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逆来顺受之法(随笔)
“逆来顺受”在国人心中应该不是一个乐见之词。此词的潜在含义就是窝囊、没有骨气、没有定见、随波逐流、不敢直面挑战,是个负面贬义词。自然,谁都不愿被冠以逆来顺受的帽子。
可在文明之光星火传承,绵延数千年的泱泱华夏,确有这么一位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贤大儒,理学宗师,对逆来顺受推崇有加。他是谁呢?他就是近代中兴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
曾国藩为什么对逆来顺受推崇有加呢?且听曾国藩的说辞:“古人办事掣肘之处,拂逆之端世世有之,人人不免,借人之拂逆,以磨砺我之德性,其庶己呼。”从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对掣肘、拂逆之事的态度,不是回避,而是欣然接受,借以磨砺我之德性。掣肘之处,拂逆之端历朝历代都有,人人都避免不了。我们改变不了现状、改变不了他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圆柔处事。这种圆柔,不是改变自己对是非曲直的判断,而是秉行自己内心的正直、原则、良知去办事。
曾国藩给九弟国荃的信中还说:“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一个聪明人要有志向,立是根本,达是目的,能达就是做事的智慧。办事圆融,正如太极,划动四两拨千斤,讲究的是化劲。化解不是避让,退缩,而是一种高明的、避其锋芒的办事态度、办事方法。不要总是抱怨天、抱怨地、抱怨人、抱怨事,如何化解掣肘、拂逆之事才是逆来顺受之法之精髓。
这几月,我天天跑榆中县,几乎不曾中断,亦无休息。单就榆中县的活来说,本没有多大强度,但我身累心更累,为什么呢?因为活不难,难在了如何圆柔处理各种关系上。分公司、县公司、维护站、监理、公司,各种关系犬牙交错,捏不拢又分不开。这里面不单是人的问题,还有体制的问题——管的太多,统的太死,形而上学,体制僵化。
聪明人是把复杂的事做简单,愚钝的人是把简单的事做复杂,这就是差别,蕴含着做人做事的智慧。一把钥匙,分公司,县公司,掌管钥匙的维护站之间都不能很好的协同配合、互相认同,扯皮、推诿现象时有发生。让具体经办之人如何适从?将错就错而不知警醒,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身处庙堂之高而无家国天下之忧,殊不知市场经济淘汰的就是浑浑噩噩,不知警醒之人。
一把钥匙,折射的是一个部门,一个公司管理的初衷,管理的水平。期望管理者能抽出些时间,实地走走,看看基层各站门锁的情况。为啥有那么多门锁被撬?门锁被撬反应了怎样一个管理现状,以小见大,值得反思。
某些人,自己的工作,自己都不上心,只是嘴上喊喊,群里催催,欺上瞒下,邀功请赏,做做样子而已。躬耕自省,你在严于律人的同时,自己做的如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现实工作中,我们知己知彼是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融洽客群关系,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帮助他人实现价值增值。知彼不是为了揭短,更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而是如何圆融处事,行得通也。
之前遇事不顺,确实爱发牢骚,疏解一下心中郁闷之气,对调理身心有一定作用。但牢骚会传染,会影响周围人的情绪,降低“军心士气”,不利于事情的推进发展。此时,就需要学学曾国藩的逆来顺受圆融之法,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提高自己的办事智慧。
榆中县的工作,核心不在跳纤干活了,而在上层如何理顺各种关系,明确各种办事流程和主体。这个难题不解决,即使我们通宵达旦,都于事无补,该完成的工作依然静静地躺在微信群里,任风雨刷屏,将它顶起,遁出你的视野,淡出你的心田。可以说这种认识,仅是你原始、正常、本能的一种办事思维。但站到曾国藩二、三君子,自立立人、自达达人,影响改变周围人,周围事,克己修身,能立能达的角度来看,这种原始、正常、本能的办事思维确显消极。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摆正心态,守住良知,用逆来顺受的圆柔智慧躬耕内求处理榆中的工作,这才是我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