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芳华永在(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芳华永在(散文) ——下乡五十周年纪实


作者:淡文竹雅 秀才,1100.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18发表时间:2019-01-23 11:47:05


   泰来县大兴镇阿拉新青年点知青下乡五十周年聚会圆满落幕,33名老知青满怀聚会的喜悦与激情回到了各自的家里。短暂的欢聚,留下了无限的回味空间。如陈年老酒,醇厚绵长;像一颗快乐的石子投入湖中,激起的涟漪荡起无数个圈圈;像一支美妙的曲子,余音袅袅,美韵悠长。
   说起这次聚会,得追溯到十年前,2008年7月27日下乡四十周年聚会。那一次,我们聚了53人。在当年欢乐的宴会上,大家一致提出:十年之后再相聚!十年,当时觉得很遥远,还有十年呢!
   时间如流水,日夜不停地流淌。斗转星移,春花秋月,夏草冬雪,转瞬间,十年过去了。我们走进了2018年。
   记得去年的一个夏日,我们几位老知青分别从齐齐哈尔、泰来到大兴镇聚齐,一起去阿拉新村。这次是专门为五十年聚会的筹备工作而来的。年轻的支部书记陈万辉说:“家乡巨变,欢迎各位老知青常回家看看,这里是你们的家啊!”一句话,说得我们心里热乎乎的。从这一刻起,我们便进入了下乡五十周年聚会的筹备阶段。
   十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知青们陆续退休,颐养天年。
   十年间,党风廉政建设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对党员、干部、各级党组织的约束更加严格。精准扶贫成为各级党组织的首要任务。
   十年间,泰来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泰来四种文化建设日臻成熟。泰湖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4A级旅游景区;江桥抗战纪念馆已升级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九八”抗洪纪念馆、塔子城遗址博物馆建成,并成为旅游观光的重要景区。泰来的水稻生产、引嫩工程的渠首也成为人们旅游必到的观光地。城乡文化建设日益丰富起来。家乡的变化,牵动老知青们的心,不论身在何地,泰来永远是我们的家乡,我们的根。
   走进2018年的春天,我们的心也同万物一样萌动,期盼着下乡五十周年的聚会,期盼着那一天的到来。
   下乡五十周年,多么诱人的字眼!人生百岁,五十年就是半世。五十年,半个世纪的时光,半个世纪的情怀。五十年后再聚首,意义非凡。
   五十年前,我们刚刚十八、九岁,如今已年近古稀,地地道道的老年人。回首往事,历历在目,驻在心间的是不朽的青春岁月,韶华芬芳。
   老知青微信群里有人探问:五十年聚会什么时间进行啊?私下小聚时议论的也是五十年聚会的话题。人人都特别期望这次聚会尽早成行。
   为了这次聚会,老知青们都花费不少心思。总得有个牵头人出面张罗聚会的事情。青年点常务副点长姜立金勇挑重担,他日思夜想,反复琢磨如何组织好这次聚会。十年前的聚会,是少数人出资,有社会赞助。十年后,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为了把聚会组织好,又不造成社会影响,决定采取最公平的方法AA制。有了初步的想法,姜立金我们夫妇几次回到泰来与其他几位筹委会成员张晓明、赵锡昶、迟培恒、石松林、高淑清、杨德禄等人商量具体的聚会方案。
   这次活动考虑到多方面因素,决定以阿拉新活动为主,同时参观“九八”抗洪纪念馆、江桥抗战纪念馆、塔子城遗址博物馆、泰湖湿地公园,中午在江桥吃午饭,不喝酒。晚上回到县里聚餐。
