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赏析) ——话说吴敏树的父女情
晚清文学家吴敏树育有三子三女,子女原是父母的至爱,但是,如果单个考察,似乎吴敏树和长女劭端的感情要胜过其余的父子情父女情。读过吴敏树作品的人可能会说,这完全是因为劭端早死的缘故,其实不然,吴敏树在世时,不光长女早逝,他的三儿念穀也是早逝,念穀早逝带给他的悲痛远不及劭端早逝带给他的悲痛程度那么深。
1、女儿就是掌上明珠
俗话说,女儿就是父母亲的贴心小棉袄,这话一点不假。
吴敏树夫人何氏首先生了三个男孩,直到1841年,吴敏树三十七岁了,何氏才生下一个女儿,也就是长女劭端,这时,何氏已经四十三岁了,二年后,生次女善端;又二年后,生三女蒿儿。
劭端在堂姊妹中行四,又称四姑。三个女儿的降生,吴子夫妻掌上便有了三颗明珠,吴敏树的喜悦有诗为证。
1856年,吴敏树携家世避难于平江县岑川深山里,他写了一首《三女诗四十韵》,诗曰:我有三男子,晚得三女儿。女儿人不爱,在我趣独奇。早岁事游学,生儿不顾啼。长大意渐殊,颇复弄儿嬉。男须驱就学,跳走辄呵讥。女儿弱可怜,且稍娇恣之。
吴敏树说,别人家不爱女孩子,我则喜爱,为什么呢?因为女孩子有趣,好玩。
这与吴敏树早年经历有关,他结婚早,首先又是生的男孩,需要带养他们的时候,吴敏树总是在外面的时间多,或是游学,或是考功名,因此,父子之间的感情就不是那么深,而且,他对男孩的要求又很高,不准他们蹦蹦跳跳,一经发现,就大声呵斥:读书!
那时候的女孩子是不用读书的,吴敏树不是老古董,有空还是教她们学点文化。又诗曰:浏阳作学官,妻挟三女随。学官不教士,课女诵毛诗。连番四句读,两女竞口驰。摹书数字了,涂纸作花枝。
吴敏树去浏阳做学官的日子是1844年冬季,这时候劭端四岁,善端二岁,蒿儿是次年在浏阳出生的。因为自己没什么事做,就叫女儿学《诗经》,一连读四个句子,两个大女儿比赛着看谁读得顺口。还教她们写字算数,教她们绘画剪花。
真的是好有趣啊,这完全是一种快乐学习,没有负担,也不担心考试,不担心考差了会挨打挨骂。
乐趣还不在这里,请继续看—忽作美人面,高髻乌云施。幼者尚娇抱,旁弄笔砚欹。我时抚掌笑,乐在可禁持。猜拳斗谜语,迷藏捉复迷。都不自主张,各各问爷师。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就是做游戏,她们把自己扮成美人儿,高高的发髻盘在头上,猜拳,猜谜语,捉迷藏。蒿儿出生后,因为小,总是娇气要人抱,她也喜欢玩,有时候就弄倒了父亲的砚池。
女儿在一天天长大,憨痴态在一天天减少,吴夫人谨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不叫她们读书了,开始教她们学习女红,吴敏树也顺从了夫人。
吴敏树说,她们跟着母亲学习针线活,晚上的纺织声回响在帷帐内。我有时拿着书坐一旁,故意用笑话逗她们。学刺绣的时候有的点做得不工,就引来绵丝去补上断丝。我去厨房里打来热茶,侍候着她们喝下去。吃瓜仁替她们剥去果壳,茶水放在她们身边。
这样的父亲真是一个细致的父亲,之所以这么细致,全是一片爱心啊,女儿小时候的憨痴态常住在父亲的心里。
