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隐藏在北太行深山的野长城(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隐藏在北太行深山的野长城(散文)


作者:燕山樵叟 布衣,262.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26发表时间:2019-01-18 00:49:24
摘要:著名的长城三关——紫荆关、倒马关、龙泉关,都隐藏在保定市西北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中。500年的岁月雕饰,疏于管理,无人修葺,仍基本完好。

【流年】隐藏在北太行深山的野长城(散文) 燕赵北国,巍巍太行,古长城星罗棋布,巍峨耸立,古韵悠悠。
   地处北太行东麓的京畿重镇保定,曾经是拱卫京师的要塞。连绵起伏的古长城就分布在其境内北太行深山峻岭上。它是明王朝为了防御北部少数民族入侵而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相对秦汉时期修筑的长城,被称之为内城。由于年代久远,无人修葺且疏于管理,老百姓称之为野长城。
   据有关部门考察,保定地区遗存长城全长150余公里,敌楼298座。著名的长城三关——紫荆关、倒马关、龙泉关都在其境内。
   沿着张石高速公路北行,在涞源东站下道,右行,十几分钟就到了天桥村。小村位于涞源县东北,有段野长城就在村南面的群山上,它是明代内城的一段,地处紫金关外围,至今已有500年历史。
   这里的山高海拔不过千米。站在山下,眺首远望,山梁上两座敌楼清晰可见。望着眼前时隐时现的羊肠小径,脚下踩着风化的沙石,缓缓而行,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在一段坍塌的城墙豁口处登上了长城,目标,一路向左,直奔云海深处那几座高高挺立的敌楼。
   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残存的墙体上,艰难跋涉时,我发现脚下这段长城,历经数百年的风吹日晒、雨雪侵蚀,没有后人修葺,也少有人为毁坏的痕迹,大部分墙体保存完好,像一条巨龙匍匐在北太行山群峰之巅,面对着原汁原味的野长城,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厚重的历史渊源,心中充满敬意。
   长城墙体高约10米,墙顶宽约5米,下宽上窄,呈梯形。建筑材料由毛石垒砌,内填石土。墙体上的垛口,射孔早已坍塌。这段长城由于山势相对平缓,所以墙体较高。墙体外侧,大都选择在悬崖峭壁险峻之处,以增加敌人攀爬的难度。墙体内侧,坡度平缓,有人行小径伴随墙体向远处延伸。通过较高山峰,墙体修筑的较低矮,在较平缓地段,墙体建得高大厚实,体现了构筑者的智慧。
   高大壮观的敌楼,除顶层不见踪影外,其余部分保存完好。其底座用条石奠基,墙体由制式青砖垒砌,白灰勾缝。四面设有拱形窗口(射孔),室内设计隔断。这里的敌楼布局密集,几百米的山梁就能见到十几座。从其所处位置看,不是沿山梁一字排开,而是在群山之巅,以山之形,错落有致,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易守难攻。
   由于年代久远,无情的岁月摧残了长城曾经伟岸的身躯。城上的守边人撤了,烽火台的狼烟灭了,关城成了旅游的景点,敌楼成了羊群避风、樵夫躲雨的天堂,散落在墙体四周的方砖,成了山民垒墙、砌圈的材料。残败是历史的必然,沧桑才是它的本真。
   长城内侧到处横陈着巨石,表面光滑,古朴天然。它们与长城相伴相守,不离不弃。放眼望去,一条巨龙,几道石阵,风光独特,耐人寻味。
   晚秋的太行山,群山起伏,金风萧瑟,雾霭沉沉。曾经青翠、葳蕤的大山植被已经枯萎,只有山坡山那些一片片松林,依旧生机盎然,郁郁葱葱。
   大山深处,偶尔可见一片片被秋霜染过的灌木丛,在秋风里翻卷着火红、金黄的彩浪,与古长城的庄重相映成趣。
   一队队游兴正浓的游客,大家互相搀扶,互相提醒鼓劲,欢声笑语不绝于耳。队伍里,最养眼的是那些年轻群友,她们身着多彩的服饰,脸上洋溢着甜美的笑容,秋风迎面拂来,衣袂飘飘,给空旷的大山,古老的长城带来现代风采。
   在这如诗如画的风景中,我独自爬进敌楼,透过瞭望窗,俯瞰眼前苍茫、寂寥的晚秋太行,浮想联翩:公元1449年(明正统14年),明英宗朱祁镇北伐蒙古瓦剌部,兵败张家口土木堡后,瓦剌军攻陷紫荆关、居庸关,长驱直入,直逼京城。此间,这一带边城曾经爆发过一场戍边将士与入侵者之间七天七夜的浴血奋战。透过眼前弥漫的山峦,我仿佛看到:当年戎马关山,冷月如钩。铁马冰河之夜,那些在敌楼里枕戈待旦的戍边士兵、那些手执挂雪弓刀的将军的身影,还有烽火台里飘出的滚滚狼烟。在飒飒的秋风里,谛听掩埋在岁月深处的人喊马嘶,铿锵作响的兵刃之声。我想,这长城下的山坳里或许还掩埋着诸多无名骸骨,他们也许是江南淑女的夫君或情人,也许是中原慈母倚门翘首相盼的游子。
   一道古老的长城,蕴含着中华儿女勤劳、智慧,也浸透着我们先辈的血汗。它阻挡过入侵中原的外敌,也曾隔断过中原农耕文化与塞北游牧文化的连接。历史越千年,沧海桑田。如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族内部之争早已化干戈为玉帛,大中华一统天下,56个民族骨肉相亲,大中国正在崛起。长城原始的防御功能已转化为一个文化符号,一张闻名世界的中国名片,名片上绘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共 179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长城是为了防御少数民族入侵而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北太行深山里的那段长城由于年代久远,无人修葺且疏于管理,被称之为野长城。作者登临其上怀古念今,当年戎马关山,冷月如钩,戍边将士手执挂雪弓刀御敌卫国,他们也许是江南淑女的夫君,也许是中原慈母的爱子。岁月变迁,沧海桑田,在党的领导下,民族内部之争早已不复存在,化干戈为玉帛,五十六个民族骨肉相亲、和睦相处,携手并肩,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长城不再是刀剑的舞台,不再是血腥的习武场,它成了一个旅游景点,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成了一张闻名世界的中国名片。推荐共赏!【编辑:踏歌而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踏歌而行        2019-01-18 01:03:37
  很荣幸相逢于流年,问好,祝您文丰笔健!
原名赵挺,笔名叩心弦。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2 楼        文友:燕山樵叟        2019-01-20 10:17:15
  感谢编辑踏歌而行,祝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