   起草方案,发在老知青群里。聚会原则:自愿参加,AA制。在群里接龙报名,由石松林负责接待报名并接收活动经费。与此同时,我们几位又来到阿拉新村,落实活动事宜。村支书非要安排我们在村上聚餐,我们说明情况,请他们理解。为了表达老知青的一片心意,我们准备订制一块“故土情深”的牌匾赠送给阿拉新村。聚会的月份和日期与十年前相同,定于2018年7月27日为聚会日。
   聚会活动方案一经在老知青群里公布,大家积极响应。远在上海居住的老点长王剑一、王艳茹夫妇,沈阳的韩艳茹,天津的姜秀华、孙敬华夫妇,大庆的卢永福、卢秀兰,齐齐哈尔的赵锡昶、张丽华等都积极报名回乡参加聚会。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多年来默默为老知青服务的石松林是最忙碌的,接待报名,接收活动费用,通知没入群的老知青们。他家的门市也成了老知青的落脚点,天天有人光顾,他们夫妻热情接待。
   因为江桥镇的游览项目较多,为了便于安排行程,做到心中有数,姜立金我们俩开车到江桥镇,按着旅游线路走了一遍,并到中午聚餐的“江桥小站”实地踏查。
   为了抓紧制作牌匾,迟培恒(省书协会员)亲自书写“故土情深”四个大字,交由大昌装裱店刻制。
   为了落实聚会的每一项具体事宜,姜立金先后几次回乡牵头议事。张晓明、赵锡昶、迟培恒、杨德禄、石松林、高淑清等人积极献计献策。还有人主动到石松林商店问问有什么可以帮忙的事情。每个人都想为聚会做点儿事儿。
   在急切的期盼中,聚会的日子临近了,身在外地的老知青们纷纷提前回到家乡。令人感动的是,王艳茹做完大手术不久,刚刚复查完,就赶回来参加聚会;卢秀兰也是做了手术不久,不顾家人劝阻,非要来参加聚会。她说:五十年聚会,我拼命也得参加!这句话太令人感动了!她把这次聚会看的太重了,拼命也不能错过这次机会;姜秀华、孙敬华夫妇提前一周返回泰来,等待聚会。刘殿海早已定好车船票,却因突发腰间盘突出病,不能回来参加聚会,发来几张照片与大家互动,以弥补没能参加聚会的遗憾。
   随着聚会的日子越来越近,我们的心情异常兴奋,就像小时候盼过年一样。租车已经落实,江桥午餐饭店与晚间聚餐饭店已经落实,牌匾已经落实,参加人数已经落实。我们决定24日回泰来,把聚会的各个环节再核查一遍,逐项落实。并接待王剑一、王艳茹等回乡的老知青。
  
   聚会活动倒计时:
   24日清晨,姜立金开车,我们接赵锡昶一起回泰来。上午来到石松林家店里,研究聚会事宜,通过细致算账,又增加一项内容,即26日晚上参加聚会的老知青集体聚餐,欢迎外地回来的老知青。中午,赵锡昶请我们筹委会的几位吃饭,以表心意。
   25日早晨,顶着大雨去帮卢秀兰联系宾馆。最后选在经典宾馆,定了一个标准间,这里门面虽小,却整洁干净,有空调。上午,又来到石松林家店里,杨德禄等已经在这里等候,我们又详细研究一遍各项准备工作落实情况,尽量做到万无一失。中午,我做东宴请筹委会几位老知青。大家心里敞亮不少,万事俱备,只等聚会了。下午,点长王剑一、王艳茹夫妇回到县里,我赶紧安排在人民饭店小聚。点长回来了,我们就有了主心骨,点长参加聚会才算圆满。
   26日是一个忙碌的日子。上午九点我和高姐到火车站接齐齐哈尔来的张丽华,在经典宾馆休息。上午十一点半,我和张姐到火车站长途客运点儿接大庆来的卢姐。中午,高姐在宏胜饭店招待外地回来的老知青,我们一起参加聚餐。晚上五点半,参加聚会的老知青们来到人民饭店二楼大包厢里,两大桌子坐满了30多人,我们请来摄影师傅与我们一起欢聚。老朋友见面,特别热闹!男生一桌,女生一桌,个个喜笑颜开,握手、拥抱,亲近的不得了。为了迎接这次聚会,新作的发型,新买的衣裙,一个个打扮得精精神神地。杨德禄、刘承荣带来二十周年聚会的老照片,请摄影师翻拍一下,准备放进纪念册里。大家在礼仪大厅的主席台前合影,然后三人一伙,两人一组地拍照。欢笑声在大厅里飘荡着,那么清脆,那么的豪爽,哪里像年近七旬的老年人呢!