吴敏树有时候也是要外出办事的,时间一长,免不了想女儿,女儿自然也想父亲,等他再回到家里,孩子们看见他回家必然高兴地争着迎接,质问他为什么回家这般迟。
女儿就在父亲的呵护下逐渐长大。
2、劭端出嫁了
1859年,十九岁的劭端出嫁了,女婿就是湘阴县的彭原镒。
十九岁的劭端,在浏阳过了七年,在平江岑川逃难过了五年,在长沙过了一年,只有六年时间是在老家吴伏一过的。
女儿出嫁了,父亲的贴心小棉袄交给了一个陌生的男人,吴敏树的心刀绞一样的疼痛,他没办法啊,女儿总归是人家的人。
这年除夕,一家人围炉烤火,忽然就想起了出嫁的女儿,于是,提笔写了二首诗,诗曰:(1)欢喜儿童闹岁除,锣声争紧爆声余。眼前三女一女嫁,怜尔他家乐不如。(2)儿女情怀自笑迂,可怜今世几安居。八年征战何时了,辛苦曾公度岁除。
由孩子们的欢闹和鞭炮声想到了女儿,女儿啊,你还快乐吗?他不求女儿富足,只求女儿快乐。
吴敏树转而一想,自己是不是迂阔了?战乱中有几户人家是快乐的,由此他也想到了征战中的友人曾国藩一定是很辛苦的。
过了两年,吴敏树带着外甥刘清浦去女儿劭端家住了两晚,这是他第一次进女儿家,回来后写了一首诗记载这事,诗曰:同住湖边分两县,青草洞庭成一片。女归数载易往还,我未经过识门面。却来清秋呼小船,船中有酒买江天。刘甥开眼阅形势,醉上磊石之峰巅。江东战鼓殊未央,兵艘连下旌飞扬。湖中鱼唱入浦溆,两岸草木迷青苍。女家凤凰山上住,不省山名古何据。韩侯相攸匪我思,懿氏于飞是渠处。去来信宿日盈三,去风东北来西南。水程顷刻四十里,他时兴起随风帆。
去了女儿家一趟,吴敏树总体感觉就是“懿氏于飞”,什么叫懿氏于飞?那就是比喻夫妻过得和谐美好啊,这是父亲对女儿生活的最大期望,换句话说,吴敏树对女儿这桩婚事是满意的。
3、劭端去世,吴敏树痛断肝肠
1867年,劭端罹患急性痢疾,遽然去世,吴敏树痛断肝肠,写下《哭彭女四姑十二首》悼亡诗,诗曰:
(1)满地江湖作泪流,暮年儿女恨难收。微尘世界原非有,只可金刚与替愁。
(2)爱女心情苦自冤,巽风吹汝作初缘。无端吹到还吹去,落在人间廿七年。
(3)听孙六岁诵风诗,汝死犹云尚有儿。谁作阎罗并取去,我思歌利割身时。
(4)薄命云何到听孙,孙儿已死复何言。思量却是原无我,汝与孙儿更不论。
(5)已空方觉观如是,过去无何忆未来。为汝三哥今为汝,手书经偈当营斋。
(6)八十旋惊老姊亡,亦知百岁等风狂。年来只有无情别,那得生人不断肠。
(7)夫婿长沙试未归,敛时无泪送衾衣。风清月白江头路,任汝游魂不解飞。
(8)中年生汝汝娘劬,爱汝何论掌上珠。哭到黄泉难觅汝,夜深枕畔泪成渠。
(9)多生辛苦记爷娘,才把新甆一碗将。甆语为辞非汝料,捧茶落泪不能尝。
(10)姊妹前时候汝归,不归号哭到声微。楼头错把晨更打,听得钟残梦已希。
(11)纺车及蚤断诗书,女伴争愁绣手输。悔把聪明先替却,不教文字令晖如。
(12)佛家曾说有轮回,此事何如任主裁。殇子且从渠变现,汝身休更作人来。
满地的江湖水化作眼泪也不能代替吴敏树的痛楚,他有一个观点,这个世界是从“无”来的,1841年前,就没有劭端,1805年前,就没有我吴敏树,现在劭端去世了,就当她没来过这世上一样。
还要比这更无奈的吗?
