子,放到白瓷盘里,倒一点褐色的黏稠的土蜂蜜,吃一口凉凉的甜甜的。吃完粽子,还应该吃一碗元宵,翻着滚的汤锅里,一个个白白胖胖圆圆的元宵上下飘浮。舀一碗,用勺子舀起一个元宵,使劲吹几口气,咬一口,黏稠的元宵馅流出了,有芝麻、核桃仁、花生仁,香甜,软糯,散发出一股桂花的香,还有一点糯米的清香。吃完元宵再喝半碗元宵汤,如果还没有吃饱,还有酥馍锅盔肉夹馍……看你喜欢吃什么就买什么。

共 671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详细的大戏细节,仿佛就是已经融入了大戏的氛围了,脑子里全是作者的大戏了。作者深情地回忆,勾起了儿时的兴趣,走进了旧时光。小孩子看大戏就是为了热闹,为了吃。最喜欢的是秦腔,村里人花钱多少不同,请来的剧团档次不一样,吸引孩子目光的还有那些木偶戏,投入其中,是那时的快乐。年正月时节是看大戏的日子,唱戏的,做饭的,准备大戏的,商人做买卖的,都来了,占座位,买小商品,吃小吃,其乐无穷。庙观烧香磕头的,听戏的,趁着别人不看见跑进树林里谈情说爱的,应有尽有。小孩子跟着过嘴瘾,吃得是热火朝天。在这种家乡,看戏的本意已经不大了,只能是一种氛围和热闹,还有乡俗的韵味了。这篇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描摹,再现场面,描写极为诶细腻可感,令人走进了那个时代的那些一个个精彩的剧场。作者写看戏,重点写人们的快乐,很好地表达了对儿时农村热热闹闹的氛围的留恋与喜欢。文章很多农村习俗知识,也给读者开阔了眼界。这篇散文,场面与心情关联,唱戏与年吃结合,韵味很独特。读后有历历在目的效果,值得品味。推荐赏读,感受年味,为我们今年的春节来点对比性的效果。问候作者!【编辑:怀才抱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1-15 11:16:46
  好戏连台,就等你来!推荐赏读佳作,感受春节氛围。感谢投稿柳岸,希望精彩不断。编辑:怀才抱器。
怀才抱器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