   聚会晚宴开始了,姜立金主持,王剑一祝词,频频举杯庆祝我们的聚会如期举行,欢迎外地回乡的老知青们。五十年后重聚首,大家非常重视这次聚会的机会,互相祝福着,最多的话题是珍爱身体,珍惜眼下,快乐前行!
   夜深了,我兴奋的难以入睡。便起来草拟一个拍照方略。这次聚会要订制纪念册,所以拍照要有所遵循,保证纪念册里的照片更具有代表性,全面体现聚会的内容。尤其是,纪念册由我设计排版,所以必须提前做好计划。
  
   27日清晨,早早起来,看看天气,很不错。蔚蓝的天空,没有风,真可谓风和日丽。约张姐、卢姐出去吃早餐,直接去集合地点石松林商店门前。姜立金一人打车去大昌装裱店取来牌匾。这个牌匾是由一块一百九十公分长,四十一公分宽的榆木刻制而成,原木底色透着木纹,墨绿色的“故土情深”四个大字,显得十分古朴、典雅。此刻大巴车到了,老知青们陆续聚齐。我们乘车来到泰湖国家湿地公园,赏荷花,集体合影,留下相聚的最美瞬间。按照计划的时间,提前十五分钟出发。宽敞、舒适的大巴车行驶在去往阿拉新的高速公路上,载着老知青们对第二故乡的向往,载着重走知青路的激情,载着五十周年聚会的欢欣愉快地前行。车窗外,天空湛蓝,空气清新,树木青翠,田野广袤。车厢里充盈着愉快的笑声,感觉十分惬意。
   大巴车下了高速公路,转向通往阿拉新的公路。公路两侧绿树婆娑,草木葱茏。这条路,五十年前我们多次走过,早已由乡间土路变为通往大庆市的柏油路;五十年前荒无人烟的旷野,早已变成万亩良田;昔日的地房子早已成为有几百户人家的新风村。半个世纪的时光里,我们曾经多次来到这里,这片热土有我们的足迹,有我们的汗水与泪水。这片沃土滋润了我们的青春,锻炼了我们的意志,演绎了我们的芳华。
   阿拉新村到了。村支部、村委会以及包村的领导们热情的欢迎我们。两位老知青抬着刻有“故土情深”的牌匾走在前面,在村委会的办公楼前,我们与村干部一起围绕牌匾合影。然后把这块匾挂在二楼的支部书记的办公室里,大家分别在牌匾前拍照。又以当年生产队为单位分别拍照。当我们来到村委会会议室的时候,只见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瓜果,主席台上方的字幕上出现了“热烈欢迎‘老知青’回家”的红色大字。我的心里一热,眼睛有些湿润。感到特别的亲切,特别的温暖。离开这片土地48年了,村上的人们依然把我们当做阿拉新人,我们始终是阿拉新的一员。
   快留下这温馨的字符,快留下这美好的瞬间。我们即刻在主席台上排好队,与村里的领导们合影。紧接着,陈万辉书记等人陪我们参观食用菌养殖车间和青年点旧址。食用菌生产已经有两年多了,这里培育的香菇畅销大庆、齐齐哈尔等地,是扶贫项目,效益很可观。在去往青年点旧址的路上,只见一幢幢住宅楼矗立在村子的中心,昔日的大草房早已不见踪影。青年点的房屋经过几次变换,只剩下一角,早已变成民宅。只能在这个方位去寻找过去的影子。昔日的宿舍、仓库、猪舍、菜窖早已不复存在了。这里曾经是我们历练红心的课堂,是我们寻梦的地方。
   时间到了,我们与村上的领导们握手告别。这时候,陈支书把自家培育的香菇送给我们每人一份,早已放到大巴车的行李箱里。他说:“本来应该在村里聚餐的,你们执意不肯,这些香菇表达我的一点儿心意吧,欢迎你们经常回来。我们满怀感动之情依依惜别。”我心里默默地说,我们会回来的,一定会经常回来看看的。
   在大巴车上,老知青们及时把照片传到老知青群里,让远方的老知青们及时了解我们聚会的动态。外地的老知青们,隔空相望,积极回应,赞赏活动的每一个场景,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写下了赞许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怀。