从这个观点出发,吴敏树说,是东南风吹来了我们父女的情缘,女儿去了,外孙听儿又跟着去了,前不久,三儿去了,之后,我的老姊又去了,悲痛全堆在我头上,痛断了我肝肠。女儿啊,你走时,你夫婿还在长沙赶考,你娘听说你没了,哭到黄泉也难寻觅到你,夜深了眼泪在枕畔流成了河。女儿啊,你的妹妹哭哑了咽喉,你的女红把你的女伴全比下去了,如果有来世,你还做我女儿吗?
劭端嫁给彭原镒八年,生下一男二女,男孩叫听儿,大女儿叫谨容,小女儿叫重容。她活着的时候,带孩子们回娘家,女伴总说她命好。谁知,一场痢疾就要了她的性命,而且,在她死后十天内,听儿和重容也因痢疾相继死去,这人世间惨烈的灾难谁受得了?
那年冬天,吴敏树写下《祭彭女四姑文》,他说:呜呼!汝今死耶,听儿又死耶,何其惨也!何彭氏逢祸之亟,而汝命之当其尤也。呜呼,痛哉!……呜呼!孰知汝之遂以死也。汝初死,信闻汝母痛哭几绝,吾譬之曰:“渠年近三十在世间,好日子已过矣。”若命长者此后多是愁累之日也,况病急而速化亦未知,自忧其死而死也。
女儿的死讯传到娘家,吴夫人哭得几欲断气,吴敏树就劝她说,女儿的好日子过完了,再活下去,恐怕要过难日子。除了这样自欺欺人的解释外,他还能说什么,他又何尝不是悲痛欲绝!
劭端死时,六岁的听儿竟不知悲哀,在外公面前还嘻嘻笑着,缠着外公要背诵诗经。吴敏树说,女儿啊,假如听儿死在你前面,你岂不是也要痛断肝肠?
祭文又说:虽然,人生皆幻化耳,佛家之言,佛人所不肯道,而理固有之。如我思二十七年以前,何曾有汝?汝六年以前,何曾有听儿耶?幻而有汝,又幻而有听儿,只见其有,莫知本无。推其前,我生固幻,究其极天地皆幻。《金刚经》言如来说:“诸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诸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此言大幻之理也。
吴敏树痛失爱女,他不能跟着爱女死去,只能用如来的大幻之理来解释自己,安慰自己,麻痹自己。
难怪伊壁鸠鲁说,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
1869年,吴敏树想起了劭端为他绣的眼镜袋铭,遂写二诗作为纪念,他说,想起了女儿精美的手艺,我现在写的家诗摘句图,叫谁去绣到眼泪干枯呢?
也是这年,吴敏树写下《适湘阴彭氏长女四姑墓志铭》,铭文说:吾为学官浏阳,吾妻携三女偕往。学官无事,余日课四姑五姑诵书,四姑尤聪慧,毕四子书毛诗曲礼,即授刘向《列女传》,皆能言其大义,及事实不谬。诵唐人诗,以传教两妹,尤喜以勤劳。遭乱避他乡,余戏为三女诗五言四十韵,以自解忧,久而以问诸女,四姑举其词必熟……而四姑刺诸花样特工,又能绣摹小字出笔意,秀婉若写成,诸女伴争请其法。年十九,归彭氏,婿曰湘阴县学生彭原鎰,夫妇甚宜而有礼。舅姑早殁,事兄公长姒甚恭,来宁,未常有琐屑诉私之语。
接着,铭文叙述了劭端嫁给彭郎,生一子二女,乖巧无比,然后一家罹遭惨祸,女儿葬地就在荷包潭边山上,荷包潭就是屈原自沉的地方。
吴敏树为女儿作铭文说:廿七年,人间世。儿随亡,不留嗣。汝夫之仁兮,中道弃之。父母之痛兮,汝临死记之。生诚本无兮,死何惜?阴为野土兮,此数尺。
生诚本无兮,死何惜?这不是洒脱啊,这是无奈,哭到无泪了,你还能怎样?
吴敏树手抄一部《金刚经》,烧在女儿的坟墓上,这痛惜之心,怎一个“爱”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