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诸暨人的过年习俗(散文)
“吭鹅(大雁)来,好过年。”在诸暨有不少有关过年的谚语、儿歌流传。
诸暨人过年的好些习俗,与周边地区是差不多的。
进入农历十二月后,诸暨准备过年的气氛一天比一天浓起来了。
“腊八粥”:腊月初八,诸暨人多用糯米、赤豆、莲子、红枣、栗子、花生等熬成甜粥食用。
“二十夜连连夜”:腊月二十日起,诸暨人便称本年剩余的日子为“夜”,而不称“日”了,提醒临近岁末年关,要“落夜”了,诸事要尽早准备。
过年的准备工作其一是“掸尘”。在长竹竿上缚把竹帚或绑个草结,捞去角角落落的“蜘蛛网”,掸掉粘积于壁壁角角的灰尘。里里外外的大扫除,备用的碗盘坛甏及祭祀用品,桌椅板凳清洗干净,有的人家还用石灰水把内外墙壁重新涂刷一遍。
另一项就是“置办年货”。包括“搡年糕”“搁米酒”“裹粽子”“做三鲜”“杀鸡宰鹅”等,还要上街买回年节必需的干鲜食品、油盐酱醋、日常用品等。一切张罗停当,就可以进行过年的祭祀和庆祝仪式。
“送灶神”:到了廿三夜,家家户户都会在灶司菩萨神像前点燃香烛,供上汤团和糖水,然后将神像取下,连同元宝等一起焚化,算是送灶神上天。有人边燃烧边念念有词:“念念灶司经,灶司菩萨上天庭,好言好语带上天,恶言恶语免消灾。”这一天作兴吃汤团。
“祝年福”:各家各户的日期不尽相同,总在送灶神后到三十夜之间。福礼主要是“三牲”即鸡、肉、鱼,分装在红漆桶盘里。鸡曲身跪腿,嘴上衔一棵小葱,三根肋骨的猪条肉一方,活鱼一条用红纸贴眼,另有年糕、藕片、黄酒、米饭和一块豆腐等。按“横神直祖”的规矩,请菩萨时,八仙桌必须依木纹横向摆放,朝外祭拜。先请大菩萨,然后是门神菩萨,五圣菩萨,猪栏菩萨等。
“三十夜”:为整个过年的高潮,全家人喜气洋洋围坐一桌吃年夜饭,俗称“分岁饭”。饭前,要先请祖宗大人,祭桌的木纹直向,朝内叩拜。最年长的斟酒,大大小小轮番跪拜,拜毕放炮仗,焚烧佛票、元宝。
“三十夜的吃,正月初一的穿”:诸暨百姓对“分岁饭”十分重视,菜肴也相当丰盛。吃分岁饭时忌讳外人闯入的,都会关门落闩,有人敲门也不会随便打开的。
“分岁饭”上的头道菜肴一定是“西施豆腐”,这似乎成了诸暨人天打雷不动的定例,喜宴如此,寿宴也一样。
尽管每家每户的“年夜饭”花样百出,各不相同,但席上肯定有田藕,取意路路通畅;有年糕,祈求步步高升;有鲜鱼(俗称“元宝鱼”)庆贺年年有余;有八宝菜,象征事事如意;还有一碗“团圆馃”。
“西施豆腐”是诸暨的传统特色菜,又称煎豆腐也叫荤豆腐,以细嫩豆腐为主料,加之多种鲜美配料清汤烩成。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品尝后也赞不绝口,一种西施家乡的味道。
“团圆馃”的形状很像荸荠,用米粉手工包制,分青、白两色,口味一甜一咸。“青馃”的馅子为豆沙,“白馃”的馅子是以肉末、油渣、腌菜、团笋、豆腐拌和炒成,寓意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分岁结束,主妇们忙着炒花生、瓜子、番薯干、香榧等年货,作为诸暨的礼仪,正月待客的“盘头”里,香榧是万不可少的珍稀干果。当然此香榧系区别于他乡的上品榧子,皆产自峰峦叠嶂、云雾缭绕的会稽大山深处,世称 “ 枫桥香榧”。炒熟的“枫桥香榧”壳薄仁满、松脆可口,香味特别。
诸暨人吃香榧也是有讲究的,绝不用嘴咬硬壳的,找准香榧壳上两个芝麻大小的“眼睛”,轻轻一捏,“咔嚓”声中榧壳自然开裂了,非常神奇。由于聪颖貌美的西施曾教习女伴们此诀窍,“枫桥香榧”的两只“眼睛”,在诸暨当地被称作“西施眼”了。
那时,正月里的主要活动就是“做客人”、“看戏文”、“舞龙灯”。诸暨乡下的很多村子会请戏班子来唱几出戏文的。戏台就搭在村堂道地中央,四面八方的看客如潮水般汇聚拢来,热闹非凡。不论是专业剧团,还是业余戏班,也不论剧本是旧有的,还是新编的,一样受欢迎,图的就是喜庆、闹热。本地越剧团自编自演的《西施断缆》,是广受称道的一本戏文,原因极简单,戏里上演的是诸暨人心目中“舍身去、别家园,扬蛾入吴关”的荷花女神故事。
“正月里,男女老少看龙灯”诸暨民谣“月令歌”第一句如是说。诸暨的舞龙分竹龙、布龙、板凳龙几种,其中板凳龙尤为一方百姓所喜爱,实是因为板凳龙起源的传说。
曾为越国古都的诸暨,有不少年俗,沿袭传承了古越先民几千年繁衍生息的生产、生活习惯,而作为西施故里的诸暨,年节中的民风民俗也蕴涵彰显出“西施文化”的某些印记、符号,或许这便是诸暨人过年习俗的精华。
写到这里,我想一定会有许多人向往到诸暨过年了。
读这篇文章时,更加盼望过年了。
提前祝肖老师新年快乐!
肖老师的文字有味,绵长得很!
问好肖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