   来到大兴“九八”抗洪纪念馆参观。今年是“九八”抗洪二十周年。当年洪水肆虐,铁路冲断,淹没良田房屋无数,是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军民奋力抗洪,全国各地无私援助,救灾重建,使受灾群众得以安置。一件件物品,一幅幅图画和视频让我们看到了灾害面前勇敢奋战的人民解放军和全国各地捐献救灾物资的场景,看到了一方受灾,八方支援,战胜洪魔的壮举。更加感受到优越的社会制度给人们带来的福祉。
   离开“九八”抗洪纪念馆,我们乘车去江桥镇,参观江桥抗战纪念馆。江桥抗战纪念馆自2004年8月对外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升级,已经成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广场绿茸茸的草坪,郁郁葱葱的樟子松,盛开的鲜花。在蓝天的映衬下,纪念馆广场里的石碑、雕像显得更加庄严肃穆。展厅里的雕塑、图片、物品展示了抗日英雄马占山指挥的江桥战役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的辉煌业绩,展示了“还我河山”的壮士情怀。我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午,在“江桥小站”农家院吃过午饭,便去参观“观江大道”。在嫩江边上,遥望横跨嫩江的铁路大桥和高速公路大桥,蔚为壮观。昔日的腥风血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今日是良田万顷,稻谷飘香,真乃太平盛世啊!我们倚在嫩江边的石栏杆旁,合影留念。年近古稀的老知青们一边欣赏静静流淌的嫩江,一边拍照合影,多么幸福的享受啊!
   当我们来到引嫩工程的渠首时,更是赞叹不已。在观景台上,左手边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平整的像绿色的地毯,用彩稻种出来的“泰来大米”字样平展在稻田里,十分醒目。右手边是与天相接的嫩江水缓缓流淌着。泵站提引江水,通过六条偌大的管线把嫩江水引向泰来,望着水渠里滚滚的江水川流不息,独有一派风光。站在高高的观景台,只觉得视野更开阔,心情更舒畅。午后的骄阳似火,我们顶着烈日在这碧野蓝天之下尽享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女知青们披上鲜艳的丝巾,扬起双臂,如彩凤展翅高飞,拍下这美好的瞬间,心中荡漾着无尽的芬芳。

共 680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作者围绕着参加50周年老知青聚会这条线索做了全面的叙述,通过对期盼、筹备、参加聚会等描写,表达了作者对50年前那段岁月的怀念和对老知青点现在变化的欣喜之情。我们通过文字,也可以看出:老知青们那种深厚的友情和彼此的思念让人们为之感动。已到年过花甲的老知青们,彼此祝福,祈盼着下次聚会的早日到来。“聚会结束了,留给老知青们的回味悠长。一次聚会的场景,一本精美的相册,足以回味多年。这种回味是美好,是友谊,是半个世纪的知青情怀!我们虽然进入老年,在我们的心中,青春的芳华永在!好文荐赏!期待老师更多精彩!【编辑:张爱珍】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张爱珍        2019-01-23 11:49:56
  老师创作辛苦了,祝冬日安好!
回复1 楼        文友:淡文竹雅        2019-01-24 13:29:30
  谢谢编辑老师,辛苦了!
2 楼        文友:张爱珍        2019-01-23 15:48:14
  期待老师更多精彩......
回复2 楼        文友:淡文竹雅        2019-01-24 13:30:44
  老师编按说的特别好!感谢您对我们一代老知青的理解和赞誉!谢谢!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